〔摘 要〕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版画大师陈烟桥,他的版画作品博采众长,独树一帜,具有强烈的个人特色,不仅现实主义色彩浓重,而且画面上充满了力之美,可以说是内涵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本文将根据他的个人成长经历及其作品分析来研究他的艺术特色,走进他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陈烟桥;版画;艺术特色
一、陈烟桥的成长史
(一)刻苦求学,投入党的怀抱?1912年1月4日,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出生了,陈烟桥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县(今东莞市)一个美丽的小村子。他的父母是客家人群中普通的一家子,陈烟桥是家中的老大。陈烟桥父亲叫陈永发,母亲陈万氏。在美丽的环境和浓厚的兴教重文的氛围下,陈烟桥年少时就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坚持作画,对美术极其热爱,并且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础。
1917年到1923年,陈烟桥在离家数百米远的“广培学校”就读,这个学校开设的也不是传统的四书五经,而是采用《共和国教科书》为根据,分为很多科目。卢沟桥事变后,学生们掀起了抗日的热潮,陈烟桥投身其中,因为很优秀所以成为核心。他的同学管梦菊是共产党地下党员,和陈烟桥多次谈论到地下共产党的诸多活动。有一次管梦菊想请陈烟桥帮忙绘制宣传材料,共产党想让陈烟桥绘制油印画刊,好向工人们宣传抗日救亡图存。陈烟桥同意了,他还专门寻了一处隐秘的地方以避免搜查。后来,陈烟桥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一名党员,在他的努力下,宣传抗日救亡的《民众画报》一直起着积极作用。
(二)鲁迅教诲?在中华艺大求学的时候,鲁迅先生对陈烟桥的影响很大。当时鲁迅早已经关注木刻,并且有了提倡木刻的想法。鲁迅倡导木刻,很注重树立新的美术观念。鲁迅认为,当革命之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要想通过木刻的创作与传播将木刻家的个人作品变成社会活动,就要有一支核心画家队伍。有鲁迅先生在前面引领大家,新型木刻运动大力开展,成为“美术革命”其中的一个高潮。陈烟桥成长为木刻运动高潮中一支新秀。当时社会上慢慢地兴起了很多木刻组织。鲁迅先生很支持,经常帮忙组织活动,还给予经济上的鼓励。据统计,鲁迅给新木刻运动的青年们写的信多达160封,从中可以看到鲁迅的强大凝聚力。鲁迅先生在这些喜爱版画的青年们心中的地位十分崇高,陈烟桥也不例外。两人用信件交流很是频繁,鲁迅会对陈烟桥的版画耐心的提出意见。陈烟桥的前期作品,充分地得到了鲁迅的鼓励和批评。1933年底,陈烟桥成为鲁迅的得力助手,帮助征集作品,策划在巴黎的名为“革命的中国之新艺术”新木刻作品展。陈烟桥帮助鲁迅的同时,也有分别是《某女工》《天灾》《受伤者的呐喊》《投宿》等四幅作品参加。陈烟桥就是这样一个沉浸在新文化浪潮中的木刻少年,这些木刻青年汇聚成一股震撼整个中国美术界的力量,他们肩负着自己的使命,在激流中奋进。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烟桥于先是参与创建了广西艺专美术系,被任命为该系主任。1962年以后又担任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1963年3月29日陈烟桥发表了“雅与俗”大辩论,在艺术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好有坏。“文革”时期,陈烟桥遭遇劫难,他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批判”的主要对象之一,被冤枉,被打成“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长期被关进“牛棚”。每天接受劳动改造,只能换每餐五分钱青菜的“营养”。后来身体跨了,病痛缠身。1970年12月28日,陈烟桥被迫致死,享年五十九岁。虽然后来终被平反,这真是版画界的一大遗憾。
二、陈烟桥版画作品赏析
陈烟桥的作品大多是反映劳苦大众生活的,比如《拾煤渣的人》《耕耘》。陈烟桥的这些木刻作品表现的对象都是中国当时的劳苦大众,刻画的都是他们现实中的遭遇和不幸。在这些作品里,大多是当时穷苦人的群像,经常是众多低头叹息的市民和深陷贫困的农民,刻画的是他们的挣扎和不甘。陈烟桥反映的是那个时候的中国,反映了他为人民着想的心情。
(一)《失望之群》?《失望之群》是一幅里程碑式的作品,是陈烟桥第一幅以阴线刻技法创作的版画创作,画面上画了表情凝重、神情绝望的穷苦人。陈烟桥用细致精妙的刀法刻出他们脸上深深的皱纹,来表现他们的穷困潦倒的困境。他觉得用阴线技法比较能表现出他们的绝望和悲痛,表现激烈的内心世界。但是因为是第一次阴线刻,他自己并不是很满意,紧接着他又创作了《失望的人们》。《失望的人们》也是用阴线刻技法,画面十分震撼人心。画面中的人们垂头丧气,前排的三个人都低着头,右边是一个满脸沧桑的老妈妈。据说,这个老妈妈的形象是陈烟桥以自己的祖母为原型创作的形象,是为了纪念祖母。中间是一位老翁,看上去很无力的样子。在后排的五个人中,有两个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人的眼睛只剩下了两个小白点,另外一个瞪大了眼睛,两人的神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充满信心还是已经绝望呢?这幅作品表现出了挣扎的心理过程,本该生活鲜明的人怎么如此绝望,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政府的无能。
(二)《天灾》?这幅作品的主角是俩人物,一个男人仰面朝天已经死去,死不瞑目;一个是附着身体神情悲痛的妇女,她双手掩着口鼻,面对着地面上因为瘟疫而死亡的亲人尸体,眼睛真愣愣的发呆,仿佛哭干了眼泪。背景还有人在拖拉地上的尸体,最前面還有一个妇女急急忙忙地拖着自己的小孩远离这种人间悲剧,整个画面营造出了一种悲怆的气氛。自然灾害带来的惨痛经历,让陈烟桥内心发出悲怆的共鸣,通过自己构思,创作出这幅杰作。他牢牢和人民绑在一起的内心备受煎熬,身为中华民族艺术家的他十分担忧。
(三)《耕耘》?陈烟桥虽然在上海等大城市生活多年,但是对农民的悲喜与辛劳仍一往情深。这幅作品是他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也许是因为陈烟桥的祖先三代是农民。陈烟桥就此题材创作过两幅,主要人物相同,在构图上略有变化,在此也可以看出他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这两幅画基本上是用大小三棱刀刻成的,用笔自由灵活,形象朴实而富有朝气,整个画面显得生活化和泥土气。很平常的一幕在陈烟桥的手下显得如此的不平凡,深入去看就会被画面散发的内在美所吸引,久久不能忘怀。
三、陈烟桥艺术特色
(一)现实主义色彩浓重?陈烟桥的作品画面朴素,真真切切。现实主义主要是在作品中体现生活中真切发生的事情,对现实生活做出的一种精确的刻画,并且给出自己的看法。陈烟桥在那个年代耳濡目染,他创作的想法都是自己的所见,所以刻出来的形象相当震撼。我国传统木刻法与西方木刻法的有机结合。新文化运动时期,在鲁迅先生的提议和倡导下,我国出现了新兴版画,其在西方版画的影响下,以传统木刻为基础,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写实的手法,使得版画创作者以其极大的热情表现人们的现实生活。
(二)画面上充满“力之美”?陈烟桥的“力之美”,是和木刻上的纯粹、强烈分化的特点一致的,它们构成了木刻和其他直接绘画不相同的艺术语言。他之所以作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在于他能够充分掌握刻刀与木板的性能,运用木刻特有的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艺术志向。像他的木刻作品《耕耘》,画面上的木刻痕迹相当强烈有力,震撼人心,仿佛这种农作的景象历历在目,用刀十分自如,形象质朴富有泥土气。陈烟桥以多种多样的刀法,鲜明强烈的黑白对比,朴素典雅的色调,在画面上产生不同于其他绘画的艺术效果,给人以不同的美感享受。
(三)内涵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艺术作品中的内容决定形式,而形式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内容,所以刀刻这种简单的形式决定了版画简单、精炼的创作内容。陈烟桥创作的时候,一般选仔细观察某个局部细节的特点,最后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加以描绘。他的每一幅画都是艺术性和本人思想的完美结合,凝结了陈烟桥的很多精力和构思的艺术形式。只有像陈烟桥这样创作,我们才能让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悟出画家想要表达的东西。
参考文献:
[1]谭权书木刻教程新编[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83
[2]陈超南与中华民族共同着生命的艺术家:陈烟桥传[M]上海:中西书局,2015
[3]谭权书版画艺术欣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4]陈志强七星集:版画前辈访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5]孟秀民.浅谈黑白版画的艺术内涵[J]成才之路.2009(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