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从哲学、艺术学、心理学、逻辑学等领域提取与抽象思维相关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分析、判断与整合。从而剥离出影响视觉设计抽象思维的内在动因——抽象思潮。通过对抽象思潮的分析与研究,提炼出支撑抽象思维体系的抽象意象思潮、抽象逻辑思潮、抽象灵感思潮三种思维方式。
〔关键词〕 抽象思潮;抽象意象思潮;抽象逻辑思潮;抽象灵感思潮
抽象思潮是从哲学和艺术思潮中提炼出与抽象相关的思想潮流。在哲学理论中,“抽象”的定义是在大脑思维过程中提取整个事物的某个基本方面,并使理解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在心理学理论中,“抽象”用于表示一种特殊的心理处理过程。基于特定的感应材料,它们最终完全与它们分离并完全放弃。因此,“抽象”是在经验的感官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将思想观念与自然对象相隔离,从而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规律或概念。关于思潮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由此,我们可以对抽象思潮加以如下界定:抽象思潮是指某一时期以脱离具体形态,保留本质属性或内在精神的表达方式起到重要影响的思想潮流。从哲学和艺术中关于抽象思潮的自身特点来看,影响艺术抽象思维的抽象思潮主要有抽象意象思潮、抽象逻辑思潮和抽象灵感思潮。
一、抽象意象思潮
抽象意象主要是基于儒、道、佛的抽象思想。他们的抽象思想是注重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精神层面的认识,以“主客一体”“物我一致”的思想表达外界的形象。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提到“中国比较注重与自然的合一,追求人道主义”,由此推出造物(艺术或设计)是在人类精神的自然状态下创造出的,不是单纯地以形象反映客观事物,也不可能从无形创造出有形来。因此,艺术与抽象思维之间存在相关性。
首先,儒教追求的“厚德载物”(高尚的品德)和隐逸的核心思想是孔子的“仁”,引申到设计中则是注重设计的适用性(意义)和德行(设计方法),不追求技巧的堆砌。同时,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绘事后素”,是指所有的事物都有其本质,并有表现其本质的形式。所谓“素”是精神性的再现。孟子的“浩然之气”和孔子的“后素”精神有相同之处,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他强调艺术作品中应流淌着创造者的品格精气,也暗示着比起艺术的外在形象,应更加注重精神层面和功能层面的价值。
其次,道教的思想着重隐匿于自然之中的精神,并通过自然与人类的相互融合获得生活中真正的智慧。老子的“大方无隅,大器晚[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抽象思维,可以理解为方正事物可以不用棱角来表示,就好比贵重的东西只需要用时间或做工慢等概念对其抽象再现,因此“道之出言”听不到它的声张,关于道的抽象看不见它的形状。
最后,佛教禅的思想中也包含着抽象,禪的思想是通过精神修养而感悟到无限宇宙的抽象美,自我精神同宇宙自然合为一体从而顿悟到一种抽象之理。“禅”学的境界是一种由精神修养创造出的无限宇宙的抽象美,自我精神与宇宙自然合为一体,顿悟出一种抽象之道,从而进行表述。
朱熹“理性”的思想是融合儒、道、佛的思想。他认为“理”是隐藏在万物之中的抽象,是万物之“灵”,从而深入地思考,并从中获取灵感了解其中奥妙,万物的变化都是来源于此。这里,朱熹所说的“气也者,生物之具”的“气”皆是突破原有直观、形象的局限,获取的抽象意义。所谓的自然观的抽象思维就是观察自然,并从中发现“灵”的形态,然后将它或感受者对其的内在精神表现出来。它主张亲近自然,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实体概念的表现,而不是对象的客观再现,在艺术中可以认为创作者以自身的主观认识和内在精神将客观事物进行再现。
二、抽象逻辑思潮
抽象逻辑主要基于理性思维,其思想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它不是重现客观事物来反映客观现实,而是一种抽象的思维形式。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逻辑思维是人脑通过感性认识将所获取的信息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再用判断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简而言之,抽象逻辑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可以分析概念并使用判断来做出判断。
追根溯源,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虽未产生逻辑思维,但人类对思维的探索与研究却是从逻辑思维观开始。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建立完整的形式逻辑系统的人。在《工具论》中,亚里士多德认为,逻辑思维是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认识和改造世界。从逻辑的角度来看,与抽象相关的主要是先验哲学,思辨哲学,数理逻辑与纯粹逻辑。
在理性抽象主义思想中最具影响里的思想来源于荷兰人蒙德里安(Mondrian)的“内在结构”和俄国人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然而,蒙德里安的理性抽象思想受立体主义思想的影响,得出“从垂直和平行的运动中探索出单纯的规律”的结论。这一结论影响了创作者的灵感与手段,也成为了其抽象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蒙德里安认为“艺术开始成为一种如同数学一样精确的表达宇宙基本特征的直觉手段和工具。艺术的最终目的不是通过消除可辨别的主题,去创造抽象结构,而是表现他在人类和宇宙里所感觉到的高度神秘。”与此同时,他也认为,任何能够反映艺术发展并且能够在时间的推移中保持不变的东西,不是艺术中的个体,而是具有普遍性的东西。在他的《关于我的绘画发展》一书中,抽象艺术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普遍的事物”。“普遍性的东西”是一种笼罩在混乱之中的普遍“内在关系”“内在结构”,是存在于物象之外。追求“内在结构”的思维方式是抽象思维,其产品是抽象语言。与此同时,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客观世界的视觉形象本身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是感觉,因此它与环境完全隔离,要使之唤起感觉。
由此可见,抽象逻辑思潮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并不脱离经验的感知,而是基于经验和大脑的加工创造,生成反映事物本质的概念。这是一种抽象思维的意识形态,是把握客观世界中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将其整合,然后对整个客观世界概括反映,并抽取事物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进行创造。
三、抽象灵感思潮
抽象灵感思潮主要是诞生于20世纪抽象主义流派,其思想主要是否定描绘具体物象,主张抽象表现,是大脑的无意识思维活动。它是基于胡塞尔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凭直觉、直观的方法,在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从他们的整体出现象(如颜色)”的影响。它使艺术设计不再是对具体对象的阐释,而是上升到精神层面,诠释创作者的内在情感。
在抽象绘画中,抽象灵感思想主要是将人类感性的潜意识层面以抽象绘画的形式进行表达,其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是康定斯基的“内在精神”。通过鉴赏康定斯基的绘画我们可以得知,他的抽象世界是运用“内在精神”的逻辑建造的。所谓的“内在”隐藏在对象后面并存在于对象之外。康定斯基在《论艺术中的精神》中肯定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任何客体——无论它是‘外在自然的直接造物,或者是凭借人的手才得以出现的——都是由特殊生命,并因此而肯定会发生作用的实体。人不断受到这种心理作用的影响。这影响的许多结果就留在‘潜意识中。”可以看出,康定斯基认为精神是世界的起源,物质则是聚集于精神之外的保护壳,对于艺术的真正看法不在于“出于物质的目的而被使用”,而在于传达内在精神的声音。
弗洛伊德认为,创造性的艺术巧妙地隐藏了压迫性的欲望,艺术的升华是对这些潜意识压抑的欲望的补偿。由于幻想的力量和沒法满足的欲望,艺术家喜欢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想象自己,并满足想象中的无意识欲望。弗洛伊德认为心理活动本身就是潜意识中各种表现形式的影响。从西方绘画的角度,从现实主义到象征主义的进化形式,抽象的思维方式逐渐转变为潜意识的过程。
由此表明,抽象意象思潮、抽象逻辑思潮、抽象灵感思潮都不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再现来反映客观现实,它是一种思维形式,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视觉感知进行细化,概括和抽象,并注重实体概念的表达。抽象意象思潮与抽象灵感思潮注重客观事物概念的同时加入了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事物的内在精神和大脑的无意识反应。抽象逻辑思潮则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然而却没有离开对经验的感触,而是基于经验的深层次加工,它映射出了事物的规律性和普遍性,使它们更加深刻,准确,更加完整地反映自然。这是一种抽象思维的意识形态,是把握并且整合客观世界中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进而对整个客观世界概括反映,并抽取事物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进行创造。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60(14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6).
[3]阿纳森著.西方现代艺术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218).
[4]康定斯基著,李政文,魏大海译.艺术中的精神[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