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突出的时代特征,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可视性信息,视觉时代已经到来。现阶段,手机摄影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实用手段,也成为一种新的摄影艺术创作方式,本文主要是通过比较手机摄影与传统摄影的异同,论述视觉时代手机摄影的特点及其主要创作方式。
〔关键词〕 视觉时代;手机摄影;摄影艺术
以手机摄影功能作为表达媒介的手机摄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已经在视觉勃兴时代发挥着重要的变革性作用。手机摄影的发展,在创作表现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于传统摄影的地方,对传统的摄影艺术创作认知有了极大的改变。
一、视觉时代的手机摄影
随着社会文化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與进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图片、视频、图像等可视性信息。现今时代,社会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影像生产、传输、消费时期,可视性信息在人们的生活中,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像,承载着人们对信息的认知与理解,是科技发展的新时期,人们了解世界,并与世界互动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种视觉的感知是完成人与世界良性交流的直接途径,能够实现人类的自我认知。视觉时代,人们面临着更多的视觉信息。这些信息在丰富人们感知内容的同时,也给视觉信息的表现形式带来新型挑战。
随着现代信息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视觉时代视觉信息的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因为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尤其是手机的摄影功能使得手机摄影技术得到蓬勃发展。现在,手机摄影已经渐渐成为视觉时代主要的视觉信息生产方式。与传统的摄影相比,手机摄影具有写实性、实时性、趣味性等特点,手机摄影在更大的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投入。
二、手机摄影的摄影艺术
现阶段,不乏一些摄影艺术家对手机摄影持有批判的态度,认为手机摄影是对艺术的终结。这其实是一种不能与时俱进的偏见。随着科技的发展、思潮的变化、材料的更新,各种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也会随着相应变化,这是艺术发展的规律。在新的时代文化以及科技的变更下,传统的摄影艺术表达媒介本身也在发生着全新的变化。手机摄影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摄影艺术在崛起。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功能又便于携带的手机已经成为现代摄影的主要工具之一。
现在的摄影人,在摄影过程中不仅仅只是想获取图片,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图片表达一种思想内涵,承载一些独特的体验。随着手机摄影的兴起与发展,摄影开始渐渐脱去它高雅的外衣,向着日常化、生活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艺术源于生活,手机摄影使摄影艺术创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表达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手机摄影是一种新的摄影艺术形式在崛起。
三、手机摄影的艺术创作特点
手机摄影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推进了可视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也使得摄影艺术摆脱了门槛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摄影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传统的摄影,由于器材昂贵,操作复杂,自诞生之初就贴上了技术性与严肃性的标签。随着手机摄影的发展,一片崭新、自由、轻松、灵活的摄影艺术创作海洋被开发出来。
1.自由呈现的现实感受

摄影艺术具有鲜明的纪实性质,通过合理的呈现方式,对真实的生活进行解读与表达,使得观看的受众,能够从作品之中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意念。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的体验,是摄影者的灵感来源。手机摄影的创作内容一般都来源于其本身的日常生活,摄影作品往往是用镜头对生活自由真实地呈现。对此,当人们观看摄影作品的时候,可以明显感受到其中现实性的特点 。手机摄影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对自己客观生活的艺术展示,其中蕴含着创作者本身的思想意识。随着手机摄影的发展,自由呈现现实感受的摄影艺术生活化将会成为摄影创作的主流。如图1所示,创作者在宁德霞浦半月里畲族村旅游时,利用手机抓拍了在灶台下吹火的畲族老妈妈,整个画面显得真实和谐,充满生活情趣和民族特色。
手机摄影的出现,使摄影者的艺术创作形式更加轻盈,摄影者可以通过轻便的手机,随时随地地捕捉生活。这样的创作方式,使摄影者的灵感被极大限度地解放出来,摄影艺术的表达,也会更加贴近生活,现实极尽真实地主观呈现。摄影师苏珊曾经在《论摄影》中说道:“摄影艺术,带有某种捕食的味道。”可以看出,在传统的摄影创作中,摄影者与被摄影者的地位是相对的,彼此之间处于一种戒备的状态。通过手机摄影的应用,摄影者能够在主观意念与客观实际之间保持一种融洽的氛围,令创作的过程更加和谐。
2.不断普及的摄影语言
从20世纪80年代起,私人摄影的概念与形式开始流行,人们开始以摄影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手段,记录自己的生活。著名摄影艺术家罗兰·巴特曾说过“摄影的手段将私生活展现到公众的面前。”“现阶段,大部分手机摄影者的创作性质都是私人摄影,都是个体对自我生活的独特体验和表达。随着手机摄影艺术的兴起,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区别渐渐模糊,雅俗之间的隔阂也开始消融。摄影的内涵在更直指人心的同时,摄影的内容也越来越生活化,手机的摄影语言也在不断地在大众中普及” 。因此,在视觉时代,手机摄影语言是一次全民的共同的全新探索,在这探索的过程中,摄影语言正在给摄影作品带来更大艺术张力的同时,也不断地在社会中普及。在互联网和朋友圈展示的照片可以总结出一些常规的手机摄影语言。
一是光的语言。光是摄影的生命。有了光,万物才有了可以被感知的形态和颜色。在没有手机摄影的时代,大多数普通民众是无法读懂光的语言的。现在,许多普通民众在平时的拍摄锻炼中慢慢找到了对光的感觉,掌握了一些利用光来表达的摄影语言。在拍摄前,头脑都会有光的概念。在拍摄中会考虑被拍摄的人和景物的构图与光的关系,是顺光还是逆光,是顶光还是侧光,以及各种光适合表现什么内容。比如,他们会在清晨或傍晚的柔和光线中,去拍摄一些色调温暖,又带有一些魔幻色彩的作品。如图2所示,宁德霞浦小皓的日出,在海天多彩多变的光线作用下,渔民的养殖场、纹理线条变幻的沙滩,使整幅作品呈现出神秘壮观,又十分柔美!
二是构图语言。在手机摄影中,大多数民众已经能熟练应用许多构图语言,最常用的是“对称”和“黄金分割”,这是两种比较保险的构图语言。他们常用“黄金分割”,这种构图经常在朋友圈出现,可以通过作品含蓄地表达出自己优雅的生活和略带有神秘的艺术气质。有一些手机取景时会显示“井”字线,这是最容易掌握的黄金分割构图工具。如图3所示,这是拍摄者在朋友圈所晒的照片,表示自己正在品尝一款12年的福鼎老银针。玻璃茶杯和杯中一枚漂浮在如琥珀般橙黄透明的茶水中的银针,两者位置正处于图片的黄金分割处,衬以古典朦胧的背景,给人以优雅知性的气质。
三是焦点语言。焦点决定了一张照片的视觉重点。在没有手机摄影的时代,大多数人缺少摄影经验,根本不知道焦点和对焦,很多人拍出模糊的照片,照片没有主体或者主题思想不突出。大多数人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对焦,或者操作不准确或者按快门是抖手造成的。现在的手机摄像都能实现自动对焦,但自动对焦采用的是中心对焦或散点/全局对焦方式,可以满足普通拍摄的要求。如果要将焦距对准要拍摄的人和景物时,只要用手指点一下人和景物的位置就可以。让照片的前景、中景、远景互相搭配等等。这些技法通过朋友间互相学习,只要多操作就可以很容易掌握。如图4所示,这是一张拍摄于太姥山玉湖宾馆花圃的照片。拍摄者把拍摄主体蜘蛛网放在中景位置,把焦点对在中景蜘蛛网上,让前景左边的红叶和远景太姥山玉湖宾馆的主楼建筑都虚化,使照片主体(主题)突出,富有层次感。
四是诗性语言。拥有一定文学素养的拍摄者面对景物时常常会诗意盎然,这时的摄影语言就应该有诗性的成分。不仅要选好构思的原点,即要拍摄的中心和主体,还要营造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为了表现被拍摄主体的内涵,而有意通过构图营造被拍摄主体的周围环境。 “画面里的一切元素都应该和拍摄主体构成某种关系,都是为了营造意境、增强故事性而存在的,所有与拍摄主体和故事无关的元素都不应该存在于画面之上,应该毫不留情地清除。所以拍摄前的第一要务就是——清场”。如图5所示太姥山玉湖宾馆樱花盛开的照片,拍摄者将樱花作为主体,将宾馆的主建筑作为远景虚化,让弯曲的思路伸向虚化的远景,营造了“曲径通幽处”的意境。拍摄者发朋友圈时还配上自己撰写的诗歌《雨后赏太姥山玉湖樱花》:“春宿玉湖意未眠,一朝香雨洗尘烟。经年埋根餐露苦,只为今日逗蜂癫?”图与诗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别有一番情趣。
限于篇幅,只能列举以上几种摄影语言。“在视觉时代的影响下,专业的摄影师过多追求视觉规律,反而可能会对自身艺术的表达形成束缚,从而失去在表达生活方面的优势” 。而手机摄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技能,很多人已经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习惯,成为一种人生乐趣。可以说“哪里有手机,哪里就有摄影;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场景”。多功能又便于携带的手机可以使人人都成为摄影师。技术不是一切,对于没有专业技术的普通民众而言,只要有兴趣,多操练,掌握摄影语言就是顺水推舟、信手拈来的事。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手机摄影语言还在不断地发展普及中。
3.轻松随意的创作心态
“摄影作品,是创作者利用捕捉工具,对一瞬间的现实内容进行审美表达的艺术过程。”利用手机作为创作的媒介,恰好摆脱了传统摄影在设备上的束缚,使摄影活动更加轻灵、简便。通过手机,摄影者可以随时随地对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捕捉。这一创作方式虽然失去了传统摄影的仪式感,却使创作的过程有了更多的发现与探索。从而使手机摄影可以更加轻松随意地作为摄影者身体与思想的延伸。相对于传统摄影中摄影师较为严肃的创作心态,手机摄影艺术创作更加轻松随意。如图6所示,这是一张在宁德霞浦大京沙滩拍摄的旅游生活照,是在海边嬉戏时,随手拍摄的,虽然构图有些不足,但很轻松自然。因为用手机拍摄,他的灵感不受表达媒介的限制,在瞬间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的世界中去,关注点从创作的表现手法方面更多地转移到表现内容和表现素材方面,更加简单地抓住生活中的灵感,更加私人化地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表现出来,使作品更加生动,具有更独特的个性化魅力与气质。
4.即时互动的欣赏方式

传统的摄影作品观看具有突出的历时性特点,从摄影作品的产生到观看需要经过长时间、多阶段的传播环节,这就使得作品的表达反馈受到了极大限制。而手机与互联网联系紧密,人们可以将手机摄影作品在第一时间上传到网络共享平台之上,这样虽然有些随意不严肃,但可以使欣赏者对作品的感受以及意见能够第一时间反馈给作者,让作者可以比较迅速地反思改进,促使其艺术水平进一步提升。手机摄影使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的作品随时随地上传到分享网络上,使作品更加全面地展现其价值,不但提高了摄影作品的传播速度,还扩大了摄影作品的传播范围。
同时,手机网络分享平台的分享特性,可以使摄影创作者将其作品随时上传到网络上面,通过反馈体系,人们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接收到信息,并对其作出评价。摄影态度以及传达方式的变化,是手机摄影最大的特点之一。
5.多样有趣的发布形式
手机摄影具有趣味性的特点。随着大量相关手机app的开发,例如:微信、微博、美图、秒拍等,为手机摄影提供了一个集拍摄、处理、发布为一体的摄影創作终端链条。这些app的应用,使得手机摄影的作品看起来更加具有趣味性,在更大的程度上,引起人们的考量。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文化与科技的重大变革,在这个追求自由、轻松、快捷的视觉的时代,不仅摄影艺术的器材在改变,人们的思想和审美观念也在改变。手机摄影作为一种新的摄影艺术创作方式,在对传统摄影带来极大冲击的同时,也为摄影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我们不能只是抱残守缺去否定手机摄影艺术,而是要与时俱进去接受、研究和发展手机摄影艺术。通过手机摄影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表达与感受将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真实。
参考文献:
[1]谭芳,张耘,陈志勇等. 视觉时代的手机摄影与摄影艺术创作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5(11):143-145.
[2]朱光辉,袁静怡,孙佳慧,宋晓燕等. 现代摄影视觉语言浅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01(11):263-264.
[3]罗军飞,汪迪,廖小利. 视觉时代的手机摄影与摄影艺术创作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24):122-123.
[4]王红艳,陈劲松,廖琬等. 基于视觉时代的手机摄影与摄影艺术创作的思考[J].郑州航空
[5]张锡侯,李高申,赵婷. 摄影记者如何应对新闻视觉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23):113-115.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26):166-16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