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西方歌剧咏叹调中Rubato的可视化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海 热度: 16477
郭鸿

  〔摘 要〕Rubato通常分为早期Rubato和晚期Rubato两种类型。在西方歌剧咏叹调中,两种类型Rubato的主要判断依据为:在Rubato区域内,音乐的加速与延缓的时长是否严格对等;音符时值是否多次夸张变形并影响到整体的节奏结构;音乐中有无和声意外进行、速度记号、力度记号等判断标识。本文对典型的西方歌剧咏叹调中的Rubato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试图从科学的角度去验证Rubato这一传统音乐理论分析中的真理与谬误。

  〔关键词〕Rubato;早期Rubato;晚期Rubato;可视化分析;相对平均时长

  Rubato被称为有表情的节奏或速度的变化。从节奏变化上来说,Rubato主要表现为音符时值的比值关系;而就速度变化而言,Rubato主要表现为音乐运动的快慢变化。在多数情况下,由于音乐作品表演风格的不同,Rubato常表现为不同类型Rubato的节奏伸缩变化。就谱面来说,音符时值之间的比值多为倍数关系,易于掌握。而在具体的表演中,这种比值多为非倍数关系,表演上难以把握。可正是这种非倍数比值关系的引入才使音乐表达得更为传神,丰富而又多变的情绪化节奏不仅提升了音乐作品的品质,更为听众带来难以描述的音乐情境和情感共鸣,这也正是Rubato在音乐中的核心价值与意义所在。

  一、西方歌剧咏叹调中两种类型Rubato的理论提要分析研究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大词典》(2001第2版)将Rubato分为两种类型:早期Rubato和晚期Rubato。在早期Rubato中,旋律速度可以变化但伴奏必须保持固定节拍进行。而晚期Rubato则包含整体音乐速度的弹性变化。两种类型Rubato均源于表演艺术家的表演习惯,起初并无明确记号标识,到后来才陆续呈现于乐谱之中。因而一些现代作曲家指出:早期Rubato具有旋律性和相对性,而晚期Rubato则具有结构性、绝对性。

  从西方歌剧咏叹调整体上看,早期Rubato区域的探寻自然也离不开对伴奏的探查,尤其是和声节奏的轻重、宽紧关系。当然,作为咏叹调的首要要素,旋律本身也有自身的结构力,其音符的分组、乐汇(动机)的划分、骨干音、装饰音、重音记号、音乐情绪的切换也常常成为探查早期Rubato重要依据。而最为重要的是:旋律的加速与延缓的时长必须是严格对等,当然这只是理论层面上的,在实际表演中也只能是接近严格对等。

  晚期Rubato最长出现在西方歌剧咏叹调的抒情段落、具有特殊含义的突慢段落以及不同音乐律动的连接处。音乐中重音、次断音、持续音等力度记号常成为探查晚期Rubato的标志性记号。关键在于:Rubato在时间借与还的问题上,不必要过分遵循时长上的严格对等与统一平衡;在乐谱音符时值的大体框架内,晚期Rubato将音符进行节奏上的重新编程,即基于音乐情绪脉动的音符时值长短的主次调整,使其在表演上具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也许这就是音乐创作与表演上的精妙之处。

  二、西方歌剧咏叹调中两种类型Rubato?的实例可视化分析研究

  西方歌剧咏叹调中速度的快慢变化通常只能依靠听觉判断,缺乏科学有效的数据分析。歌剧中的每个音符常常因为歌者的些许延迟或缩短而获得非凡意义。这个“些许”就是当下我们利用计算机寻找的每个音符实际所耗时间及其比例分析,这也正是Rubato可视化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1、西方古典主义歌剧咏叹调中早期Rubato的实例研究

  凯鲁比诺的咏叹调《你们可知道》分为三个乐段ABA。谱例1为乐曲B段的第三次转调部分(第52—61小节),为一个完整乐句。连续十六分音符弱起节奏的多种变化,生动表现了凯鲁比诺抑郁、烦闷、不安的激动情绪。

  在旋律方面,以小音程为主的旋律进行至第58小节时,出现一个纯四度跳进进行,旋律起伏有所增大;在节奏方面,第58小节的弱起节奏的音符时值为乐句第52小节弱起节奏音符时值的两倍,节奏比例明显拉宽;在和声方面,乐曲第52—57小节为一小节一个和弦,转至第58小节为三个和弦、到第59小节更增添至四个和弦,和弦转换日益频繁;在声部方面,乐曲由之前的两个声部突增至第58-59小节的四个声部,声部数量显著增多;在织体方面,左手伴奏音型由起初的分解和弦变为带有休止符的半分解和弦伴奏音型,音型层次凸显立体;这种旋律、节奏、和声、织体等方面的变化不仅加速了乐曲由g小调向bB大调调性转换,同时也契合主人公凯鲁比诺当时痛并快乐的复杂情绪,直至二分音符f1的强拍出现,为乐曲第二乐段做了一个完美的收尾。上述谱面综合分析表明:乐曲第58小节不仅是乐句情绪的切换点,同时也是速度变化的重要时间节点。当然,具体的可视化速度分析数据将再次证明这个论断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参看图表1的IOI分析数据获知:该段音乐(第52—61小节)实际表演时长约为21.74秒(CD版本:Cecilia Bartoli/1995/Decca/0028944830026),每个十六分音符的相对平均时长约为0.28秒,其他音符的相对平均时长以此类推。从乐句内部结构上看,此乐句前后两个乐节在加速和延缓的时长上大体平衡,实际时间差0.03秒,人耳难以察觉。借用听觉掩蔽效应,时间间隔≤200ms(0.2秒)均为合理的听觉延时误差,从而判定:此乐句内加速与延缓的时长严格对等,乐句中Rubato类型为早期Rubato。

  进一步查看发現:大多数相同时值的音符在速度上存在着微小差异,且速度变化张弛有度。可见,早期Rubato不仅在乐句结构层面上做到了加速和延缓时长的大体平衡,甚至在某些动机内部也构成了加速和延缓时长的相对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处在强拍强位上且偏离度≥0的音符c2(第53小节)、be2(第57小节)、f1(第61小节)和处在弱拍强位上且偏离度≥0的音符c2(第54小节)、be2(第58小节)构成一个音列,重叠起来正好构成bB大调的属七和弦。这进一步表明:在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中,处在节奏主位上的旋律骨干音,在时值上也相应得到延长,由骨干音所构成的分解和弦已经先于和声预置bB大调的属准备,对于旋律的发展起着强烈的组织和推动作用,或许这也正是莫扎特旋律迷人的秘密所在。

  2、西方浪漫主义歌剧咏叹调中晚期Rubato的实例研究

  米塞塔的咏叹调《漫步街上》为晚期浪漫主义歌剧选曲,歌曲结构为ABA,其中B段调性为A大调,rit.和a tempo速度记号多次运用使得旋律明显具有伸缩性,细腻地表达出米塞塔对爱情的渴望。

  乐曲B段第21—28小节为一个乐句,速度记号rit.和a tempo形成一个特有的速度组合并重复进行,第24小节出现的四个保持音记号,表明应充分保持八分音符时值的长度和力度,暗含速度上的延留之意。在第28小节中,旋律上的级进转跳进进行、和声上的属到重属的意外进行均蕴含着此时Rubato的弹性拉伸对于音乐情绪释放的重要意义。

  如图2所示,本乐句(CD版本:Renée Fleming/2000/Decca/028946704929)实际演奏总时长为26.49秒,并由此推断出每个八分音符相对平均时长为0.54秒,每个四分音符相对平均时长为1.08秒。从整体方向上看 ,歌词“che da glocchiro”与“alleo occulte beltà”都做了节奏上的拉伸,前者归结于持续音记号的提示,而后者更多的是因和声意外进行而造成的节奏拉伸。可见晚期浪漫主义的歌剧选曲中,凡是出现速度记号频繁更换、力度记号多次更迭的段落总要出现Rubato,重要的是寻找到它的切入点并寻求合理性解释。当然在此乐句当中,和声的意外进行以及持续音记号的出现无疑成为自由节奏Rubato的指示明灯。

  本乐句前后两个乐节在时长上虽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前后两乐节时长相差0.39秒,差值较大,互补时长并不严格对等。其次,第21小节两个四分音符#f1、#g1非常接近八分音符相对平均时长0.54秒,第24小节的八分音符#c2、#e2、第28小节八分音符#f2则超出四分音符相对平均时长1.08秒,导致整个Rubato区域的节奏结构严重变形。再次,多种速度记号的反复使用、保持音记号的连续出现、个别音符间时长的巨大差异使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此处Rubato类型为晚期Rubato,它对于乐句高潮的酝酿、发展层次的变化以及高潮点的确立都起到很好的明示作用。

  这里所要关注的一点就是:歌唱家弗莱明在处理第21小节和第24小节相同旋律时所呈现的不同艺术处理:#f1 、#g1在第21小节时,歌唱所耗时间几乎削减了一半,而在24小节时,上述两音接近恢复正常节奏。究其原因,还是与单词的重读音节有关,单词google翻译软件发音“assaporo”四个音节读音时长比为7:16:23:17(见图3),而单词所属的音符时值比却为2:2:1:1,音乐节奏与读音节奏并不匹配,单词重读音节“po”在音乐节奏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有可能引发语音语义问题,因而歌唱家将音乐节奏进行相应的伸缩变化以适应语音节奏,以求得歌曲语言美和音乐美的完美统一。

  总而言之,西方歌剧咏叹调中Rubato可视化分析研究有力证明了:借助于听觉掩蔽效应所引起的合理听觉延时误差≤200ms,早期Rubato区域内音乐的加速与延缓的时长是可以严格对等的。在实际的歌剧表演中,早期Rubato更注重和声的意外进行给予音乐的松弛与紧缩,更多借助于节拍、节奏自身的结构力来实现旋律中Rubato时间上的借与还,维系着音乐本身的典雅与均衡。而在晚期Rubato中,音符的节奏伸缩虽然已经成为其自身的单独事件,但并不显得嶙峋突兀、特立独行,相反它却随着音乐情绪的脉动进行音符时长的主次调整,使其更好地融于整体节奏律动之中。晚期 Rubato更侧重音乐节奏服务于歌词的诵读音调,也更看重歌词音韵基础之上的歌曲情绪表现和情感表达,以及由此展开的丰富而又细腻的歌剧人物内心世界。可见,西方歌剧咏叹调中Rubato可视化分析研究不仅使我们获得早期 Rubato和晚期 Rubato辨析时的关键性支撑数据,进一步明晰早期 Rubato和晚期Rubato在歌剧表演中的诠释要素和传统理论依据,也更进一步论证Rubato在具体歌剧表演中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有力驳斥了Rubato乃随性而为的谬论。或许不久的将来,计算机会给你带来一份Rubato微观世界的曲谱,告诉你每个音符背后的真实秘密!

  注 释:

  ①本论文图表均通过音乐表演可视化分析平台http://www.vmus. net制作完成(此平臺项目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NO.11YJC760098,负责人:杨健)

  参考书目:

  [1]萨迪(Stanley Sadie)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2001第2版[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第21卷):832

  [2]莫福源:听觉的声学现象和原理(2)[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8(3):337-338.

  [3]杨健:音乐表演实践研究的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方法[J].音乐艺术,2008(4).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