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历史繁衍过程中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民间舞的产生的源泉。民族民间舞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同时反作用于民族繁荣发展。本文从民族文化的视角,纵观当今艺术高职院校民族民间舞教育,从教学现状、文化价值、社会需求三个方面深入探讨民族文化对促进艺术高职院校民族民间舞教学进步的运用方式方法。
〔关键词〕民族文化 艺术高职院校 民族民间舞教学
民族民间舞根源于民族文化,它在艺术高職教育中起到传承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大力鼓励发展职业教育,艺术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艺术高职也存在发展层次不高、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内部环境处于办学泛滥和恶性竞争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面临着社会需求“一专多能”复合型表演人才与当前人才传统培养模式滞后的矛盾。面对当下现状,我们该如何把握民族民间舞教学与艺术高职教育的相助作用,以优质的管理、独特的教学去展现艺术高职院校自身特色,为社会需求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艺术人才,是艺术高职院校民族民间舞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艺术高职院校民族民间舞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民族民间舞自身的价值与课程设置的现状
民族民间舞是中国舞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积淀的独特表达。它来源于民间,传播于社会,共赢于百姓。舞蹈门类本身对学生表演技能的开发、情绪表现的丰富、团结协作美德的培养能够起到有效的训练作用,同时民族民间舞自身涵盖的历史背景、人文底蕴、民俗文化等诸多特性在教学中可以彰显“溯根”的重要作用。民族民间舞是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失的核心部分。在我国艺术教育体系中,其从中专艺校到艺术高等院校,民族民间舞课程都是必修课程,占主要学分,甚至有很多高校专门为此设立学院、系部等,具有完整的学科设置体系。艺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借鉴了艺术高等院校的模式,将民族民间舞课程纳入核心课程,每个学年都有规定的学时。例如,三年制高职舞蹈表演专业在校六个学期,要求主修民族民间舞课程。每个学期以单元课形式教学,共分汉民间(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少数民族(藏、蒙、维)和综合课三部分,每周两次课时。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滞后与高职人才培养新理念的碰撞
从教学模式上看,当下艺术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与社会需求“一专多能”型艺术表演人才明显脱节。长期以来,高职民族民间舞教学内容一直参照高等院校本科教材,存在照本宣科、降低难度、减少内容等现象。但是本科教材系统完善,具有较高训练水准,它设计教学对象区别于高职院校学生实际情况,且培养方案也不同于高职教育。可见,直接照搬的“拿来主义”教学内容与职业技术类的舞蹈表演专业教学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
从教学内容上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重技术技巧以及动作的数量。例如:蒙族板腰、维族旋转、东北秧歌转手绢等。这些教学内容有相应的教学意义,但是高职学生的学时相对少,训练时间有限,学生的兴趣度较广泛,以上侧重技术技巧型的教学内容很难与教学对象产生共鸣,略显滞后陈旧。把视角还原到课程内容的“根”,以民族民间文化为出发点,在舞蹈教学当中,将民间特色、文化特点编排在教学内容里,例如:表现藏族人民劳作的《拾青稞》,蒙古族人民的好朋友《骏马》,维吾尔族节庆欢歌的《麦西莱普》,通过营造本民族情境,潜移默化来影响学生的民族情感与舞蹈表演。在实际教学尝试中,此方式特别快速地被学生接纳,且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进一步探究教学中的民间文化渗入,提供了重要教学参考。
综上所述,高职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倡导“课堂+舞台”的理念,亦是引导我们在实际探索中贯彻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融合。而“围绕舞台、造就人才”强调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特别是“依托文化、面向市场”的人才输入与培养输出指导方针,都体现出当今社会对高素养、一专多能型的高职舞蹈专业表演人才的需求。
(三)师资队伍“教”与“学”两种角色的扮演
“民间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师生是唯一表现载体,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深浅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导向。那么,教师角色“教”和“学”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从“自观”角度来看,教师主要角色是“教”。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教什么,即思考教学内容的设计;如何教,即思考教学方式的表达;谁来教,即思考教师人员的选择。例如:朝鲜族舞蹈课程教学,选择一位朝鲜本族老师教学,在教授舞蹈内容同时,教师自身的民族性言语行为习惯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特别是前几年韩剧的热播,很多青少年对朝鲜族明星及文化的迷恋,如果课堂带有朝鲜族语言及礼仪的融入,就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增,让教学效果变得更加显著。
从“他观”角度看“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什么?如何学?谁来学?学什么,即应学内容及学生自身希望的学习内容;如何学,即学生应用的学习方法及希望的学习方式;谁来学,即学生,更离不开教师自身。两个角度的思考,对教师能力、课堂教学、综合质量要求较高,民间文化的渗入式教学显得格外有价值。
二、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特殊性
(一)民族的“根”离不开民族文化
中国人讲究的寻根问祖,不仅体现了追本溯源的传统美德,同样也为我们传授了为人处世的方法。我们学习任何事物都要弄清楚该事物的来龙去脉,深入解析的处理问题,方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就民族民间舞蹈学习而言,首要任务是要清楚学习的是什么民族,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人的生活习性,民族区域的地理环境,这就是民族的“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舞蹈表演中悟透民族文化的精髓,使自身的表演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形体美、艺术美和文化美的相统一。
(二)民族文化是民族民间舞蹈的灵魂
民族文化是民族舞蹈的灵魂,民族舞蹈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熟的舞蹈表演需要灵魂的注入,离开灵魂的舞蹈犹如没有思想的躯壳,毫无生命力和感染力。课堂教学中本科学生和中专学生对同一舞蹈内容的表现,表达的质感有本质的区别。比如,一个蒙古族舞段对“腾格里”即“长生天”情感的表达,中专学生表现的明朗纯真,而本科学生经过更多理论知识的积淀,情感的表达,可能更加成熟,增添开阔、大方、奉献、感恩等情感,给舞段赋予更强的生命力。这样的表达就是基于对民族文化的掌握。endprint
(三)民族民间舞蹈展现民族审美文化
民族民间舞蹈展现民族独有的审美文化。在该民族人类繁衍、历史传承的过程中,面临自然、人为等生存的不确定性因素,该民族磨炼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形成对生活“美”的更高追求。这一审美要求逐渐成为该民族的审美文化,体现该民族的人文风情。在民族民间舞学习中增加审美的要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了解该民族的本民族审美心理,有助于课程教学。
三、艺术高职院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民族文化的推进
(一)传承民族文化真谛,礼俗式推进
民族文化运用对培养学生礼教涵养及培育正确人生观有较显著的效果。比如,蒙古族的敬酒礼仪,第一碗敬长生天,第二碗敬大地母亲,第三碗敬自然万物。而舞蹈教学的运用可以保存其形式,适当的融入舞蹈化的肢体动作将其美化。再比如,藏族礼仪,藏族人民给尊敬来宾献哈达(白色长条丝巾,友好往来的一种礼物),为来宾双手佩戴在颈脖后,再双手合十道一句“扎西德勒”,意味祝福来宾吉祥如意。舞蹈教学可以在舞蹈结束后,运用此举作为结束行礼动作,诚心的道出“扎西德勒”再退场。在舞蹈中经常会有礼俗的文化体现,若在教学当中将礼俗文化提炼出来,明确教学,既能使学生真实感受不同民族的礼俗,又能在礼俗文化熏陶中提升学生自己的礼仪教养,课堂之外作用于生活当中,使学生不自觉的養成注重礼节的好习惯,实为一举多益式教学。
回归艺术高职院校民族民间舞教学本真,最直接的方式是传承民族文化,提取传统美育的礼俗式文化进行推进教学,并真切落实到教学。纵观中国舞蹈教育几所重点高校,从礼仪文化中提取转化教学内容的研究已经逐步完善和深入。特别是在今年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区域少数民族(维藏朝蒙)舞蹈课程展示暨课程建设研讨会上,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延边大学艺术学院等高校首次将传统礼俗文化体现在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组合中,这是民族民间舞教学的革新,也是中国特有传统美德传承所需,填补了高职教学对此领域研究的空白。这种礼俗式推进的方式值得高职院校民族民间舞教学学习。
(二)营造民族区域环境,氛围式推进
民族民间舞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民族区域性,不同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区,形成当地独特的区域文化及现象。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不同民族的舞种,而民族舞蹈的区域化特色因素的差异,需要我们认识并体会到该民族的区域特色和生活环境,才能准确的表演该民族舞蹈。由于现实因素局限,我们没有条件一一走进舞蹈学习中的每一个民族的生活地域,感受他们的独有生活氛围。如何弥补这一缺失?以氛围式的教学来推进,给课堂营造民族区域环境,呈现较真实的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更加直观的体会,得到自然的状态,达到生动的表演。
氛围式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穿戴具有该民族特色的服饰,使用该民族独有的工艺,采纳该民族特色的道具,融入民俗文化(生活、节庆、信仰崇拜、音乐特色等),将其融进舞蹈编排内容中。比如,维吾尔族舞蹈教学,从服饰展开,让女同学身着艾迪莱斯工艺长裙,头戴四角花帽,扎上满头长长发辫时,自然就有了维吾尔族姑娘的俊俏形象,自然开始想要积极表演舞蹈,教室里自然有了吐鲁番葡萄的飘香和欢歌笑语的氛围 。再如藏族舞蹈教学,从音乐着手,可采用藏传佛教的音乐,音乐透出的仪式感,让学生敬畏,表演出沉稳的感觉。同样从音乐入手,也可以体现在蒙古族舞蹈教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呼麦、马头琴作为特色,音乐一响,瞬间将学生带入大草原之中,大气豪爽的蒙古族人民性格自然流露出来。可见氛围营造能直观生动地体现出民族文化,使学生舞蹈表演兴趣更加浓厚,在学习民族民间舞的同时学习了区域文化。
(三)结合人才市场需求,舞台式推进
舞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一专多能应用型表演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文化造就人才,注重艺术高职院校“课堂+舞台”的人才培养理念,将舞台表演和课堂实践结合起来。在学生参与的大型晚会、实景演出、视频拍摄等实践实习中,民间文化的前期积淀显得格外重要。实践期间参与的多种形式表演,包含实景演出《烟雨张家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浏阳河上》,中型舞剧《水印五溪》,晚会《冬季花儿开》,活动《金鹰节开幕式》等等,从舞台式教学的推进,自我反思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内容的吸纳程度,从而提高学生在舞台表演中的表演能力,在舞台中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成效。
另外,舞台表演不仅存在于舞台,我们也可以大胆尝试,将舞台化的表演方式带入课堂。例如蒙族舞蹈《奔腾》模仿草原骏马奔腾的形象,可以选取训练所需的舞蹈段落或动作,搬进课堂的组合教学,丰富组合教学的观赏性和表演性。我们还可以把教学呈现形式舞台化,如组合与组合衔接,将原有的一个组合结束直接衔接下一个即将表演的组合,也可以理解为结束、退场、上场、开始。如果以舞台化的表演形式融入,可以在衔接处加入适合的舞蹈语境,贯穿其中连接前后,无缝衔接使课堂有更突出的主题性和完整性。舞台化推进能够真正意义上体现课堂与舞台的结合,培育出社会真正需求又有文化素养的人才。
纵观艺术高职院校民族民间舞教学现状,把民族文化熔入到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运用中,是今后培养高素质综合型民族舞蹈表演人才的大方向、大趋势。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积极意义,为今后成长为能表演、会协作、懂文化的综合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为2017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XJK17CTW007)和2015年度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课题项目(HY1504010807)成果之一。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