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时代中的美术作品的数字化变革已经成为美术作品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有利于美术作品在全球化范围内实现跨越时空的无障碍传播,还能进一步促进优秀美术作品的传承和推广。努力发掘美术作品数字化变革的重要意义,发掘其在消弭时空障碍、建立新型沟通空间以及构建新的共享体制、提供更好的美术作品承载方式上的良好作用,并发掘出美术作品在数字化变革过程中呈现的新特征,有利于对进一步研究美术作品的数字化变革提供更大裨益。
〔关键词〕美术作品 数字化变革 互联网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进程已经普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技术的日趋成熟为美术作品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多方面的维度。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美术作品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新生,极大冲击了传统美术作品的承载和传播方式,并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美术作品生存方式。
一、概述
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艺术品提供了更多的生存方式,互联网时代的美术作品的数字化变革,实际上是美术作品从传统生存方式向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变革。对于这种新型的美术作品的数字化生存方式,在数字化技术兴起之初便有人开始进行探索。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各大艺术中心、博物馆等都已经开始逐渐采取数字化的美术作品储存和分享方式,例如举办一些基于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展览互动活动,通过网页搜索引擎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的数字化美术作品浏览,制作艺术专题纪录片,通过网络或电视提供丰富的美术作品展示等。
总的来说,美术作品的数字化生存实际上是指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将美术作品由传统的纸质等承载方式转变为数字化承载方式。美术作品的数字化变革,极大地拓宽了美术作品的生命力和传播力,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衍生形态。
二、意义
1、消弭时空障碍,构建虚拟桥梁
美术作品的数字化变革,是社会与历史发展前进脚步中的必然趋势。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了现实世界之外的另一个虚拟空间,消弭了时间与距离上的阻碍,建构了一条虚拟层面上的崭新桥梁。美术作品也借由这条崭新桥梁,从物质化的载体上超脱出来,挣脱美术中心、展览馆、艺术馆等物体桎梏,成为可以在不同时间地点、被不同人群共同分享的图像。人们在智能设备终端便可以畅快地欣赏到全球范围内的美术作品,既能够体验到在真实的现场观赏美术作品的感受,又可以看到清晰真实的美术作品,甚至很多网页附带了对美术作品的详细解读和介绍,受众可以方便地了解美术作品的更多信息;同时,在智能设备终端上欣赏数字化的美术作品,还能够实现反复性的观赏行为,不用担心在实体现场中可能面临的无法拍照、又难以牢牢记住作品重要细节的问题。时空障碍的消弭,为美术作品的传播带来极大的帮助,解决了世界各地不同博物馆存储着各自不同的优秀美术作品,而受众想要观赏或借鉴时,只能前往博物馆才能一睹芳容的困惑。数字技术借由计算机网络架构的虚拟桥梁,为受众带来了现实的方便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虚拟是现实的延伸和补充,是对现实世界的进一步完善和拓展。
2、架构共享体制,保护作品留存
美术作品的数字化变革,最突出的体现是在其承载的方式上。这种数字化承载方式的变化,为美术作品做出了两个突出的贡献:一是传播方式的改变,使美术作品传播的介质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是留存方式的改变,在某种层面上避免时间流逝对作品本身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从而保持美术作品的高度还原,留住伟大作品呈现的珍贵细节。
美术作品数字化变革过程中对其传播方式的改变,不仅使人们能够跨越时空障碍随时随地获取感兴趣的美术作品资源,更加便捷的是新的传播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加方便的共享方式。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能够借由网络在同一幅作品或者其作者的栏目下留言并互相讨论,这些在物质的真实世界难以碰面的人,却能够借由虚拟的网络世界共同探讨一副美术作品的优劣之处。同时,借由网络的便捷服务,人们能够在共享和讨论中获得美术作品之外更多的助益,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艺术欣赏视角。
美术作品的传统载体比较丰富,大体包括油画布、纸质等传统载体,通过各类颜料呈现。但是这些材料容易受到氧化以及其他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产生一定的损坏。将美术作品进行数字化改革,使其能够以图像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极大避免了自然环境对传统载体造成的负面影响。数据库经过统一的分类和管理后,还能够无障碍地在各地进行分享和流通。因此,美术作品的数字化变革為其传承和保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三、美术作品数字化变革特征
1、审美互动中主客体的转换
美术作品的数字化变革改变了美术作品的承载和传播方式,影响了美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传统载体和传播方式下的美术作品,由欣赏者占据主动位置,人们需要克服空间和时间的障碍,不远万里到美术作品承载体的所在地欣赏美术作品,或者由拥有美术作品的一方举办巡回展览活动,使人们能够有机会在其他地方观赏到美术作品。这种美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单向的被动与主动关系,美术作品单纯作为被欣赏的对象,而欣赏者则作为主动的一方,需要自发地主动地去追寻美术作品。
然而在美术作品经历了数字化变革的过程中,美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又呈现了新的特征。美术作品跨越了本身物质化承载的障碍,其储存和传播也不再具有局限性。数字化的美术作品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虚拟世界里进行无障碍的传播。同时,借由智能终端网页、APP、搜索引擎等的编辑和整理,用户在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可以同时接受关于美术作品的多层面信息,主动或被动地获取更多有效内容。数字化美术作品已然脱离原有的被动状态,而是通过数字化这种更加便于传播和推广的方式,携带了更多有效的内容和信息,给艺术欣赏者带来更多的享受。而欣赏者在传统欣赏模式中的主动地位也受到了冲击,人们可以在自我主动追寻美术作品艺术内涵的同时,获得数字化美术作品附带的更多知识,这些知识有的可能正是用户所需要的,有的可能是用户并不迫切需要的。但在海量的内容支撑下,用户能够自主便捷地选择所需内容,给整个欣赏与追寻艺术内涵的过程带来更加便利的享受。
2、审美标准的量化构建
美术作品的数字化变革,同样带来了美术作品共享与价值分析的新变革,从而产生了在审美标准上的新的特征。美术作品的数字化变革使美术作品的载体逐渐转变为图像与网页,入门浏览和欣赏美术作品的途径变成了对网页和图像的浏览。这种点击和浏览的行为形成了大量的数据,如搜索量、点击率、下载率等等,从而在客观上反映了借由美术作品的数字化变革而产生的新的审美量化标准。
这种新的特征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美术作品乃至艺术品逐渐超脱传统的有边界的小艺术评论圈,转而成为一种具有广大受众和欣赏主体的主体,人民大众能够通过浏览、下载等方式体现自己对美术作品的青睐,甚至很多网站提供了让所有欣赏者都可以对美术作品进行线上评论的功能,使其可以畅所欲言,另一方面也使美术作品的传播呈现出了计算机网络时代的一个共性特征,就是更加广泛、普及化的传播方式,以及更加市场化的互动模式。它使美术作品的欣赏边界获得极大的拓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艺术品对人们的教育范围,同时却令美术作品的发展面临新的危机——更为平民化的审美标准的建立,是否真的有利于艺术向更高层次的发展?然而值得欣慰的是,数字化美术作品变革下引起的这种市场介入,从某种程度上其实鼓励了艺术品的发展。随着人们精神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美术作品与人民需求之间是一种良性的互动状态,而随着艺术市场的成熟,美术作品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在保持艺术价值的前提下,迎合时代主流需要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林紫彪.数字绘画的价值和发展现状[J].美术大观.2010(11).
[2]姜涛.数字绘画艺术的发展理论初探[J].美术大观.2008(09).
[3]人毅,贺绚.传统与个性——“从传统走来·中国山水画展”学术研讨会纪实[J].美术,2004(05) .
[4]任斌.论数码艺术设计的形式美与传统绘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1).endprint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