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的文化形态确实经历了单元到多元、匮乏到丰富的显性渐变过程,管中窥豹看待大众与精英审美间关系转变也可见一斑,尽管主流价值观客观上促成文艺领域的利好的繁荣局面,但改变一个民族的某些特质也许根本不是几代人可以完成的,这种潜在的不易察觉的思维惯性,还要经过更为漫长的思想解锁过程。
〔关键词〕文化形态审美惯性西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卫美术家与批评家默契地将艺术创作、批评与大众审美保持距离,以维持精英阶层的坚守,大众作为审美主体随着时代的逐渐开放与认知领域的拓宽,尝试着有选择地接受新鲜事物。艺术史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史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而东西方社会发展阶段的落差决定了我们社会层面西化的历史必要性,同时美术领域的西化也变得顺理成章了。工业社会、科技发展与“工具理性”形态下的艺术体现出现代主义倾向,现代主义通过英雄主义式的个人意志表达对抗非人性,非个人化官僚与科技的抽象体质,这与重视普遍、共通社会经验的前现代是背道而驰的,一定意义上说这种主张精英化不愿与群众合流的形态对大众文化存在一种本能的排斥态度。
美本身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大众审美构建似乎逐渐摆脱某种四海同一的尴尬层面,多个侧面可体现逐渐宽松的环境下产生的变化,审美也从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炮制的理想国回到争议频仍的社会现实。狭义美的方面,精英们开始讨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开始了解西洋现代主义与后现代艺术思潮。开化的过程中,我们由对美术领域的欣赏习惯被迫滞留在模式化认识状态,转向带着思考与参与性介入对艺术品或艺术事件的解读,由对西方艺术史发展的认知持有抵触情绪发展到能够结合20世纪重要理论问世与美术流派建立内在联系,正如弗洛伊德著作《梦的解析》理论影响到了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毕加索利用视觉移动方式创立立体主义,正是受到《相对论》中时间这一第四维概念的影响,而这些需要背景知识深入了解的西方艺术,对于刚解决温饱问题的中国大众而言有着极大落差与信息不对等,赏心悦目的视觉欣赏习惯与固有的东方文化传统思维,使得大众与前卫艺术之间无形地建立起壁垒,人们更本能的接受民俗文化的直观视觉感受,如剪纸、年画、鹅蛋圆脸电影明星的画片,建立在写实基础上内容大于形式的历史或青春题材画作等。事实上,自西方现代主义开始,艺术创作的根本动力就几乎历史性的摒弃了满足人们一般意义上的审美惯性,进而追求形式与观念的革命性思考领域。
大众审美是相对滞后的。最大的隔阂往往在于相当比例人群认为艺术是一个与自身并不密切相关的事物,而并非意识到对艺术的欣赏、判断以及感悟是一个个体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与生活一致的迹象表现得显而易见的莫过于希腊的雕塑史,在制作云石的人或青铜的人之前,他们先制造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第一流雕塑是和造成完美的身体的尺度同时发展的,两者形影不离”。希腊人创作出西方艺术史最伟大的高峰的前提在于对健美身体的赞美及其天然合理性,年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对西方人而言是本能的讴歌对象,这几乎是大众审美与艺术行为之间最为默契的互为因果。
当批判性质的伤痕文学不再是学界的关注点,似乎被大众淡忘的有深刻时代烙印的朦胧诗歌渐渐地同那个充满理想的年代而不复存在,歌舞升平的电视广播形式作为主流传媒占据着大众眼球,联欢会形式的中国文艺塑造着大众审美框架,影视剧成为大众茶余的谈资。而大银幕的部分探索者坚持着理想主义,诸如所谓的中国第五、六代电影,舶来了西洋电影本体语言的同时从叙事格式到角度、态度都较有品质比较真实客观的反应历史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和紧绷的人性,关注且平视平民与边缘人群的视角都与定义暧昧模糊的某些价值观背后的虚假层面相映射。大环境相对进步的意识形态一般使得审美处于良性状态,人们有暇开始探讨人性、伦理与社会问题。对时尚的追求既有传统的元素又参伴着国际化标准,在时尚资源相对匮乏的环境下,媒体的单元化使曾经畅销期刊的封面男女明星,从发型到服饰都成为大众追捧与效仿的对象,成为全民浪潮。变革的时代使得每一代人的成长经历中有着诸多类似的经历与审美体验,各艺术门类的发展都离不开生存的土壤与环境。当如今的青年人沉浸在卡通与美剧带来的多方位刺激时,培养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兴趣就显得尤为困难。这使得青年一代价值观形成与格调品味培养逐渐凸显出必要性。虽然历史上最优文化的传承从来都是由少部分人来完成,且自会有深爱这一领域的群体,但良好的文化土壤才是枝繁叶茂的关键所在,此事乏善可陈。虽然从另外角度说,开放意味着良与莠的双重介入,大众审美庸俗化与快餐化不可简单归咎于经济和时代的进步,但大众整体审美水准才是体现一个时代风貌的不争事实。
教育能改变什么呢,不论胡适之的问题与主义之辩,对白话文的提倡,还是蔡元培提出的美育代德育,我们都可从中提炼出精英阶层对上层建筑与社会经济基础之间关系的不同角度与不同观点,或是试图解决大众认知变革问题,新文化革了旧文化的命,新道德取缔旧道德,大众的审美因此会有显著的提升吗,这很难评价。时至今日,利好的各方面环境带动着大众对多种文化行为的参与积极性,信息化时代与互联网思维将几乎所有社会分子带入媒体时代,每个个体都可能突然被镁光聚焦成为热点,资讯的发达程度更是史无前例的增长速度,如此这般最优格调的文化形态并不能自然的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与教育程度、认知水平、沟通环境等太多个体差异的因素相关;我们还没有进入西方现代主义至今所建立起来的审美大众对新艺术表现形式打破原有框架的宽容审美心态,而几乎还滞留在唯美层面,或是叛逆期带给青年人狂热的流行亚文化。这也许是中小学美术课堂的失败,亦或是实用主义与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真正进入美术馆式教育模式培养下一代的认识是极少数家庭能意识到的,这一定程度受到地域条件、家庭教育观念、优质资源分布不均等现实问题的限制。
无论是启蒙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是极速发展中的目下中国,正是笔者从学习性认知到经历性认知的三十几年,我们的文化形态确实经历了单元到多元、匮乏到丰富的显性渐变过程,管中窥豹看待大众与精英审美间关系转变也可见一斑,尽管主流价值观客观上促成文艺领域的利好的繁荣局面,但改变一个民族的某些特质也许根本不是几代人可以完成的,以音乐作比,曾有偏激的观点认为汉民族从古至今就缺少音乐创造力。不论时代意识形态碰撞如何激烈与频仍,似乎依然是桥归桥路归路,一般缺少中间地带的各自维系着自我固有审美习惯与认知。但高度网络信息化的今天,似乎定论是注定要被颠覆的。无论纯艺术与纯文学以外的事物是否该被定义到审美概念中,密切与之相关的人类交际活动早已是现实存在,作为今天日益发达的网络与其它非传统媒介也穷尽其新闻效应之能事,电子传媒把我们从美带到搞笑,雅俗合流,传媒在贩卖产品的同时也贩卖了文化所有的终极意义。日常生活审美化表面上是对人的感性解放,实质上却是“工具理性”对于人的更为无情的操控,是在盲目歌颂技术力量的同时将自有定位在消费能力上面,而从根本上否定了人文理性对于人的存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尺度宽泛的网络文化,娱乐至上直指眼球效应的新闻炒作,深入挖掘了人隐性的窥私心理,部分前卫艺术家对繁杂当代社会文化与亚文化元素挪用、揶揄或调侃方式进行艺术行为的同时,其自身同样不可选择的置身其中。然而批判民族性与西化又不啻是逃避之举。良莠不齐的标准印证多元化与国际化带来的值得深思的影响……
中国社会思想碰撞这三十余年的社会变迁频仍,前卫美术发展作为中国当代社会的文化表征之一经历了各种社会事件的悉数粉墨登场,曾经一度万人空巷,之后又淡出人们视野,销声匿迹,审美的转变必然的服从于表象背后的启蒙与人文思潮的意识形态主流。曾经高压政治的文化环境是话语权独裁的温床,文艺的单一与匮乏客观上将几代人思维、意识、审美模式化,也许至今我们依旧是文革僵硬的政治文艺理论背景束缚下的二代三代,这种潜在的不易察觉的思维惯性还要经过更为漫长的思想解锁过程。甚至可以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讲从未发生过根本性的审美转变,更多的是具有东方古典旧有审美惯性的国人,对新鲜社会事件与新思想新花样的或激烈或平淡的本能反应,或是过去三十年放置于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某个结点,不足以改变我们固有意识,但不论改变与否,或褒或贬,不予片面定论,让它留给未来与时间。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丹纳《艺术哲学》第四编.第三章制度.224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5
[2]陆扬《文化研究概论》21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
[3]徐建融《美术人类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