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对广大农村的投入不断加大,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就必须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搞好广大农村的文艺事业,促进新农村的文化发展,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必然要求。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意识,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在制定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把农村文化工作纳入在内。
农民也需要一种精神寄托,闲暇时也需要一些娱乐节目,现在有些村庄出现了赌博、偷盗、抢劫,还有迷信思想、家庭暴力等等,归根结底,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高低有关,与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有关,更与现今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贫乏有关。
推动农村文艺事业的发展,首先要培养一批文艺工作者。抓好人才培养,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为农村文艺事业的发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文艺工作队伍。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的工作都紧紧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精力搞经济,聚精会神谋发展。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在政治、文化、精神上却与经济的这种迅速发展极不协调。城市的文化落后于经济发展,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落后于经济的发展。文联、文化团体、相关的文艺机构和优秀的文艺工作者都集中在城市,农村不仅没有文化活动的设施场所,更加缺少的是能够组织领导他们开展各种文艺活动的文艺骨干。
要促进新农村文艺事业的发展,我们就必须培养一批能够扎根在农村,有号召力的文艺积极分子。新农村文艺工作者应当成为新农村各类文艺节目的组织者与领导者。了解当地农民群众的审美取向,学习、吸收当地的民间艺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人民风俗文化的特点,积极开发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适应人民群众的各类文艺节目,如“文化三下乡”、“艺术进万家”、“欢乐进农家”等活动全面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民间文学作品评奖”、“民间工艺精品展”等,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文学艺术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新农村文艺工作者应当成为先进思想和文艺知识的传播者。推进农村文艺事业的发展,就是要把进步的精神文明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文艺工作者必须紧紧围绕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组织一些能反映“八荣八耻”题材的文艺演出,引导人民群众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鉴赏水平,把高雅健康的文化娱乐送到农村群众、基层群众中去。新农村文艺工作者应当成为农民群众的文艺老师,农村群众的文艺素质普遍不高,文艺工作者应当加大辅导和培训农民文艺骨干的工作力度,建设一支强大的农村文艺队伍。
推进新农村的文艺事业的发展主角是广大农民群众。争取农民群众既是文艺活动中的主角,又是台下观众的主体。新农村文艺作品为农民群众而创,文艺节目为农民群众而演,文艺活动更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这样才能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参与到各类文艺活动中,丰富新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艺工作者视野要往下看,农村是文学艺术创作的肥沃土壤。首先,农村是革命的摇篮,抗日战争时期,各类经典的文艺作品都取材于农村,如《白毛女》、《黄河大合唱》、《小二黑结婚》等等都是反映农村的风貌、景色,反映农村人民的日常生活或斗争生活的;其次,农村是各类民间艺术的起源地,孕育着博大精深的民间艺术。这些优秀作品、优秀的艺术都是与农村有着紧密联系,并且都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精品或优秀的艺术形式。
文艺工作者必须积极投身实践,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勇于创新、潜心创作,根据各地传统文学艺术的特色,有选择地在农村建立民间艺术传承基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推进新农村文艺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开展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地方音乐和民俗表演项目。如艺术家赵本山大师,创作出一批能够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精品,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新农村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农村的文艺事业落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适应。如果占我国总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人口享受不到精神文明的进步成果,那么就达不到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推进新农村文艺事业的发展,让文学艺术真正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