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在成长发育中,都会经历青春期的变化,原来细嫩的童声,男声渐渐变得宽宏浑厚,女声渐渐变得委婉圆润,这个过程在生理学中称作变声期。在变声期中,由于生理、病理、心理等因素,可能会引起声带异常,导致嗓音音色发生不良现象,声音沉闷、沙哑等。所以长期以来少儿声乐学习和教学是人们感到困惑的事情。
笔者从事声乐教学已有十六个年头,近几年我有意尝试少儿声乐幼苗的培养,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以供同仁参考和交流。
三年前,笔者被某少儿业余艺校聘为声乐教师,利用周末双休日的时间进行培训。该校按照我的意图,将适龄儿童分别编入7岁至11岁的儿童班和12岁至15岁的少年班,从发声技术技巧、视唱练耳、乐理知识、朗诵、排练合唱歌曲几方面交叉安排教学内容。对具有潜质的优秀幼苗,给予重点培养,以促进演唱水平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年来,我遵循少年儿童生理变化的基本规律,科学管理,严格训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标准和要求:
一、音准、节奏严格化
正确的音准概念和敏锐的节奏感是学习声乐最基本的要求。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中,由于对音乐的重视不够,加之音乐教师本身的基本素质不够理想,导致中小学生音乐听力训练几近空白。除了有一定钢琴或其它乐器基础的少儿外,其他学生对音的高低和长短的分辨能力比较模糊,音乐感受能力普遍较差,唱起歌来缺乏韵律,更缺乏表现力。所以我认为少儿声乐学习应首先从培养他们的听力入手。
首先,练耳教学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少儿学员对单音、音阶、音程、节奏、节拍、和弦、旋律等音乐要素的感受能力、分辨能力、记忆能力,使学生具有敏锐的听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现音乐。对刚开始入门的儿童要侧重练耳训练、培养敏锐的音乐听力,为今后的声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练耳训练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到繁、由浅入深、逐步积累。从单音模唱(一般用啦唱出音高)到唱出唱名;从二度到八度旋律音程分组唱到二度至八度旋律音程或和声音程的听辨;和弦主要掌握大、小、增、减三弦原位,七和弦主要掌握大小调的属七程弦;音阶主要有自然大、小调,和声大小调以及我国民族调试,宫、徵、商、羽、角的五声音阶;节奏方面主要训练普通节奏型和具有典型意义的常见节奏(比如各种单纯音符,附点音附、休止符、切分音、三连音等)。在教学中可编成各种单一或混合的节奏型练习,让学员随节拍器的固定节奏、律动和速度练习,慢而不拖,快而不抢,内心节奏要稳,并要求学员边练习边划拍子。
再次,练耳训练要适量,若每次声乐培训时间为90分钟,7岁到11岁的学员以15分钟为宜,12岁至15岁的少年学员以20分钟为宜。
二、视唱、乐理训练系统化
如果不认识或不能辨别音符及音乐的各种记号和表情术语,便无法读谱,也不能理解音乐作品,更不能诠释和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而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部分不会识谱。针对这种状况,要适当强化乐理知识的学习,以感性认识为主,杜绝理论说教,以免学习过程单调呆板、枯燥乏味,抹杀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比如说,要掌握单纯音符、休止符、附点音符、切分音符、拍号、调号,各种速度和力度的音乐记号和表情术语等,就要在读谱视唱中反复强调,制作挂图表格对比记忆,视听结合效果才明显,死记硬背,过份追求精确反而是欲速则不达。将乐理知识的学习与视唱有机结合,在练耳的基础上熟悉与掌握音程的度数,距离和节奏的分类变化,逐步做到一开口就能唱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视唱就是要一看二认三想四唱,也就是首先看清曲谱,明白调号、拍号,以及其它音乐表情术语等,然后认识音高和时值,把握节奏、节拍准确无误,再根据内心听视经验,用手划拍或击拍带有情感地唱出旋律来。
视唱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视唱和乐理教学也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根据学员的基础,采用有准备或无准备视唱,如默唱、识谱、背唱等各种形式,不仅能提高反应能力和感受能力,还能培养少年儿童独立读谱技能和个人学习演唱新歌的能力。
在视唱练耳和乐理教学过程中,简谱比五线谱简明易读,便于掌握和记谱,在教学中以简谱教学为主五线谱教学为辅的对比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专业化。
三、发声技巧训练规范化
古人云:“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美妙动听的歌声来自科学的发声方法。少儿声乐训练应该充分考虑其嗓音的生理特点,把声音的训练建立在科学发声的基础之上。少儿随年龄增长,身体的发育,嗓音不断变化,会出现变声初期和变声前后期的具体状况,教学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把握训练的难度和强度,切不能全部套用成人声乐训练的方法和要求。
7岁到11岁的儿童,咽部大约只有成人的1/3,发声器官组织柔弱,肺活量也很小,但发声纯净、明亮,音域可达十度左右,此时的男女童喉器结构相差无异,音色也相同,男女声音也非常统一协调。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把7岁到11岁的儿童编入儿童班,在听力基本达到要求,视唱和基本乐理常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着手进行歌唱技巧的训练,具体要求是:
1、培养正确的歌唱姿势。首先,少年儿童不论坐或站立歌唱,身体都应直立。头部保持正直、不抬头、不俯首,面向前方,双肩放松、不夹不抬,双手置于体侧或身前,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自然放松、重心要稳。
2、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表情热情自然,平和自如,不狂喊滥唱。
3、培养协调自然的呼吸方法。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使气息具有一定的深度,学会有气息支持的歌唱,逐步掌握歌唱发声与气息协调运动的能力。
4、培养科学的发声方法。近年来我借鉴意大利美声的发声原理,采用主要以头声为主的少儿发声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以声带边缘振动发声,声音清澈明亮,甜美悠扬,声音线条集中,能穿透致远,声音既具有韧性又具弹性,尤其在合唱时声音更易统一和谐。以头声为主的歌唱方法还有一个好处,它能调整声带最佳闭合状态,减少声带负荷,具有保护声带的作用,帮助少年儿童平稳顺利度过变声期。我训练少年头声歌唱的主要方法,首先,是作下行音阶练习,最高音不超过小字学二组d,由高到低尽可能用头声来发声,确定音高位置。在确定头声高位置时,普遍存在难找到高位置的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先教他们学习生活中见过的一些动物叫声,比如模仿小羊、小牛的叫声,这样他们就比较容易找到头声的高位置。其次,在训练中我比较多地采用轻唱练习。因为少儿的声带特别稚嫩,不能长时间的大声歌唱,轻唱练习,能使少儿的声带及附属歌唱器官得到锻炼并适应正确的歌唱状态。再次,在母音的选择上我认为采用i、ü、u三个母音更容易获得头声,也有利于打开咽腔。但发“i”母音也容易挤卡、特别注意发声要轻,气息要协调。
5、采用合理的歌唱形式。少儿班以齐唱为主,加进轮唱和简单的二声部合唱可以锻炼声部的独立和互相配合能力,提高各自的听辨音准和节奏的能力。这样对加强综合音乐素质是有很大帮助的。
12岁至15岁的少年,我把他们编入少年班培训,在儿童班训练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安排,稳步渐进。这个时期的少年,喉部器官发育变化较大,容易出现生理、病理、心理等方面的客观原因,特别在变声后期少男少女喉器结构出现明显变化,音域不断扩大,男女生音色出现明显差别,这个时期童声逐渐消失,音色渐趋成人化。在培训过程中具体要求是:
1、以轻唱、哼唱、默唱、少唱或听唱为主。这个时期的少年由于喉部各组织在短期内变化较大,两侧声带的发育与喉腔扩大的情形还不能相一致,声带粘膜易充血,并可能水肿,声带后半部分闭合不全,如果训练时间过长,或运动量过大过猛,就会使新发育的、脆弱的声带和喉部肌肉群造成严重损伤,影响其正常发育。因此,声乐训练一定得把握尺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特别讲究训练质量,减轻训练强度。要以歌唱状态是否轻松舒适为标准,帮助他们健康顺利地度过变声期。
2、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培养他们以头声为主的发声方法,并在头声的基础上结合胸腔共鸣学习有气息的支持减轻喉部和声带的负担,作力度渐弱、渐弱以及跳跃突变的练习,以提高和丰富歌唱的表现力。
3、把握作品的难易程度,提高演唱艺术效果。作品之间不仅要有速度和力度的对比,还要有情绪和意境的反差,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对作品的驾驭能力和表现能力。
4、提高合唱技巧及协调能力。少年声乐的培训中齐唱与合唱仍占重要位置,齐唱或合唱训练时主要是要求音色统一,音量适宜均衡,各声部和谐。在二部合唱的基础上,可增加三声部、四声部并可尝试练习无伴奏合唱,加大作品的难度。为锻炼表演能力和积累演唱方面的经验,可指导学习一些对唱、重唱等。
儿童班或少年班的学员,在引导他们科学发声,正确合理使用嗓音的同时,要教育并督促他们保护嗓音。
四、语言发音标准化
我国传统的戏剧唱腔历来就要求“字正腔圆”。通常我们声乐演唱以标准普通话的语音韵律为规范来咬字吐字,归韵行腔,使歌词的语言规范化、标准化,基本要求是:
1、以汉语拼音为基础,注意汉语中声母、韵母的发音准确性。声母要区别阻气部位和送气程度的不同;韵母要注意口形、唇形及口腔内发音状态的正确性,特别注意元音要唱准。
2、以普通话标准要求读准每个字音。亦可同时开设语音课以纠正或规范读音,如湖南很多地区翘舌音zh、ch、sh、r和平舌音z、c、s不分;前鼻音n和后鼻音ng不分等。
3、要求掌握汉语咬字、吐字的基本规律。严格做到“咬清字头不含混,引长字腹不变形,收准字尾要归韵”。在培训过程 ,要指导学员以字带声,依字行腔,字领腔行,腔随字走。把字正和腔圆统一起来,使演唱水平提高到专业的标准上来。
结语
近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改革创新,取得可喜的成绩,不少优秀的声乐幼苗逐渐脱颖而出。但探索和尝试才刚起步,希望此文能抛砖引玉,与前辈同行们一起为社会发掘、培养更多幼苗,不断推出优秀人才,为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作贡献。
(作者单位: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黄晓利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