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始兴县现存围屋围楼二百多座,大都兴建于明清时期,是规模宏大、建筑特殊、保存完好的大型客家民居建筑。大概在北宋时期,始兴客家的祖先从福建省瓦子街(闽西南)和上杭等地逐渐南下,并经几度迁徙,最终选择在粤北始兴山区定居,并修建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围楼。
围楼修建首先是基于防御匪患的宅第安全考虑,同时也适合于客家人聚族而居的风习。所谓聚族而居,即是同一宗族的成员聚居在同一地域范围内,保持密切的宗族关系,但各有家庭,不同炊,不同财。聚族而居的家族制度源于客家人历史上的多次以整个家族集体迁徙,同时聚族而居形成的强固家族观念,能够抵御外族侵扰。始兴围楼建筑有圆型、方型、长方型,主要标志是四面有高大厚实的围墙、四角设角楼、又称箭楼,俗称炮楼。角楼有内宽而外小的隙望孔,用于监视围楼外,又可用箭、土枪、土炮迎击外犯之敌。围楼外部大多造型封闭简单,墙厚、窗小、门实;内部却在装饰上辟有蹊径,讲究异常。
在至今仍完好无损的客家围楼建筑中,几乎所有主要房屋都位于围楼的内正房,即居室前、后的私厅厅门外靠墙的屋檐位置开出了一个天窗,在晚上关门闭户时,就只能靠这么一个小洞口来通风采光。天窗檐下塑有栩栩如生的花鸟、人物、树木等,这即是始兴独有的天窗灰塑,被当地人称为“天门阿公”、“天檐阿公”。“天门阿公”是守住天窗口避邪镇宅的神灵。天窗谓之“天门”与当地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唐朝玄宗年间,宰相张九龄陪同玄宗皇帝南下视察民情。在始兴土生土长的张九龄,他熟知始兴人的客厅光线不足,阴暗而潮湿。但因建房造屋乃一方风俗,安放门窗的位置规格已成定规,普通之人就算有心改革也无力推行。因此,张九龄要趁玄宗皇帝这次南下路过始兴之机,借皇帝的金口玉言,改变始兴人客厅阴暗这一陋习。于是,张九龄事先如此这般地通知始兴乡土士人做好准备。当玄宗行至始兴时,张九龄邀他进入一个乡人客厅下棋歇息。玄宗嫌弃客厅光线昏暗,问及原由,九龄奏道:“宅有律定,风俗如此,无圣旨不敢改动。”玄宗便道:“准许开启天窗。”张九龄一听,当即叫人拿来竹竿,把早已预制好的天窗捅开,顿时满屋亮堂。由于天窗是天子钦许开设的,后人便尊为“天门”。( 始兴县文史委员会.始兴文史资料第8辑[C].始兴:始兴县文史委员会, 1988 P222)为了纪念张九龄, 始兴人就在天窗下方塑造了皇帝和张九龄下棋的故事, 至于“阿公”则是当地人对本地神明的一种称谓。从此,始兴就有了这种独特的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世代沿袭。抛开传说的真伪判定,总之后来“天门阿公”的灰塑内容更加丰富: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亭台楼阁、花草虫鱼等等,都在天窗下一一呈现。
灰塑又叫“灰批”,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岭南地区民间最为盛行的建筑装饰艺术。灰批工艺制作多在高处,线条粗劲,色块明艳,强烈清晰,特别注重仰视效果,人站在低处观赏也感觉舒服自然。灰塑有两种手法,一种是彩描,即在灰塑成型后,表面再描上加胶彩色;另一种是色批,即用不同颜色的灰(加矿物颜料),直接批塑在作品的表面上。前者较鲜艳,后者较耐色。灰塑艺人在现场施工制作,一般不需另画图稿,而是根据装饰面积、装饰部位以及主人要求直接在建筑物上设计图案,用灰匙、画笔工具刻画细节,点睛、补色直至完成。灰塑前最重要的是炼好灰泥:将石灰加上不同的分量和比例的稻草、草纸、棕草、红糖、熟糯米粉、蛋清等,按先后顺序加入适当的清水搅拌,经过45天左右的密封保存、让各种材料充分混合浸透、发酵熟化而成的。糯米粉可以增加灰膏的黏性;糖用来吸水,控制干燥时间。灰泥有两种,一种叫“草根灰”,一种叫“纸筋灰”,都是按以上方法分别特制而成的。 “纸筋灰”还可以加矿物质颜料调制成各种颜色的“色灰”,方便直接以色灰雕塑图案。灰泥的好坏直接影响灰塑质量。如果灰泥炼得不好,不但影响捏塑造型,更主要的是倘若灰泥失去粘性,就算艺人花了很多功夫塑好了一幅图案,过了几天,甚至是一段时间,灰塑干透之后,它还会自然脱落,那时就前功尽弃了。
具体步骤是:一、构图:对于熟练的师傅来说,脑子里的图画会比画出来的构图,更精细,更好把握。按照脑子里的画面,灰塑师傅用铁线、铜线塑造最初的模型。二、批底:选用“草筋灰”,它的质地比较硬,用来做灰塑的底子。沿着先前已经定制好的线条,随后将“草筋灰”填入模型压实。隔一两天之后,待第一层将干未干时,填入第二层。灰泥太干两层之间无法紧密黏合,太湿则难以成型,如此类推,以每层三厘米的厚度往外扩展,大约要填六七层,才能大体成型。灰塑作品最原始的筋骨开始初具风貌。三、塑型:结构成型后上“纸筋灰”,厚度控制在5毫米左右,最多不超过1厘米。雕刻时灰匙的运用很讲究技巧,厚薄深浅务必要一匙到位。相比“草筋灰”,“纸筋灰”更加细腻和油滑,比较适合塑造表情等细节。四、上色:一部分颜色为渗入部分颜料的“色灰”,成为灰塑的主体颜色;一部分颜料单独使用,待到灰塑干到七成左右方可动笔,这样可以让颜料借助石灰硬化的过程,牢牢地附着在灰塑的表面。如果没有把握好时机,造成内湿外干,灰塑表面颜色就会产生不规则的鳞片状翘起、卷曲,遇上风雨,颜色就一片片脱落,行话称这种现象为“翘壳”。所以下笔之前一定要心中有数,颜料也不要蘸得过多,要细而匀称地落笔,但是又不能过多地反复,否则会对灰塑本身造成伤害。此外,不同位置的灰塑在施工方法上也各不相同,比如垂直墙体需要考虑重力和附着力因素。
石灰经过特殊的加工提炼,待它干燥定型以后,石灰就会变得非常密实、坚硬,雨水不能渗入,而且在抗压强度、韧度、寿命以及粘合力方面均可与现代水泥媲美,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所以,建筑上需要防水或容易渗水的位置一般都使用灰塑装饰。灰塑即可作为建筑的外部装饰也可作为内部装饰。灰塑工艺应用于外部装饰的经典就是广州的陈氏书院,始兴客家围楼的天窗灰塑则属于内墙装饰。
从现有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围楼“天门”灰塑分析,始兴围楼天窗灰塑形式有多层式浮雕、浅浮雕和高浮雕,塑造了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园林、书院、宫殿、车马、云彩和诗词字画等,主要是宣扬传统人伦、孝悌、进学的礼制观念内容,以及企盼福、禄、寿、喜的民间生存观念内容和歌颂清逸淡远、品行高洁等传统人文精神内容。
例如始兴县下窑背村曾氏围楼一套住房厅上的天窗,上方灰塑内容为男性老、中、少三代人在桌前读书习文的场景,下方灰塑有概括灰塑内容四个大字:“一贯书香”。图中雕塑的人物比例协调适中,形态自然生动,整体构图简练,布局合理。“一贯书香”旁还塑有对联,上联是:“心存裕后莫如勤俭传家”,下联是:“志欲光前本是诗书教子”。罗坝镇上岗背坪村朱姓围屋尚存有两套私厅,其中一套“天门阿公”上写有“五世其昌”字样,并配“狮子滚绣球”图。两边墙壁有“文章思报国,忠孝可传家”的对联。这些对联不是歌功颂德或炫耀门庭的,而是宣扬人伦、孝悌、进学的礼制观念。人伦、孝悌、进学的礼制观念是伴随着农耕社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礼制思想提倡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男女有别、宾主有异的社会秩序与人伦和谐,其核心内容为宗法和等级制度。这些聚族而居的客家人为维护家族、宗族的礼制,保持家声不致颓落,都有严格的家规、家教,族内人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无不恪守“礼”的规定。从正史记载看,很多始兴家族都有家规、家教、家训一类的有关家族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于是“天门”这块处于居室正堂位置,一般有家庭大事聚集的场所,这里正是将家规、家教寓教化于环境,处处提醒后世不忘祖训的好地方。
企盼福、禄、寿、喜、财,追求吉祥美满是老百姓最朴实不过的心理。始兴县下窑背村曾氏围楼另一套住房的“天门”上是一幅以“福自天申”为题的天窗灰塑,其构图复杂,分为上下两层图案:上层是精巧辉煌的宫殿和春风得意的大小官员,下层是招财、进宝两仙童,一个两手各高举着一铜钱,另一个将铜钱捧在怀里,憨态可掬。图案布局远中近、上中下、左中右层次分明各具特色。值得一提的是人物的塑造:为了符合仰视的视觉效果,人物体形加宽变矮了,动作夸张,以色彩和线条来表现人物衣纹和花饰,具有浓烈的装饰效果。而“神安人乐”这幅天门灰塑则是一幅天官赐福图,其构图饱满、造型古朴、雅致,人物体态塑造轻盈、神色安详。“神安人乐”点出了天官赏赐太平、安康,人们获得幸福的完美结局。
始兴县下窑背村曾氏围楼里还有一幅“西天取经”天窗灰塑图,讲述着唐僧师徒历尽艰险,取回真经,终成正果的神话故事;旨在教育后人,创业不易,守业更难,要不断努力,方有成就;一幅取名“浩气”的天门阿公,人物舒展,线条流畅。鼓励后人拥有浩然之气,即人间正气,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威胁,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也就是孟子曾经说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罗坝镇上岗背坪村朱姓围屋另一套私厅“天门”处塑有“周莲陶菊”,以周敦颐咏莲,陶渊明爱菊的典故传诵,教化子孙要有不近污秽、勿随俗流的高洁志向。这是潜移默化地帮助后人明心励志、修身养性。
据1997年出版的《始兴县志》的记载,还有“桃园结义”,“三娘教子”,“八仙过海”,“钟馗捉鬼”等天门阿公灰塑样式。(始兴县志办公室.始兴县志[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7 p800)
过去“天门阿公”们,身着大红大紫的袍子,周遭是青山绿树、亭台楼阁,色彩艳丽,神气十足…… 现在的“天门阿公”虽有些残破、模糊,华彩难辨,在天光投射下仍还有几分“神”的光晕。“天门阿公”是始兴客家人传统文化心态、地方民俗风尚的展现,是民间地方建筑艺术里的一支奇葩。
(作者单位:广东韶关学院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晓芳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