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关于湖南“校园音乐剧”现象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海 热度: 15586
易介南

  2008年10月15日晚,湖南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音乐剧专场在湖南理工学院剧场拉开帷幕。从24部报送的音乐剧短剧中选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吉首大学、湖南第一师范、湖南农业大学等学校选送的《心灵的颤音》、《选择》、《天空》、《溪州血盟》、《葡萄教授的故事》、《瑶山红霞》、《生如夏花》共7部作品参加了展演。

  本次展演的大主题是“我和祖国”,主要是歌颂祖国、歌颂家乡、歌颂改革开放30年的丰硕成果。具体节目中,许多在湖南高校发生的感人故事被搬上舞台。如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心灵的颤音》讲述一个真实故事:因病突然失明的学生柳赛无法接受失明的痛苦,病魔的摧残,精神濒临崩溃。但是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恢复自信、战胜自我,终于成功举办个人演唱会,并登上了2008年残奥会的文艺演出舞台。湖南农业大学“葡萄教授”石雪晖几十年如一日以崇高师范教书育人、并深入湘北乡村和农民朋友生活在一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的故事;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天空》是根据学校的真人真事创作的,一名患脑瘫的学生得到学友们深情关注的感人故事用音乐剧的形式很好地表现了;湖南师范大学创作的《生如夏花》把优秀学生李春华放假回家舍命抢救落水儿童的英雄事迹等等都写进了剧本,搬上了这次展演的舞台。

  为了搞好这次音乐剧展演活动,作为湖南省唯一开办音乐剧专业的学院我们责无旁贷。湖南省教育厅部署由我校在2007年底主持开办了针对各高校的音乐剧编导人员培训班,提高各高校的编创能力。之后我校又派出专业老师对各高校的具体创作过程给予了跟踪指导。我们的音乐剧《同一个月亮》在省内高校巡演,并做了一些普及推广音乐剧的讲座。湖南教育厅和教育电视台等单位还举办了一些了中小学生的音乐剧比赛、展演活动,因为这样一些活动,湖南的媒体在相关报道中使用了“湖南校园音乐剧现象”这样一种言说,谈到以音乐剧牵头的湖南艺术教育实践的浓厚氛围,也谈到了专业院校的催化剂与火种作用。就这此活动引发的思考,下面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作为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开办音乐剧专业的各院校,有责任在本地进行音乐剧观众的培养,特别是像我们这种内地城市。而观众的培养首选应该是大学生。

  我们的《同一个月亮》音乐剧参加湖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通过开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在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的大学生中调查发现,大学生对音乐剧这种时尚的艺术形式很感兴趣,有92%的同学“知道音乐剧”,“看过不少碟”,“喜欢音乐剧”,但大多数同学表示自己没有机会真正接触音乐剧,觉得很遗憾。有同学还表示,除了象我们《同一个月亮》这种音乐剧以活动的形式进校园演出,还希望有一些其它的商业性演出能进校园,自己一定买票去看,但也希望票价不要太高。

  音乐剧《妈妈咪呀》在上海大剧院演出的时候,有一个音乐剧的爱好者不透姓名自掏两万元,委托剧院赠票贫困学生,推广音乐剧在大学校园中的影响。大剧院按照他的意愿,留足了100多张《妈妈咪呀》的门票给了一些经济较困难的大学生音乐剧迷。从这个音乐剧迷的个人行为中我们搞音乐剧创作、研究、教育的人士应该有所触动。为大学生这些相对集中的未来的可能的观众群,我们的创作、研究、教育还是要去做一些针对他们的知识普及,技能培育,引导加入体验的非功利性的事情。为音乐剧的明天播一些种子,作一些不计得失的奉献。

  但是,我们如果对开展校园音乐剧活动仅仅认识为培养几个表演人才,表演几个作品,完成几次表演任务,而忽视吸引和培养广大的校园观众群的参与和欣赏的话,那么尽管一时的演出成功或得到领导的首肯,都不能改变在瞬间的辉煌过后依旧是原有的薄弱。我们这次活动之后,我们这些湖南的音乐剧播种者下一步该如何行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责任问题。校园戏剧如何持之以恒地不断培植健康的发展空间,不仅仅是参与者和欣赏者的需要,更确切地说也应是整体戏剧氛围发展前景的需要。对于校园戏剧团体的扶植和培育,创建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戏剧环境,需要有懂得戏剧的组织者.必须明了真正的艺术一定能够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的观众,观众的戏剧的审美能力是需要通过接触戏剧来提高的。只有如此,坚持不懈营造和创建校园戏剧的健康环境才会越来越鲜明地显现出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

  二、由我们这次展演的湖南教育厅牵头组织,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在专业上配合指导的音乐剧高校集体活动来看,政府部门重视对非营利性戏剧活动的重视与扶持是我们发展音乐剧必须争取的。中国音乐剧初级阶段的市场不成熟情况下,政府的倡导、扶持、投入对其生长发展至关重要。

  非营利性戏剧如何维持生存,这方面美国和欧洲国家及加拿大都很不一样。美国是唯一不设文化部的西方国家,认为艺术用不着国家扶植,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才有了个国家艺术基金会,但拨款少得可怜。欧洲戏剧家得到政府的支持,政府直接拨款外,还制定了鼓励公民为艺术捐款的免税法规。并非所有艺术团体都能享受捐款免税的待遇,“非营利性组织”是国家给予文化、福利等特殊行业中有一定成就的组织的一种特别待遇,要申请报批。所以,美国的纯艺术戏剧家日子要比欧洲同行难过得多,有些创新在美国没法搞,却在欧洲大受欢迎。现代戏剧史上的绝大多数新流派出自欧洲,与这样一个背景也很有关系。

  除了长期定座的观众,欧洲另外一大可靠的观众来源是观剧俱乐部,它们不仅仅是为剧院拉顾客的经营性中介机构,更有着自己的社会文化使命。观剧俱乐部是独立的非营利性机构,日常工作是买票、分票,为每个成员选择一年十个戏,选择合适的日期和座位;此外还编辑分发免费的戏剧文化杂志,组织成员参观剧场和排练等;还时常安排成员与戏剧家见面,帮助剧院进行观众趣味调查,甚至帮助政府进行文化政策方面的咨询。剧院可以通过俱乐部了解观众对各种戏剧类型乃至具体作家、作品的爱好程度,再有的放矢地安排演出季。让观众得到多样化的精神食粮。

  三、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认识:中国音乐剧人才同样不一定只能靠开办音乐剧的专业院校培养出来,其他大学未必不可以。

  在中国话剧百年的今天遥望起点,中国现代戏剧的开端就是1907年由一群在东京留学的中国学生演的《黑奴吁天录》。天津南开学校蓬勃的学生戏剧活动既造就了后来成为杰出专业戏剧家的曹禺,也为周恩来、吴国桢这些政治家的素质训练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再比如从高行健一个外语学院的戏剧爱好者对中国小剧场话剧艺术作出的贡献,我们就可以预见在中国音乐剧发展的道路上,非专业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也会作出贡献。然而这种像曹禺式的人才的出现与话剧在校园中的影响、推广、实践的绵延是分不开的。

  有的同志会说音乐剧比话剧的技能要求要多得多。可是我们知道中国京剧对演员的技能要求比音乐剧又要苛刻得多。但是从很多著名的票友从艺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从业余走向专业的非科班学习过程同样是有效的。比如,清末曾任河南太康知县的汪笑侬,秉性刚直,被劾罢职,转而投身戏曲界。他前往访问与谭鑫培、孙菊仙并称梨园后三杰的汪桂芬,告以学戏志愿,汪桂芬答道“谈何容易”。本名德克金的汪笑侬很受刺激,下海后从此改名汪笑侬。以此自励奋发,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舞台上的名优。吸收别人唱法经验,另创新腔,自成一家,世称“汪派”。京剧的繁荣与涌现大量的优秀创演人才这与吸引了大量观众,建立了票友学习体验的一定机制是分不开的。中国音乐剧真的拥有了自己的一定数量的“粉丝”后,才可能让我们这些专业培养的音乐剧专门人才有一个好的就业预期。没有观众就没有演员,没有“粉丝”就没有明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