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科考迷案

时间:2023/11/9 作者: 故事会(蓝版) 热度: 19909
@陆春祥

  

  这是隆庆年间一场考试作弊的事。这一年,东仓有个曹监生,要去南京参加乡试。他想,一个人去考,多寂寞呀。

  于是,曹监生就邀请了他的好友沈邃州一起去考。

  曹有一仆人,也算书童吧,能读书识字,为人处世极其机巧灵活,曹非常喜欢他,时时刻刻都带在身边。

  到了七月底,书童突然说,他要回老家去了,也不说什么原因。沈同学有点奇怪,曹可是时刻都离不开书童的呀,而且,接下来又快要考试了,估计有什么事——不,肯定有什么事,但他们瞒着他,沈也不便多问。

  八月初六,曹拉着沈一起,去迎看考官。几位考官的随从过来了,他们都骑着大马,着青衣,戴大帽,脸上还戴着眼罩,架势好大,庄严肃穆,连随从都不让考生看仔细,严防死守,想作弊的考生无空子可钻。

  忽然,沈同学发现了一个细节,那一队随从中,有一个用马鞭挑开了眼罩,转过头来,朝曹监生微微一笑。正在此时,曹捏了捏沈的手,轻声说:走吧,走吧。

  考前无心复习,闲着也是闲着,夜晚,两人一起喝酒,酒过几分,沈同学试探着问:哎,曹兄,我们白天看到的那个手拿鞭子的随从,很像您家那个书童呢,我是不是看花了眼啊?闻此,曹监生笑笑,只顾自己吃酒,就是不回答。见此,沈同学也不敢多问,怕得罪了曹。

  考完后,曹监生显然心情大好,他人脉广,路子多,整天外出,参加各种聚会。而沈同学呢,心里七上八下,一点底也没有。一天中午,沈同学去厨房取水洗手,看到一个人坐在青布包袱上,看了两遍,也不像是曹监生的童仆呀,这人是谁呢?他心里的疑问又上来了。

  沈同学就盘问了那陌生人,问了几句,话也不大懂,好像是江西口音。问他从哪里来,到这干什么。陌生人支支吾吾,东一句西一句,也不正面回答。见此情景,沈同学心里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些什么,但他表面上不流露出来,只是隔一会儿就去探看一下那陌生人的动静,只见那人坐在包袱上,几乎一动不动,绝不离开那包袱。即便上厕所,他也是挟着包袱去的。到了晚上,沈同学发现,那人还将包袱当枕头。沈同学猜想,这包里一定是贵重物品。

  难熬的几天,终于过去了,今天,就要揭榜。

  曹似乎胸有成竹,一早起来就轻轻松松,说说笑笑。到了中午,报喜的人来了,曹果然考中。这个时候,曹的书童,悄悄从看热闹的人群中回到了曹的身边。

  沈同学虽然没考中,但还是一直在曹的身边,他要看个究竟。突然见到了曹的书童,沈同学忍不住好奇,问他:这么长时间,你去了哪里呀?肯定不是回老家!

  曹沉浸在快乐中,没有工夫理会沈的问题。书童也只是笑笑,并不回答。

  隔了一会儿,沈同学想起了厨房中的那个陌生人,急忙跑去看,自然,连人带包袱,他都没有看见。

  其实,这不为人知的细节,大致应该是这样:

  曹监生用丰厚的钱财,事先托了人,关系人最后找到了某考官。然后,曹那聪明伶俐的书童冒充考官的家奴,进入考场重地,将曹监生的试卷找出来。而厨房中碰到的陌生人,则是考官派遣到曹监生那儿看守抵押品的。等到一发榜,曹监生确实被录取,厨房中的人才带着抵押品离去,书童也同时回来,各自回到主人的身边。

  这么一想,沈同学以前遇到的所有细节,都不奇怪了,环环相扣,顺理成章。

  为了再清楚说明这个成功的作弊案子,还有必要再细叙一下明朝的有关考试制度。

  明代乡试,设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四人。同考官分考房阅卷,所以又称房考官。同考官在阅卷期间不得出堂帘之外,故又称帘官。一般的人,是无法入帘的,也就是说,他们无法进到同考官的批卷场所,但他的随从除外。

  为什么要这么费尽心机找到考生的试卷?

  当时还有个规定,就是所有考生的试卷,必须经有关书吏重抄后,才能交到考官那儿去。卷子上是看不到考生姓名的,考官如要特地录取某一个人,事先就必须有所约定,让考生在答卷中使用某一句或某几句特定的句子,考官看到有这样句子的试卷就录取。而要把这种卷子找出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另外,行贿的考生先将贿赂交给考官,如果不被录取,很难索回财物。怎么办呢?

  一个好办法是,受贿者也给行贿者某种抵押品,如果不录取,行贿者就将抵押品没收,或者凭抵押品要回原来财物。但是,受贿者也有担心,假如那个考生考取了,但又想吞没抵押品,或者,他凭抵押品向考官敲诈,受贿方就会派一人看守,一旦考取,看守者带着抵押品离开。

  曹监生显然有一定的实力,也谙熟考场潜规则。那些考官,胆子也是练出来的,尽管明朝有严刑峻法,他们仍是不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