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家健身房锻炼,已经半年多。给我上课的教练姓刘,我们合作愉快。
一天,上完课,刘教练抱歉地对我说他被调到新开的分店做经理,我的课将由新教练小杨接任。
我接受了刘教练的安排,跟着他走向健身房另一端的拳击房。一位高大、头发凌乱的男生在墙边半靠半躺着,他用胳膊支撑着身体,两条腿自然抻着,大敞大开,两只拳套、一双鞋随意摆放在脚边,歪歪扭扭,袜子揉皱了,塞在鞋里。
显然,他打拳累了,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看见我们进来,仍无动于衷。
“Hi,小杨,这是特特姐,以后就由你带了。”刘教练为我们彼此介绍。
小杨回过神,拨拨额前的乱发,对我们点点头,但没有起身的意思。刘教练暗示,直至明示,他快走几步,冲到小杨面前,拍了小杨腿一下,“你和特特姐打个招呼啊!”小杨这才慢慢站起来,趿拉着鞋,缓缓走近我,伸出手,握了握。
之后的事儿,像所有人对人的交接一样,我回家后,发现刘教练拉了个微信群,群中有我和刘教练、该店负责人、新教练小杨。
照旧,群里,也由刘教练进行开场白:“Hi,各位,这是某某,这是某某,这是某某,希望你们接下来的锻炼顺利。”
“有任何问题,都请联系我。”
从此,群里死寂一片。
三天后,群里忽然又有了声音,是小杨。他@了我的名字,提示我注意:“特特姐,你什么时候来锻炼啊?”
然后,恢复沉寂。
又过了两天,我找到还未彻底离职的刘教练,表达了想法:“您说有问题联系您。我想来想去,不想和新来的小杨继续下面的课,如果可以,麻烦你提醒店方,给我换个教练。”
刘教练诧异:“是小杨不够专业吗?你们还没开始第一节课呢!”
“对,”我承认,“我们不仅没开始第一节课,我们甚至还没有记住对方的脸。我敢打包票,现在我们面对面对视,那天短暂的相逢也不会让我们认出彼此。”
“所以?”刘教练的声音,充满困惑。
原因很简单,我分析给刘教练听——
“教练是绝对的乙方、服务者;学员作为消费者,是绝对的甲方、被服务对象。因此,在合作中,我既要完成经过专业指导的训练,还要得到专业的被服务感。提供这些,才说明他是一位合格的从业者。”
“我同意。”刘教练点头。
而第一次见面时,小杨迟迟没有起身,需要提示,才慢慢站起来,和我握手;说明他如果不是反应不够快,就是没有服务意识。
之后,刘教练拉群,让大家有建立联系的可能。一个清楚自己定位,根据定位,能准确指挥言行的人,应该第一时间加对方,也就是我的微信,从此开始一对一的接触、交往,开展下一步的行动。
“可是我等了三天,小杨没有加我,再约课,也只是在群里喊一声,一句话,十几个字,有三个错别字,可见不认真;在这之后,我又等了两天,他仍没有加我,我想,这证明他不仅没有服务意识,不懂移动时代的社交礼仪,对本职工作的定位、任务都还不够清晰。我能预见,以后的课程中,我希望得到的服务、关注、专业度,都会打折,既然如此,又何必浪费时间?”
“您说得对。”刘教练火速给我联系店方,换了新教练。
新教练是个女孩,我到家时,她已火速加了我微信,和我约了下一次课,并在下一次课前两小时,准时提醒我吃点东西,好有力气。
一切如旧,如我一直以来体验的理想的旧。
我没在那家健身房再见过小杨。
或许见到了,也认不出。
摘自林特特新浪微博 图:小柯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