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是美国女记者、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海伦·斯诺诞生110 周年,也是她访问延安的80 周年。她是《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的夫人、《续西行漫记》的作者。同埃德加·斯诺一样,她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为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事业铺路架桥奋斗了一生。
在中国与斯诺一见钟情
1931 年夏天,24 岁的海伦应聘担任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见习秘书,同年8 月1 日抵达上海。当天,她就迫不及待地会见了在《密勒氏评论报》担任编辑和旅游记者的埃德加·斯诺。两人一见如故,此后海伦和斯诺的交往日益密切。在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里,人们便告诫她不要同斯诺交往。但是,海伦有独立思想和正义感,她十分钦佩斯诺在遭到英美人士的排斥、攻击时不怕被孤立,特立独行,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立场和观点。海伦曾写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埃德加是同我的观点一致的仅有的一个人。是我遇到的唯一和我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人。”
1932 年圣诞节,海伦和斯诺在日本结婚。返回中国后,他们于1933 年初春北上北平安家,一直住到1937 年“七七事变”后才离去。
不赞成删改毛泽东自述
1936 年6 月至10 月,斯诺秘密访问陕北苏区,海伦则留在北平,承担了斯诺作为伦敦《每日先驱报》特约记者的全部工作,并掩护斯诺的行踪。斯诺访问成功归来,海伦投入全部精力帮助他整理、打印大量的采访笔记材料。她冒着危险到德国人开的照相馆洗印斯诺拍摄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和红军官兵的照片。斯诺写作《西行漫记》,每写出一章就交给她看,她都提出许多很好的修改意见。
当斯诺要海伦把毛泽东自述的革命经历材料进行删节,然后由他用自己的话改写成文时,海伦并不赞成。海伦说:“这是经典,是无价之宝,毛泽东的生平应该是你这本书的精髓。你不应该动它,而应一字不漏地引用才对。”斯诺接受了海伦的意见。
斯诺访问陕北时,朱德尚在长征途中,未能谋面。1937 年海伦访问延安时,首先采访了朱德,获得朱德亲口向她讲述的革命经历,提供给斯诺。斯诺《西行漫记》能获成功,海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西安事变前夕采访张学良
斯诺在陕北秘密访问时,曾通过共产党的秘密交通捎信给海伦,希望她能前来一起采访,海伦立即奔赴西安。当时是西安事变的前夜,局势十分紧张。但在1936 年10 月3 日,海伦抓住机会采访了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将军,了解到他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团结一致抗日的意向。海伦写出《宁可要红军,不要日本人,中国将军要团结》的报道,发表在伦敦《每日先驱报》、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和《华北明星报》上。同年10 月5 日,在返回北平的火车上,海伦邂逅东北军团长万毅,并采访了他。万毅更加直言不讳地向海伦表达了反对内战、团结抗日的意愿。海伦以《东北军想打回老家去》为题写出报道,发表在《中国呼声》杂志上。这两篇文章的发表,最早向国内外公众透露出要求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的呼声。
访问延安写成《续西行漫记》
1937 年4 月,海伦再次奔赴陕北苏区,从记事本里取出斯诺照的那张毛泽东头戴红军军帽的照片交给毛泽东,并风趣地说:“我在西安跳窗逃出来时,身上只带了两样东西:一样是我丈夫在保安窑洞前为您拍的这张照片,也就是我来见您的介绍信;一样是一盒口红,它对于年轻的美国女性是多么重要。”引得毛泽东和朱德都笑了起来。在延安,海伦除了多次采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外,还得以采访了1936 年斯诺未能见到的贺龙、徐向前等许多红军将领和其他领导干部。
海伦在延安生活了4 个月,写出了《红色中国内情》(中译本《续西行漫记》),以尼姆·威尔斯的笔名于1939 年由美国多兰姆书店出版,1979 年美国与新中国建交时在美国再版。
海伦·斯诺于1997 年1 月11 日逝世,享年89 岁。海伦的许多亲友和晚辈读了她写的关于中国的书,在她的影响下,都成了促进中美人民友好事业的接班人。
内容概要:
欧·亨利,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主要作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二十年后》等。真实准确的细节描写,生动简洁的语言使小说中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的作品构思奇巧,文字生动活泼,经常运用俚语、双关语、讹音、谐音和旧典新意。欧·亨利的幽默在善意的揶揄之中含有淡淡的讽刺,注重描述人物性格的幽默风趣。他独特的幽默与众不同——充满了辛酸的笑声,在夸张、嘲讽、风趣、诙谐、机智的幽默中,含有抑郁、凄楚的情绪。读 《麦琪的礼物》让人苦笑,读《警察与赞美诗》 让人感到悲凉辛酸。这种“含泪的微笑”加深了作品的社会意义,使其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
预告 ︱2 月 读书会
书名:《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作者:欧·亨利
征集:《欧·亨利短篇小说选》阅读感悟(1000字以内)
邮箱:caiban_jdmw@163.com(来稿请注明:读书会)更多读书分享请关注《文苑》微信公众号。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