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 化
文/刘墉我有一位朋友,他插在瓶子里的花,总能比别人维持得久。我问他的方法,他说得简单,只要每天换水,并且把花梗剪去一小截就可以了。因为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不能吸收水分,就会容易凋谢。
由这一点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如果我们生活的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四周,革除自己的缺点,才能不断吸收精神的食粮,保持一颗纯慧的心。
微小的生命,可能蕴含起死回生的力量。
生命之轻
文/许厚全悬崖当前,那些体积、重量庞大的动物会心生恐惧——赶紧止步。然而,蒲公英的种子纵身跃下悬崖,会由此发现一个新的天地,然后扎下根来,开花、繁衍。一粒尘埃、一枚羽毛,也会获得重新起飞的机会。
我喜欢看这些轻微、渺小的事物,在巨大的危险面前起舞、飞翔。
十月的手,八月的潮湿,九月的雨。
雨季的云
文/郑愁予万线的风筝
被港外的青山牵住了
那原是波浪的形质
正飘飘摇摇地
偶然,有人举出十月的手
却感叹握来八月的潮湿
是的,既不能御风筝为家居的筏子
还不如在小醺中忍受,青山的游戏
透过文学,看到生活之外的诗与远方。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文/梁晓声我个人觉得,说到底,还不是因为文学可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一些。
人类绝不会是因为文学这件事很糟糕、文学刺激、文学里边有我们现实生活中完全不能做到的,或者文学里有我们心里想而不敢做的,我们看文学才过瘾。我估计人类最后恐怕还是因为,阅读文学会使自己的休闲时光变得更丰富一些。
阅读文学可以和各式各样的人有所交流,甚至成为朋友,文学里的朋友可能比现实中的朋友更值得我们尊重。说到底,文学作品不仅写了现实中的人是怎样的,还写了人在现实中应该是怎样的。
这是在我快60岁的时候,重新回过头来反观我读过的作品,才突然悟到的。比如雨果、托尔斯泰、狄更斯,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是给我们提出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是那样的一个参照。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才明白写作的意义,我想这可能是一些年轻的写作者还没有意识到的,也是我想分享给他们的。
心为总干,保持健康人才健康。
不绝如缕
文/丰子恺花台里生出三枝扁豆秧来。我把它们移种到一块空地上,并且用竹竿搭一个棚,以扶植它们。每天清晨为它们整理枝叶,看它们欣欣向荣,自然发生一种兴味。
那蔓好像一个触手,具有可惊的攀援力。但究竟因为不生眼睛,只管盲目地向上发展,有时会钻进竹竿的裂缝里,回不出来,看了令人发笑。有时一根长条独自脱离了棚,颤袅地向空中伸展,好像一个摸不着壁的盲子,看了又很可怜。这等时候便需我去扶助。扶助了一个月之后,满棚枝叶婆娑,棚下已堪纳凉闲话了。
有一天清晨,我发现豆棚上忽然有了大批的枯叶和许多软垂的蔓,惊奇得很。仔细检查,原来近地面处一枝总干,被不知什么东西伤害了。未曾全断,但不绝如缕。根上的养分通不上去,凡属这总干的枝叶就全部枯萎。
老师,节日快乐,您辛苦了!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文/唐·白居易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译文:绿野堂开着就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过的人说那就是裴令公的家。您的学生像桃李一样遍布天下,何须在房前再种花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