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敖包:通往天堂的路标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苑 热度: 17321
文 /刘志成

  刘志成 1973年生于陕北,2007年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青年作家班并加入中国作协。现为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内蒙古作协全委会委员。著有散文集《流失在三轮车上的岁月》等12部作品,获全国第三届冰心散文奖、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入围奖等100多项奖项。文学界说“2003年内蒙古文学年是刘志成散文年”,入选内蒙古本土十佳作家。本文选自《民风中的鄂尔多斯》。

  十三是蒙古族的吉祥数字。十三座敖包,像是正在接受至圣至明的长生天恩赐的旨意,庄重神圣得不可亵渎。十三座敖包,大者为佛教里的须弥山,其余十二座敖包象征十二部洲。十三座敖包,同时寓意萨满教中的十三个方位: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上、中、下、前、后,各有一座庇护草原的大自然之神。

  十三座敖包,也寓意蒙古族的十三位先祖。据“蒙古秘史”载,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儿在祭祖时,将本宗族的祖先从孛儿帖赤那开始,说到自己名字为止,正好是十三位,从此祭祀便定下了十三为吉祥之数。而十三祖先祭奠也慢慢地演变为“十三座天神祭奠”,天神和祖先合为一体。

  在鄂尔多斯,十三的起源是一个美不可言的传说:征战途中的成吉思汗,不管占领什么地方,都要召集文武大臣商讨军国大事,这种商讨被称为“胡热呼”,亦即“会唱”。在商讨前,每次都要垒一座高高的敖包,摘帽挂带,虔诚祈祷,以求苍天保佑。因此到了那天,所有参加集会的人都要兜上一袍襟石块,堆到一起。

  当年,成吉思汗在鄂尔多斯鄂托克旗和乌审旗一带共集会十三次,所以也就垒了十三个基础宽大厚实,大致为圆形,往上渐小、渐尖的“胡热呼”(敖包)。

  敖包有独个的,也有三个一组的,意含天、地、人;七个一组的,代表七曜或日、月、金、木、水、火、土。鄂尔多斯草原上有千余座形形色色的敖包,几乎每旗都拥有二三百座敖包。这些敖包或建在傲然挺立的山峁之上,或建在清冽可鉴的湖水之边,或建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之旁。或以石堆成山包,或以柴柳垛成圆锥形的柴垛……

  在蒙古语中,“敖包”和 “姓氏”两词,均是由蒙语表示祖先的祖父一词演变而来。敖包既是“神灵聚合之地”,也是氏族的保护神。敖包,又作鄂博、脑包,即“堆子”之意。

  那么,敖包的来源、历史和象征究竟是什么呢?

  敖包的产生,是源于牧民的夙愿——社会生产力低下、知识贫乏、把一切客观存在都理解为有灵的古代,遇到天旱雨涝、雷电伤人,遇到山洪暴发、森林火燃,遇到牲畜染病、瘟疫横行,心里觉得是牧地神灵发怒的游牧民,在牧地找最幽静、最险峻、最高的地方,埋下五畜鬃毛和一些吉祥物,垒石为记,虔诚祭祀,祈佑人畜安宁……

  敖包的产生,是源于优美的神话——一个牧羊儿死后,和生前一般,仍一如既往地帮助牧民,牧民为了感谢他,在他的遗骸上建立敖包,当作草原保护神加以祭祀,从此有了敖包……

  敖包的产生,是源于牧民的窖藏——总会因争夺游牧地发生冲突的古代,战败的一方会将全部宝藏埋在地下,上面堆起石堆,向远方迁徙,以便东山再起。作为寻宝标记,从此传下来敖包……

  若要问草原上的蒙古人,敖包是什么,他们会告诉你,是神明和祖先的象征。祖先和神明是居住在高山上的。

  对高山的景仰,源于蒙古先民本是山中的森林狩猎民。从森林走向草原,蒙古人有着“化铁开山”的传说。在口耳相传的神话中,蒙古的先祖被敌人打败,仅剩两对夫妻,被迫出逃,遁入额尔古涅昆大山。

  额尔古涅昆拔地而起,高耸云霄,四周悬崖峭壁,走无路、攀无径。但为了生存,四人昼夜不停地登山跃涧,披荆斩棘、扯藤挂萝,向上攀登。他们磨破了手指,扎烂了脚掌,饥食野果,渴饮泉水,终于登上了顶峰,在深山中居住下来,逐渐形成了乞颜、涅古思两个氏族,繁衍生息,人口不断增长。

  不知不觉间,乞颜与涅古思两个氏族中已分出了七十个分支,这七十个氏族合起来被称为“迭尔列勤蒙古”。

  不知过了多少世代,额尔古涅昆出了一位非常有威望的氏族长,名叫孛儿帖赤那(苍狼)。此时,蒙古各部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已经无法在深山中生活下去了。孛儿帖赤那与夫人豁埃马阑勒(白鹿)在仲秋时节,召集各氏族头领商议,如何走出山谷,另寻谋生之路。

  在天神的指引下,人们宰杀了七十头牛,用整牛皮做了七十个大鼓风箱,堆积了九百车木炭,清理了九九八十一个矿洞口。孛儿帖赤那带领全体属民叩拜天神,点燃了木炭篝火,七百名风箱手轮流拉起鼓风箱,九百个运炭手分成班组加薪添炭。大火整整烧了七七四十九天,矿石融化了,铁水流淌出来将山石燃燎得坍塌下去一大块,险峻的峭壁出现了一个大豁口。

  这坑洼不平的豁口一直延伸到山麓,为全氏族铺设了一条下山通道。从此,蒙古先民从深山中走出,进入了水草丰美的草原。

  虽然走出了高山密林,但他们对于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对哺育自己的那些巍峨险峻的山岭仍充满着崇拜和思念。

  在蒙古人的神话世界里,上有九十九尊腾格里天神,下有七十七阶地母,而天神为首者便是“长生天”。在大自然中,悠悠苍天使人感到变幻莫测,日月星辰出没于天,雨雪雷电起始于天,苍天使人们感到崇拜,也感到畏惧。而崇山峻岭的千变万化使人感到无限神秘,认为那是上升天苍的台阶,山越高离天越近。山是神明居住的地方,有着庇荫一切的神明,人们甚至不敢直呼每座山脉的名字。因这种崇拜,蒙古人把先祖葬于高山,让先祖去世之后的灵魂也和神明一样,在高山之巅庇护自己生存的草原。

  草原已经远离高山,蒙古人为了祭拜合二为一的祖先神与天,用石块堆砌起一座座敖包,敖包山峰状的圆锥外形、中央的神杆、周围簇拥着的树枝柳条以示“圣山”、“神树”。敖包成了山的缩影,成了天神和祖先的栖息之所,成了最接近天父腾格里、地母额图根的地方……

  是的,敖包是蒙古人的神殿、祭坛,是祖祠,是一切神圣的载体。它是蒙古族的情感和精神的依托,是回归人本源的路标。

  草原是有神的社区。蒙古族民谚云:不祭敖包就没有风调雨顺,没有草木就引不来雨水滋润。敖包祭祀,是蒙古族寻求慰藉、渴求保护的精神守望。

  敖包是蒙古族的一片圣土,是以神圣的天神和祖先信仰建构的神圣领域。为了显示神圣,敖包的下面,往往会埋着珍宝、金银、药物、五谷、五色绸缎等很多珍贵的物品。在早年,还会埋藏刀枪剑戟等精良的兵器,以祈求神明赐下风调雨顺,赐下草场肥沃、牛羊遍野。

  敖包是神圣的,在蒙古人的心目中是福祉之所在。那直抒胸臆的蒙古长调,高亢、辽远,响彻云霄。人们对敖包寄予的深切、真挚感情,都化在了浓浓歌声中。

  敖包是刚强坚毅的阿拜(父亲),也是和蔼可亲的额吉(母亲),在蒙古人的心中,有着贵不可言的神圣。长往远引的游子,对故乡魂牵梦萦时,往往浮上心头的便是敖包那慈祥亲切的身影;人们举踵思望阿拜、额吉时,会以声动梁尘的歌声向敖包娓娓倾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