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行动,比华丽的言语更可贵
随着综艺《奇遇人生》回归,一场明星纪实节目重新启程,Angelababy作为嘉宾加入。这场冒险中,她的任务是骑行。跟随72岁的骑行者徐玉坤,完成贯穿加拿大的最后一段旅程。第一天骑行结束后,每个人都疲惫不堪。看到天上突然出现彩虹,baby精辟总结:“老天爷就是给你一鞭子,再给你一块糖”。遇到土坡,每一步都蹬得异常费力。她用周杰伦的《蜗牛》激励自己,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头天说出来的漂亮话,第二天就被抛之脑后了。说好9点钟会合,到了约定时间,领队徐玉坤收到了一条微信:“刚起床,能不能再歇一会儿。”
可徐玉坤不想耽误行程,72岁高龄的他,容不得自己有半点松懈,决定一个人上路。而Angelababy和阿雅,选择打车去追上他。
好不容易会合,嘴上说着“一定要好好骑”的Angelababy,落在后面。还没等骑行一段距离,又坚持不住了。她解释了自己的情况:最近例假,真的没劲儿。看得出来领队也没有不满,只是诚恳地给出建议:要不就还是坐车。最终阿雅和徐玉坤一起完成当天的行程。
第三天开始,两个女生彻底放弃了骑行。晚上露宿野外,骑行前早就做好了野外住宿的准备。但真正看到野外的帐篷,Angelababy又打退堂鼓,说没办法住在这里。她开玩笑地吐槽:原来这是一个野外生存类节目。
第四天,依然是搭车。总导演对她谈话:“我现在发现,你很容易打退堂鼓。你到底是来骑行的,还是来打车的?”
最终,因为严重耽误行程,Angelababy提前退出这场骑行。返程回顾这段经历时,她说:“以后工作很累的时候,就会想想,我们走的所有上坡。”
在一家小中餐馆中,她反思自己,作为一名演员,在演技方面做得还不够——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只有源源不断的八卦绯闻。她希望通过一步一步的努力,让大家一步一步看到自己的作品。
这句话也很“漂亮”。作为演员想用作品证明自己的实力,似乎没什么不妥。可这些看似正确的鸡汤,观众一点也不买账。
微博留言里,许多人吐槽她“说着大道理,事情却做不到”。节目就像她的人生,“逃避就是你一直在做的事”。
联系到最近的影视作品,不论是观众认为“谈不上演技”的表演;还是登上时尚杂志《VOGUE》的“全球人才”表现,都不足以称得上“一步一步的努力”。
豪言壮语,人生哲理,说出来不难。难的是,能将雄心壮志转化为真实的行动。
02那些逃避式成长,不过是自我感动
这一次,Angelababy做得不够好。可“口嗨式努力”的毛病,生活中很多人都容易犯。这年头,谁还没公开立过几个Flag?21天精读英语,30天跑步减肥,60天早起……越来越多人沉迷“打卡”,无法自拔。点开一看,才发现很多人只打过一次,就再也没出现过。
微博“生活中的伪自律”话题中,网友分享了自己的身边例子。有人想节食减肥,微信换上了“不瘦20斤不换头像”的图片。给自己开了个好头,没过几个小时,就已经“宵夜走起”。心里想着“明天再重新开始,今天先放一马”。
想多学习、多读书,发一条朋友圈昭告天下:今年要读50本书,每天早上8点去图书馆报道。朋友圈收获了满满的点赞。最后才发现,图书馆倒是去了,变成了在图书馆玩手机。
假装努力,似乎成了一针镇定剂,抚慰这届成年人的心。
决定努力之前,先说一些漂亮话,然后信心满满地投入行动。结果,没等几天,发现根本执行不下来。而当时的豪言壮语,早已被抛之脑后,只剩下遍地Flag。
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的确重要,但光有勇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生活中太多人,一次次过足了“嘴瘾”后,遇到困难时,就立马打脸,选择逃避。每次的踌躇满志,都败给了种种借口。最后你的成长,却始终是“0”。
03人的本质是逃避困难
有句话叫,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鸡汤孕育不出成功,想做出一番事业,就得做好掉层皮的准备。可人的本质都是“趋利避害”的。日本心理学家冈田尊司在《把不安当作朋友》指出:由于社会结构、个人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剧变,越来越多的人在不知不觉间选择了一种消极的生存策略,成为具有“回避型”倾向的人。
比起努力克服困难赢得什么,他们宁愿不抱希望,不战而逃。然而,逃避了困难,也注定错过了成长。
从生活琐事,到行为模式,那些“坏结果”无不是“坏习惯”亲自喂养的。
纪录片《奇异的腐烂科学》里有一句话:多数人不喜欢第一时间处理掉发霉的面包,以为只要挖去发霉的部分就可以继续食用。殊不知,腐烂已经深入内部,在肉眼看不到的地方,可能藏着致命毒素。
看到自己的致命弱点,再痛苦也要忍痛剔除。要想做到真正的改变,就得有把自己逼到绝境的勇气。听再多的道理,不如迈出第一步。
04成功的人,需要战胜的只有自己
生活中的强者,不是“口嗨”冠军,而是沉下心来做事的人。毕竟,成功的路上,需要战胜的只有自己。真有本事的人,用专业和努力证明自己。
今年,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爆了,跃居中国影史票房总榜Top2。导演杨宇,却并非科班出身。先是从医学院转行动画制作,后来又投身创作,开始了长达3年的无业生涯。生活三点一线,卧室、客厅、厕所,除此之外只有创作。
亲戚朋友都觉得他不务正业,走了歪路子:“那时候听的最多的就是,你有病啊?放着好好的前途不要,来做这个,你是不是有病?”
三年零八月,杨宇宅在家里,一声不响。直到2008年,杨宇一人制作完成的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面世。他火了,后来的成功,也在这段时间埋下了伏笔。每个人或许都会面对质疑,而拿出自己的实力,就是最好的反击。
别人的认可,比不上“龟速”前行。
今年10月,凭借在锂电池方面的卓越贡献,97岁的科学家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Goodenough)摘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桂冠。回首前半生,他遇到的障碍真的不要太多。
早先学数学,大学毕业后不巧赶上战争,被派到海岛上研究气象;退伍后,想要投身物理,还被教授嘲笑:“你年纪太大,很难在这一行取得成功了。”
因为热爱,他始终相信自己“足够好”,一步步稳扎稳打地努力,结果就是:58岁发明“钴酸锂”,75岁更新为“磷酸铁锂”;94岁为世界带来“全固态电池”,为电动汽车的新时代指明方向。直到97岁拿诺奖,他用自己的“龟速”证明:人最需要战胜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
这世上不乏鼓吹自己努力的人,也不缺渴望被认可的人。但真正的“成功体质”,从来都是结结实实自信,踏踏实实做事。
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却永远关键时刻绽放光芒。言语再华丽,也比不上行动更有力量。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