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分享,就地科普
[土也地/辑]
东边日出西边雨,南来北往人熙熙。人类的好奇与执着,成就了文明、科技。但想象的羽翼再丰满,也需要科学精神提供飞行动力。我们的科普信条是:从未被假象击倒,一直在追寻真相。

NO.1 【疯抢红包背后的心理】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中国多了个新年习俗——抢红包。如果说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仅仅是小试牛刀,2015年漫天飞舞的红包大战可谓疯狂。随着支付宝、微信、微博等纷纷加入红包大军,一场场红包大战越来越精彩,俨然成了过年的新风尚,引发了一场社交圈的全民狂欢。科普一下:中国人过年自古就有发红包的传统,代表美好的祝福,网络红包则是现代科技与传统习俗的结合,用快速、新鲜、刺激的玩法,吸引了万千公众的参与。从心理成本角度看,抢红包付出的成本很小,却有以小博大的可能性。只要摇一摇、戳屏幕,不付出一分钱就可能抢到几元乃至数百元。这就很容易激发人们原始的动机,引发从众行为。但是,当心理成本提高时(付出一定的金钱),玩这种游戏的人就会少很多。商家正是利用人们这样的心理成本计算方式,推广他们的产品或新的网络支付模式。
除了时间成本低,网民还有一大特点:喜欢图热闹。而人类千万年进化形成的群居性和社交需要,也在网络时代被搬上社交软件。收发红包是一种社交行为,也是春节期间促进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的传统活动,更是一种寻求人际联结的方式。一抢一送之间,说明人们在社交群体中需要存在感,以及渴望交流的内心愿望。
NO.2 【年终奖里的心理学】
每到年底,年终奖话题就会悄然走热。有媒体调查发现,六成人对年终奖不满。真是有一百个员工就会有一百种期待。科普一下:管理心理学家发现,影响年终奖激励效果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员工的预期。“值函数假设”理论认为,得与失是相对概念,高于预期为得,低于预期为失。所以,聪明的老板不妨提早给大家“打预防针”,说今年的年终奖可能要减少。员工在沮丧之余,却发现年终奖不少反多,幸福感油然而生。二是相对公平更能让员工心安。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投入,而低估所得,对别人的估计相反。不妨公开发年终奖,避免私下猜疑公平性,甚至产生怀疑、不满、埋怨等情绪,挫伤士气。三是表扬具有与金钱一样的力量。因此,老板们在发年终奖之余,不妨经常表扬一下员工。
NO.3 【央视春晚为啥年年被吐槽】
央视春晚年年办,年年惹来吐槽。虽说2015央视年春晚的收视率大幅下降,但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吐槽的热情。新浪微博中与央视春晚有关的话题阅读量过亿,仅“央视春晚吐槽”就有1000多万阅读量。科普一下:春晚是国人过年难以磨灭的一种记忆,承载着太多回忆、感情、愿望。导演冯小刚曾说过:“看春晚是一个习惯,骂春晚现在渐渐也成了一种习惯。”央视春晚之所以年年被吐槽,从心理学角度讲,有以下几个原因:
理想化的期待。人们有个心理上的共性:对越重要的人或事,赋予的期待越多,失望越大。大家对央视春晚承载的期待太多,甚至理想化了。老年人希望回顾经典,年轻人想看喜欢的明星,文化人希望更高雅,老百姓希望接地气。但央视春晚时间有限,遗憾在所难免。
怀旧情结。记忆总能轻易把人灌醉,人们总觉得过去的比现在的更好,这是对现实不满却无力改变的回避心态。春晚是一粒怀旧的种子,承载了太多人逝去的年华。过去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小品、听相声,团圆的暖意仿佛触手可及;如今的一家人,吃过饭便各干各的,手机取代了面对面的交流,年味越来越淡。这些难以言表的差距让央视春晚成了“替罪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