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弘扬工匠精神,优化政治教育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下旬刊 热度: 22590
应雨欣

  摘 要:近几年,“工匠精神”这个词大热,教育界也自觉担当,热议 “如何培养教育的工匠精神”。确实,教师作为专业性人才,不忘立德树人初心,要做好“教书匠”。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我们潜心育人、慢工细活;注重细节、追求高效;日益精进、不断超越,以工匠精神优化教育! 政治教师想要成为行家里手,保持一份工匠精神,才能良行至远。

  关键词:教育;工匠精神;课堂

  曾几何时,“教书匠”在中国教育界成为一个贬义词。一般认为,这里的“教书匠”指的是教师思想顽固,做事死板教条,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缺乏追求。但“匠”一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在某方面很有造诣的人”。如果一个教师能在教书方面孜孜不倦、潜心研究,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漠视这样的“教书匠”!学校需要这样的“教书匠”,学生也需要这样的“教书匠”。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那么如何在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优化政治教育?我认为,政治教师追求的工匠精神应至少包含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潜心育人,慢工细活

  当下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部分教师思考的常常是工作如何快速完成,很少去考虑完成的工作的质量和效能。他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个点:教师这一职业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有些年轻的教师,一张口就说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问题是,世界上真的有什么工作、什么事情是不经量变到一定程度發生质变的阶段,就直接“跨越”成思想层次的吗?为什么常有外国人“沉迷”于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这恰恰说明当时农业文明的“慢”的魅力,那时的匠人一生执着于某一件事,甚至一生只完成一件作品。我们所熟知的李安大导演曾说过一句话:“我希望大家慢速成长,我就是一个36岁才晚熟的艺术家。”

  笔者最近刚好处于大四实习阶段,按学校指导教师的要求,为了上好一节政治课,除了反复琢磨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流程之外,我从图书馆把能借阅到的书籍、杂志每天带回家仔细阅读、研磨教材。常态课的教案一般要操作三次。一次是草案,一次是上课之前的头一两天,经过师徒的打磨而重新整理书写的、夹在政治书中的教案——那上面密密麻麻记下了自己教学的流程。课堂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设计要了然于心。最后一次是加入课后反思,上交学校实习要求的工整的教案。实习阶段,能上讲台的机会非常珍贵,虽说自己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做事“精工细作”的工作习惯养成对我的职业成长至关重要,我想,从这一步开始,我必须尽心尽力传承老教师身上的优良传统,哪怕是平时无法呈现的准教案。

  大学期间也观摩了一些实体政治课堂和网络教学视频,也认真聆听一些教学反思和专家的点评课,发现特别是一些公开教学,呈现出难度大、密度大、速度快的特点。师问生答,没有时间思考,只要学生有话在表达,评价就是好的,没有具体评析和提取信息,直接出答案;课堂各个环节非常“紧凑”,师生彼此“一气呵成”。我想,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益不等于一味求“快”。政治教学是一种慢动作,是需要细细的品和慢慢的悟的行为。相对于其他的人文课程来说,政治学科是比较抽象的,它就应该是一门慢的艺术,我们教师要多一点从容和思考,学生需要长期熏陶,慢慢地雕琢,不急功近利,指望立竿见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政治教师只有耐下性子,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在学生有困难时学会等待,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机会和时间,这也是政治教师工匠精神的一种体现。

  二、注重细节,追求高效

  注重细节的精神是工匠精神最直接的体现。不少教师政治教学过于注重课堂形式,用力贯彻先进教学理念,表面上呈现出一片各抒己见、生动开放的课堂氛围。但是在落实过程中出现不少实则低效浮躁、且无助于学生政治素养和能力的全面提升、阻碍课堂教学目标有效实现的教学细节。[1]例如,过分注重同学合作探究,忽略教材知识的落实;教学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追求手段多样化,没有深入分析内容的递进关系,教学效果往往难以保证;发言学生不能做到跳出既定的框架而发散性思维;作业布置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重批改轻讲解;重课内轻课外;重智力因素的发挥忽略非智力因素的挖掘……这些细节问题,有人说这是教学经验层面的问题,其实不然,而是新时代培养政治教师专业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孕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一个有效地设问、一个精彩的点评、一句巧妙的过渡、一个不经意间的肢体语言……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正可谓是课堂小细节,教学大文章。有人是这样理解教学细节的:“课堂教学细节犹如一颗颗珠子,如果每一颗珠子都打磨得晶莹剔透,那必将是一串美轮美奂的项链。”[2]优秀的政治课堂品质就是由教学细节打造出来的。

  政治教师在讲授教材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哪些细节?笔者肤浅地认为,一是在课堂上对学生需求要体察入微,既要关注学生的“应该状态”,也不能忽视他们的“现实状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更需要关注细节,从学生的问题、回答的过程中寻找能够促进即时生成的细节,无论这个生成多么细小,都有可能成为展现课堂魅力、学生活力和教师机智的关键。对于学生不能够深入理解的关键的概念、原理(关系)、易混易错的概念等知识,教师不能认为“应知应觉”,而是要有预见性地整合和落实。结合前辈的听课感悟和自己的思考,笔者以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例,此单元中以下几个知识点必须要交代清楚: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含义及其地位的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文化传播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传统文艺与传统思想的关系;现代信息技术不等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功能与教育功能的异同;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区别;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根本途径、根本目的、根本标准、重要途径、主体、根基、重要基础。只有关注并处理好这些细节问题,才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教材知识;二是在课堂外要认真批改作业、努力从学生的作业中看出学生的思维点,根据作业反馈的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要了解每个学生所欠缺的东西,缺知识还是缺技巧?缺解客观题能力还是缺解主观题能力?我们既要反思和回味精彩的细节,也要反思缺陷的细节,对失误的细节,教师还需要反思失败的原因、对学生的影响以及通过何种方式补救。教育之路是思想之路,只有每一步都用心,每一个环节都做细,才会有所成效。

  三、日益精进,不断超越

  普通教师经过自己的努力往往可以有一定的教学成果,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因为惰性,很多教师一直过着“三年走一回”的周而复始的循环生活,课本教到哪本翻哪本,教到哪框看哪框,備课的内容如数倒给学生,上完一课也就认为学生们懂了一课,完成了一课。有些教师顶着“老教师”的称谓,评了高级职称以后就自我满足着。有些教师一拿到新版教材就犯嘀咕,总以为老版教材我才熟门熟路。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一位导演萧寒称“工匠精神”有好多层含义,“首先是敬畏、热爱,中间可能会出现厌倦,但到最后就变成真正的融合了”。[3]“择一事,终一生”既是文物修复师们的职业情怀,也应该是我们教师的职业情怀。华为为什么不上市呢?回答很简单,就想专心致志地来追求自己的专业技术在那个行业里的内在价值。永不满足于现在,永远怀揣“归零”心态,不断地寻找一个个突破口,不断地追求下一个“更好”,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同样是我们政治课堂所需要的。

  以大家日常最基础工作——“备课”为例,我们试着可以反思一下——“我们是否做精了教学”?从教情层面来说,新课怎么备课?复习课怎么备课?首考生怎么备课?二考生怎么备课?选考课和学考课又如何区别备课?专题课、作业讲评课、学法指导课、在线学习课等等,又如何备课?从学情层面来说,学生“吃不消”,怎么备课?学生“吃不饱”,又怎么备课?学生层次两级分化严重,又如何备课?面对第一次涉及的新教材,怎样备课是好?若将每一节常态课都当作展示课,又该如何备课?……总之,教师在备课中要尽自己最大所能,高标准要求自己,平行班边讲授边修改,精益求精地准备“课堂作品”。很多学校教师曾担心政治在选科(浙江高考模式)中不占优势,但有些班级的学生几乎呈现出向政治“一边倒”的状况,为什么呢?有些学生就是因为某个教师而选考政治,爱上政治。为什么呢?这些教师在教学上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用心教学、课前课中课后从不敷衍学生、教学上喜欢“吹毛求疵”,让学生能很快在知识和材料中建立联系,并在不断训练中培养出一定的学科敏感。因为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教材,他们的课堂从来都是活跃的,有成长空间的;因为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和创造性,他们的学生在应对考试时总是胸有成竹的;因为他们总是求新、求变、求精,课堂充满吸引力和生命力的。

  作为一名准教师,我想,我离具有工匠精神的“教书匠”还很远很远,幸有新时代厚植“工匠”成长的一片沃土,我将坚守政治教育一线铸匠心,打磨具有工匠精神的课堂,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学生,用奋斗点亮青春。

  参考文献:

  [1]丁国林.例谈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细节的优化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01):22-24.

  [2]张芹.语文课堂教学中细节的作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3):21-23.

  [3]佚名.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EB/OL]2018.08.16.https://wenku.baidu.com/view/86aabc78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46?pcf=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