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匆匆》是小学课文里不可多得的美文,它选自朱自清的诗文集《踪迹》。无论是人教版还是新版部编本教材都将此文编写于内,作为六年级学生学习的课文之一。由此可见,《匆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但是,对一线教师而言,美文的教学恰恰是最难的,深知美文的经典,却害怕一拆解就打破了美文的意境。基于此,结合支玉恒、何捷、孙双金、薛法根等5位名师的课堂實录,探究《匆匆》教什么?并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两个方面透视名师课例,最后提出对《匆匆》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匆匆》;教什么;名师课堂实录
一、追根:《匆匆》作为一篇选文
1.文本分析。
《匆匆》是部编本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该篇课文作者朱自清,文体是散文,选自诗歌集《踪迹》。需要强调的是该篇文体虽然是散文,但是兼有诗歌表现性的特点。因此,该篇选文是具有诗歌特征的抒情散文。课文的题目为《匆匆》,采用叠词的方式引发人思考,究竟什么匆匆?课文共5自然段,文本结构上较散,没有明确的结构特征。
2.教材编排。
《匆匆》位于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的要求有两点:一是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怎样表达情感。二是指向本单元写作的语文要素:习作时,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本课的课后习题的编排意图:第一题指向朗读。要求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二题指向语言形式,针对文中反复使用问句的语言形式,体会表达效果;第三题指向阅读内容,作者是如何写的如此感人?综上,可以发现三个问题之间是递进的关系,学生在初步接触文本时,要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进而激发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读完后,开始思考这篇散文的语言表达效果,好在哪里;学以致用,仿照课文,用一段话写自己的感触。(如图1所示)
二、典例:名师案例分析
1.教学目标设定。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的设定离不开课程标准。[1]第一,教材选文类型处理方面。教材选文分为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五位老师都将此篇选文定为样本,样本概念最早由叶圣陶提出:“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2]从这篇课文教学来看,五位教师意在教授学生散文阅读的方法,从而迁移到其他散文的阅读中;第二,背景知识介绍。《匆匆》是由中国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所作,他所创作的其他名篇如:《春》被选进初中语文教材,《荷塘月色》被选进高中语文教材。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对朱自清的背景知识了解就显得十分重要。五位教师都关注到了作者的背景,并通过学生查阅汇报的形式,了解朱自清在散文上的杰出成就;第三,引导学生关注特殊的语言形式,并追问学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并仿照说一说。以何捷老师的教学为例:
师: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在不经意处着浓墨重彩描写,第三段就是个例子。文中举的哪些例子是我们经常做的?
生:洗手、吃饭、睡觉......
师:课文是怎么表达的?
生: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师:这些事情我们每天都经历,你的时间也这样过去了吗?请向朱自清学语言,学着说几处。
生:做作业发呆时,时间过去。
生:玩游戏时,时间过去。
生:就像这节课一样,投入学习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
师:这个时间用的值!让我们再看看,朱自清笔下的时间可不是这样的过去,过去,相反,是逃去如飞的,找几个词来说说。
生:跨过。
生:闪过。
生:伶伶俐俐。
师:是啊,用词多么准确,多么形象啊。孩子们,请带着自己的感受,好好读这段话吧,特别关注那些给你留下感受的词语。第四,整个教学环节中,五位教师通过自读、范读、赏读、等方式,反复阅读文本,在读中去体会课文的情感。
综上,基于实录的共同点,《匆匆》教学目标设定为:
(1)学生能通过自读、范读等形式,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生能借助资料,了解作者背景,并结合背景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3)通过抓关键词句的方式,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并仿照说一说或写一写。
(4)在反复的朗读中,学习一种阅读散文的方法。
2.教学内容选择。
结合5位教师的课堂实录,从朗读、理解文本内容、散文阅读方法三个方面来分析《匆匆》的教学内容。具体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1)朗读。初读,读准字音,自由大声的读,并针对范读提出自己的看法。支玉恒老师在教学生《匆匆》时,让学生先听录音范读,边听边注意字音,接着自读。孙双金老师同样关注初读的效果,他采取自己范读,学生听完后,提出哪里读的好,哪里读的不好,并说出理由。在这个基础上,才让学生读。支玉恒老师关注初读的文从字顺,孙双金老师关注初读的情感基调。
(2)再读。品语言,并将自己的个人阅读感受批注在句段旁边。薛法根老师在指导学生品读《匆匆》第一段时,问学生4个问句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么读?学生将原因写在段落旁边,以激发学生思考,到底日子被谁偷走了,日子究竟藏哪儿了?同样,在何捷老师的课堂实录中,他让学生再读,找出最感兴趣的语句,批注后说一说为什么。
(3)复读。升华情感。武凤霞老师教授的第一课时,在学生仿写结束时,让学生带着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忧愁却又无可奈何的情感,再次回归文本,复读课文,以加深学生对该篇选文的情感理解。
3.理解文本内容。
第一,找出描写时间匆匆流逝的词语。要求学生在读完课文后,能够抓关键词句感受时间流逝之快。例如:“跨过、闪过、飞过、溜走。”第二,深度思考作者写日子与桃花、燕子有什么不同,以理解作者突出时间一去不返。第三,从句到段,关注课文3、4段是如何把时间溜走具体化的。
4.散文阅读方法。
第一,引导自读课文,批注个人阅读感受。第二,关注课文第三段,理解朱自清散文不经意处着浓墨重彩的特点。第三,总结散文阅读的方法。
三、溯源:《匆匆》教学思考
基于5位名師的教学实录分析,从他们的教学内容等方面观察《匆匆》教学的落脚点,从中得到了三点启示。
1.文本体式的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容易将不同类型的课文统一化,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语文教师总是从字词入手,拆解段落,最后总结文章情感。造成学生无法感受到选文的价值。《匆匆》作为六年级学生学习的篇目,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朱自清的散文,为中学学习他的其他篇目打好基础。因此,从文本体式入手,让学生感受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是《匆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点。
2.语言形式的关注。
一提散文,都会想到散文语言的生动优美,娓娓道来。《匆匆》一课,开篇就是三个排比句,读起来让人感叹时间的反复无常。这样的一篇散文,对语言形式的关注依然是教学中的重点。
3.个人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匆匆》正是丰富学生人文思想、人文情怀的一篇佳作。早在学生三年级时,就学习了林清玄写的《和时间赛跑》注意到了时间的重要性,不要浪费时间。而《匆匆》将珍惜时间具体化,具体到每天的吃饭、睡觉、叹息中,时间都在流逝,再次加深学生对时间宝贵的认识。除此之外,这个时间的概念扩大了,正如支玉恒老师总结:“《匆匆》不仅是对时间的感悟,更是对一个人生命价值的感悟。”
参考文献:
[1]何更生.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学理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8(12).
[2]叶至善,等.叶圣陶集:第十六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3]薛法根.课堂教学的审美化改造——《匆匆》教学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2013(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何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提升语文素养为魂——《匆匆》教学实录及点评[J].小学语文教学.2012(10).
[6]吴琳.一次别开生面的教学研讨活动(三)——支玉恒、徐学政同教《匆匆》[J].2005(13).
[7]薛法根.《匆匆》教学实录及教学感言[J].语文教学通讯.2013(12).
[8]2012“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新课标课堂”研讨观摩会.孙双金《匆匆》.[EB/OL].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b5cd55580102yspg.html.
[9]统编教材全课型著名特级教师课例研讨活动[EB/OL].武凤霞《匆匆》.[EB/OL].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cebcd130100mo2v.html.
[10]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1]李海林.散文教学要从“外”回到“里”[J].中学语文教学.2011(2).
[12]严伯春.《匆匆》教学设计[J].教学与管理.2006(11).
[13]邓彤.如何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J].中学语文教学.2011(01).
[14]王玲湘.情境调动:走进《匆匆》里的语言与情思[J].小学教学研究.2019(10).
作者简介:
唐璐(1997-)女,汉,新疆,硕士,小学教育。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