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湘潭市红色教育基地校地共建机制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下旬刊 热度: 15193
邓慧君 丁璐

  摘 要:湘潭素有我国红色文化摇篮之称,打造了许多的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与高校校地共建是红色教育基地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途径拓展需要,新形势下可以通过共建思政理论教学阵地、红色校园文化、德育实践基地的方式实现校地共建,这需要校地加强基地资源开发,为校地共建奠定基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为校地共建开拓途径;完善保障机制,维护校地共建长远发展。

  关键词:湘潭市;红色教育基地;校地共建

  一、湘潭市红色教育基地与高校校地共建意义分析

  1.红色教育基地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湘潭素有我国红色文化摇篮之称,有着“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的说法。近年来,湘潭市打造了一大批优秀的红色教育基地,目前已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处,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1处。红色教育基地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现象与物质载体,更是一种文化精神,其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是教育世人、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利器。

  红色教育基地与高校校地共建将促进湘潭红色文化育人研究,从新的途径探索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充实了湘潭地方红色文化育人研究内容,能够为湘潭文化育人体制机制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同时湘潭红色资源的丰富,但目前存在资源建设冷热不均,资源开发闲置,内涵建设落后等问题,红色教育资源未能真正创造理想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以与高校共建为契机,深入挖掘基地教育资源,创新基地教育形式,开辟基地新的受众群体,将以更具针对性更具吸引力的方式突破现实发展瓶颈,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其魅力。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途径拓展需要。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复杂,高校面临着多元化社会思潮和网络意识形态的挑战与冲击。2012年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下发《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要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如何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发展方向,立足“大思政”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从实践育人角度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开辟实践育人新渠道,创新实践育人新途径是高校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以红色教育基地为实践育人合作主体,研究在学校教育基本规律关照下校地共建相关机制,是对现有实践育人理论体系的丰富,将拓宽高校育人实施渠道,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同时,红色教育基地校地共建立足湘潭各高校育人实践,植根地方文化,充分依托地方育人资源,打造认知内化校外实践平台,对学校教育进行科学补充与延伸,形成“学校一社会”互动与互补的辐射态势,打造地方特色育人品牌,满足新时期育人实践的需要,促进育人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湘潭市红色教育基地与高校校地共建机制内容分析

  1.校地共建思政理论教学阵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红色教育基地是指五四运动以来以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蕴含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而修建的纪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具备开展红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点场所。”[1]湘潭红色教育基地资源丰富,文化厚重,其中的历史事实、伟人事迹、人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蕴含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红色教育基地进行校地合作势必将以红色教育基地文化为契合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红色文化的紧密融合,促进思政效果的提升。紅色教育基地所承载的红色文化不仅能够丰富思政教学,同时也能密切高职院校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同时也为思政教育寻找接地气、合实际的现实文化土壤。

  红色教育基地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在其精神内涵与价值取向方面具有其鲜明特征,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提升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实施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其自身职责与义务。可以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红色教育基地的基本功能,因此,校地共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阵地也是红色教育基地完成其自身职责的基本途径。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红色教育基地具有其特殊性,它主要是以一定的物质文化资源为支撑,基地的每一件历史物件都是最真实的教科书,对于传播先进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但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如何让文化学会说话,如何传递文物的精神价值,是要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意义的挖掘与现实价值的赋予。因此,校地共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地,能够充分利用高校教师资源、科研资源对于基地物质资源进行内涵挖掘,这也是新时期红色教育基地实现现实发展的积极推动。

  2.校地共建红色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办学进程中积累下的有关办学理念、育人观念的沉淀与积累,是学院凝聚人心、赖以生存的的根基,对于个体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学校也是一个文化的场所,高校在社会发展中也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与功能。“大学校园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红色文化形态,是立足于大学校园的红色文化的存在形式,是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大学校园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校园人文精神为一体的物质和精神存在”。[2]任何学校发展都离不开先进校园文化的支撑,而任何校园文化的建设势必都要与地方文化相联系。在湘潭的地域里,建立与湘潭红色文化相呼应的红色校园文化将为高校学生的发展提供精神的食粮,丰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与内容。

  对于红色教育基地而言,校地共建红色校园文化是红色文化走出基地,提升文化辐射性与生命力的重要途径。红色教育基地其内容不仅仅是包含教育基地内的物质文化资源,还包含着物质文化资源所承载着的精神文化资源。就物质文化资源而言,其作用的发挥往往受限于形式与空间,新时期红色教育基地要获得新的生命力,扩大自身红色文化的辐射范围,势必不仅要引进来,同时也要走出去,走出去的话可以借以更为灵活的方式打造众多小型的教育基地,就受众面、需求面、可行性而言,与高校联合是最好的选择,在高校文化建设需要与地方文化相呼应的建设需求以及教育基地教育功能发挥的驱动下,校地强强联合,红色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其文化资源优势辅助学院建立红色校园文化,能够实现在短时间内实现受影响人数的最大化,实现其教育功能的最大发挥。

  3.校地共建德育实践基地。德育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性与生活性,促进个体知识学习的内化与个体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因此,德育实践基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延伸与重要阵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社会实践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通过亲身实践更加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新时期理论”。[3]以湘潭红色教育基地作为合作对象,校地共同开发,能够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教育资源,开拓德育实践途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就红色教育基地而言,其本身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与历史意义,正如习近平所说,“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同时,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如何充分利用基地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是红色教育基地面临的问题之一也是其职责之一。校地共建德育实践基地,与高校合作,定期定点定向向高校学生进行开放,引导高校学生参与教育基地建设,学习基地文化,开展德育现场教学,能够提升红色教育基地的影响力与对外开放对象面,也能丰富教育基地办学形式,拓宽教育活动方式,提升基地的教育效果,激发红色教育基地的潜力与活力。

  三、湘潭市红色教育基地校地共建机制建立对策分析

  1.加強基地资源开发,为校地共建奠定基础。要实现红色教育基地的校地共建,首要在于红色教育基地能够为高校育人提供必要的服务资源,只有基于学院需要,基地满足的合作基础,才能实现真正实现校地共建。因此,校地共建机制的首要前提就是实现基地的自我价值提升,而这一提升建设最好也是基于校地合作,只有需要主体积极介入,校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开发与建设,才能实现提升建设的精准性与科学性。

  一方面而言要深挖红色故事时代新内涵,湘潭市红色教育基地文化多以个人事迹或者革命事件为主,历史背景、地域特点等都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体系复杂,内容丰富,涉及的知识领域较广泛,在进行呈现时要在巨大的知识量中有针对性地阐述红色教育基地文化的核心内涵。同时红色教育基地文化多为历史事件,年代较远,还要注意赋予过去事件新的时代意义,以现代化的方式进行呈现,“积极探索高校思政课中红色文化与各类专业的结合路径,不仅可以提高红色文化亲和力和针对性,还有助于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4]实现文化的延伸与创新,并帮助学生个体能够实现内化于心,做到知行统一。再有,湘潭市的红色教育基地资源丰富,可挖掘的素材很多,但是在基地的宣传形式与表现方法之上多有雷同,继而影响了红色教育基地的推广与宣传,因此在基地文化内涵展示上需要对于全市红色教育基地基本情况进行统筹考虑,寻找自身特色,同时也考虑校地共建学院特色,开发特征明显,具有针对受众的红色教育资源,并结合资源特点与受众特点优化表现形式,提升基地文化资源的影响力与高校学生的接受性。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为校地共建开拓途径。如果说校地共同开发红色教育基地文化资源是共建机制前提,那么新时代背景下强调社会文化的融入与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是高校开展校地共建的动力与初衷。因此,以校地共建作为思想政治改革的新途径新方式,学院结合自身人才培养需要与合作共建基地的资源情况,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将有效推动校地共建的实现与深入。

  一方面而言,高校要加强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鼓励思政教育与红色教育基地的联系与合作。“高校师生员工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是高校红色文化的建设者、实践者和传承者,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和受益者”。[5]只要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于红色文化的兴趣与热情,才能实现红色教育资源的教育意义。因此,各高校要加强对师生的思想引导,重视红色文化的作用与意义,自觉将红色文化资源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发红色教育基地资源开发的主动性,完善红色文化课程体系。再有,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创新是想法的创新,需要思想的碰撞与灵感的激发,因此不管是高校走出去还是红色教育基地走进来,二者的融合离不开双方工作人员的交流与互动。就高校教师而言,其具有专业的教育学相关知识以及教学经验,就红色教育基地的工作人员而言,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传播推广方面更具专业优势,二者的交流与互动将开阔各自的视野,弥补专业的不足与缺失,从更为专业更为科学的角度为校地共建视域下研究红色文化,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创新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红色教育基地文化资源。

  3.完善保障机制,维护校地共建长远发展。红色教育基地校地共建的开展是一项系统长远工作,其发展不仅仅依赖于高校与红色教育基地的对话合作,同时还要依赖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从组织、制度、环境等方面对共建进行科学管理与要素完善。如何让高校大胆放心地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如何让红色教育基地走进校园,焕发时代理论,是高校也是基地管理部门所要不断努力的事情。

  红色教育基地校地共建保障机制的建立,首先在于建立组织保障,“过去那种主要依赖组织严密和权威、依赖个人影响和威信来支撑红色文化教育的组织模式,必须放在社会转型期的大环境下进行评判和矫正”。[6]从根本上而言,校地共建涉及两个不同主体,需要教育相关主管部门构建完备的行之有效的组织模式,厘清基地与高校的责任与地位,规范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实现各要素之间的彼此衔接与有效运行,形成教育共同体。因此,湘潭市文化主管部门与教育部门要联手合作,提供组织保障。同时,校地共建还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以遵循高校学生认知特点、高校思想教育规律、红色教育基地科学管理需要为出发点,制定相关共建协议与制度,建立健全相关鼓励与考核评价制度,以引导共建机制建设,调节、规范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的措施、行为。

  参考文献:

  [1]陈艳红,董玉来.红色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8(05):77-81+86.

  [2]熊辉,沈婷婷.大学校园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运用[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16-22.

  [3]李清.新时代思政课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03):45-47.

  [4]万秀丽,张艳娟.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校辅导员,2020(02):46-52.

  [5]徐焕.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路径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9(04):45-51.

  [6]]董永升.河北省红色教育基地价值提升研究[D].河北大学,2017.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湘潭市市社科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20YB30)。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