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苗族小花苗支系的历史文化与蜡染工艺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下旬刊 热度: 15934
左飞

  摘 要:小花苗是苗族的支系,分布于贵州西部六冲河两岸,南岸集中于纳雍、水城等地,北岸集中于毕节沿岸乡村,大小花苗为苗族支系,是针对服务多花特征而言。服饰是民族表现文化的重要载体,苗族服饰蜡染图案纹样是表达独特文化内涵的物质载体符号,不同地区生活习俗下,表现服饰形式不同,分数不同的支系群体。贵州水城县境内分布苗族大小花苗、喇叭苗等支系,各支系蜡染呈现独特文化特色,小花苗服饰中最鲜明特色是桃花披肩,是苗族服饰中特别的装饰形式。由于商品经济冲击,苗族传统工艺传承受到影响,许多传统手工艺濒危,小花苗蜡染工艺亟待传承保护。

  关键词:苗族小花苗支系;历史文化;蜡染工艺

  小花苗支系自称阿蒙,主要分布于黔西北地区,小花苗服装形制原始,装饰图案结构严谨,表现技法丰富多样,是研究小花苗支系的重要资料。小花苗因服饰图案缜密得称,操云贵川方言土语,分布于黔西北纳雍县与水城县等地。小花苗支系服装形制原始,由规则几何形状拼接,装饰图案造型抽象,制作技艺繁琐,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小花苗是苗族支系的分支,有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服饰习俗,蜡染工艺承载小花苗族迁徙的历史,图腾文化,体现有源的历史记忆与民族古风。现有关于民族服饰图案研究资料多以图片形式为主,从民族文化等角度出发进行分类研究。涉及小花苗蜡染工艺研究资料有限。通过对小花苗历史文化与蜡染工艺研究,探讨少数民族对图案审美观,丰富我国民族文化方面的研究。

  一、小花苗族服飾文化

  苗族历史悠久,民国时期研究少数民族学者陈国钧先生认为苗族是我国最古老民族,苗族种类名称繁多,大多由汉人明定,由于苗族深居山谷族间不相往来,以地域分野语言不同,依据其服装颜色等特性分类。如依附颜色区分为黑白庆红苗,以居住地分有高坡苗,东西苗等,以衣服花纹区分有大小花苗等。[1]

  我国民国时期苗族支系已有因服饰外貌特色产生民族辨识,如白苗服饰多用白色,服饰图案是苗族外在群体对苗支系区分明显特征。康熙年间陆次云在《山同溪纤志》中提出古代苗族为盘古后代,据苗族分黑白红青等支系,每个氏族穿衣服用颜色区分。康熙年黄元《黔中杂记》提及苗族饮食起居方面很多相同,衣服颜色遵从各自部落习俗,说明服饰颜色是支系彼此区分明显特征。小花苗因服饰图案缜密小巧得称,分布于黔西北南开等地,水城位于贵州西部,行政区域划分为毕节市,由于各种原因苗族历史上频繁迁徙,虽然苗族村寨众多,但由于生活方式不同,不同苗族支系服饰造型,色彩方面等有很大差异。

  毕节地区小花苗服饰款式分为南开式,穿南开式服装的小花苗分布于六盘水等地,六盘水是多民族杂居地区,苗族历史悠久,小花苗为苗族花苗小花支系,在六盘水所辖钟山区、水城县等地分布,主要居住于南开乡、金盆乡等。小花苗世代生活在高寒山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欠缺,封闭环境与传统观念等原因,一些地区保留小花苗传统习俗。小花苗生活在贵州西部气候寒冷,服饰外层会穿用花背保暖,黔西北不宜种植农作物,居住在南开一带的小花苗盛行牧羊,会使用毛织物制作花背。

  二、小花苗族蜡染工艺

  蜡染是运用纺织燃料等材料为媒介,通过图案形态在平面表现构成常与刺绣结合,苗族将对自然崇拜,祖先鬼神崇拜文化心理融入服装样式,蜡染技术体现苗族对自然的热爱,各方言区苗族对蜡染称呼不同,对不同裙子命名方式不同,有的根据裙子图案纹样内容命名,有的根据做法命名。[2]

  蜡染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工艺,其工序繁杂,做成蜡染裙子需要熟悉蜡染技术。苗族用于制裙布料有一定要求,滇东北次方言区苗族村寨人们用麻纺织成麻布,苗族三月种麻,收麻时取麻杆,晴天晒干后喷水少许,将皮杆分离出麻线约3尺长,将麻线通过手工揉搓连接,缠成椭圆形,由于手上缠绕长度有限,需要用jibgiblib工具将麻线连接,用石灰粉漂白后洗净晒干。苗族人手工技艺高超,纺织的麻布不会起毛,经石灰浸泡褪去纤维脂质。蜡染布料尺寸因人而异,苗族有妇女世代相传经验总结专门丈量布匹的单位,布料要在织布完成后丈量裁剪。

  绘蜡是考验手工功底的工序,技术熟练的苗族妇女能凭借精湛手艺画出标准的直线,画蜡是在麻布上绘画图案纹样。将裁好的布铺在板子上,找到可承受高温的容器装蜡加热至熔化,温度控制在60℃,用蜡刀蘸蜡在麻布上描绘图案纹样,苗族过去用蜡为自制,苗族有养蜂习惯,蜂巢上分泌物形成光滑的蜡状表皮,苗族人用炼制蜜蜡画蜡。由于长期迁徙养蜂人减少,工业制造黄蜡价格便宜实用,逐渐取代蜜蜡。蜡刀要根据绘画图案纹样选择,由于材料成本高,大部分实用铝制。蜡染裙先画裙脚,画出3条直线为一组,裙角画两组间隔10cm,然后画腰间部分,接着画中间纹样,最后用土啦置于锅中加热熔化,用布料敷设土蜡,用蜡刀照纹样刻画。

  建国前苗族妇女只穿裙子,苗族是农耕民族,家务由妇女承担。由于白色裙子易沾染灰尘,苗族人用植物为裙子染色,以其丰富想象力熔化生活常见文化元素造就璀璨的服饰艺术。近代出现的染色材料为工业制品,与水兑制后不用加入麻杆灰可直接染色,但布料褪色严重。苗族自制靛染布料不会褪色,在苗族蜡染中使用靛大多为自制。染色后要加工布料,裙子系于腰间部分需要收缩,要经特殊处理,用长度与腰围同等一掌宽白色棉布,与蜡染布料用针线缝制。取白色带子缝于布料两端作腰带,最后用红黑黄等不同颜色小块布料镶嵌在空白处,完成蜡染群的制作。

  参考文献:

  [1]张杰.贵州水城滇东北次方言支系苗族传统蜡染工艺传承与振兴[J].凯里学院学报,2019(05):6-11.

  [2]孙燕萍.贵州省纳雍县苗族蒙阿苏支系“花背”探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