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阶段,对思想刚启蒙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较为深奥、复杂、难懂的学科,其集数形关系于一身。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会小学数学知识也是每个数学教师都要面临的难题,而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应的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应用
21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已进入医学、建筑、金融等多个领域。而多媒体教学则进入了教育界,以其新颖先进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就不得不利用多媒体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高效的手段来展示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真正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生对数学有强烈的求知欲,教师才有可能做个好的“引路人”,让学生凭着兴趣去探索并掌握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数十年来的教学中,三尺讲台、一寸粉笔是标配,学生们只能从老师的板书中学习知识,长时间口述讲课老师也会累,而学生也因为数学知识枯燥难懂打瞌睡。因此,只有刺激学生的大脑神经中枢,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与学习兴趣,教师讲课才能事半功倍。
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教学时,大部分学生刚接触图形,对长方形圆形等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导致学生大脑一片空白。为了使学生更直观接收图形这一新知识点,教师们可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相应的课件,在课上播放出生活中的圆形有:运动员转动哗啦圈所形成的曲线、用小绳子围住鸡蛋一圈形成的圆圈,还可以用电脑动画模拟用圆规作出圆形图案等等,这样学生对圆形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以此为模型植入大脑。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师板书更直观,也让学生觉得原来数学知识也如此有趣。这样学生很快便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的进入学习状态,教师便可趁热打铁展开“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教学,投入更多精力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促使师生间强烈的教学互动,使教学效果大大增强。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化解教学重点难点
小学数学知识虽不是特别深奥,但对于认知水平有限的学生而言,学习某些知识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数学知识中有重点和难点,教师如何将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通过生动而又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更好更精确地内化、吸收呢?学生“学不会、不愿意学”等现状成为小学教学中教师普遍头疼的问题。采用多媒体技术中软件的强大功能,如:图形移动、定格等展示数学几何图画特性,可以将复杂的立体现象简单化,以此辅助学生理解,有效降低教学难度。
例如,在授课“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中:“长方体等空间立体图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关系”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若只是单纯的在黑板上作出空间立体图形的平面图,教师作图可能存在误差、或者不标准。大部分学生理解其存在障碍,这导致学生在课后做习题时认为“所有的立体图两条对角线总是相交的”,这就造成了同学们知识上的一个重大错误。如果教师们在教学中能使用三维软件导入基本图形,来个“图形现场秀”,当堂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让同学们看清楚后,再适当添加线条,学生们在旋转运动过程亲眼目睹了空间立体图形的变化,学生就明白了空间立体图两条对角线不总是相交的。这比教师在黑板上硬生生的板书效果直观的多,学生更能较快的接收和理解。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空间立体感与空间思维能力也得到明显的提高。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大课堂教学密度
传统的课堂教学节奏慢,效率低。课堂上老师讲授、提问、练习等都是按照“老一套”安排的,这样阻碍部分学生的思维甚至压制學生的天赋,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这就要求当代教师不仅要熟悉甚至精通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并能依据新课改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善于使用多媒体设备,释放学生思维,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在期末总复习中,学生要复习一整本书的内容,书中大量的文字、图形、常常使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无从下手。有了多媒体之后,教师们可以提前将大量的板书与所要绘制的文字和图形录人电脑,课上用课件播放出来。这样可以使教师从大量的板书中解脱出来,使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与探究。且多媒体播放出的内容字迹清晰、绘图标准,全班学生都可以准确清晰地看到。广大教师们还可以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便可获取自己所需资料,这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时间,使教师们有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解决学生教学困难当中,扩大了课堂教学密度,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
多媒体教学已是大势所趋,其不仅仅给教育界带来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还伴随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师们须在多媒体教学中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观念,活学活用,加强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实现教学相长,以更加多样、个性化的方式来展现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邓大成.小学数学多媒体手段的应用[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7(5).
[2]王保玉,徐怀伟.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J].中华少年(科学家),2016:179.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