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群文阅读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师为学生搭建的支架对群文阅读课程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其积极作用在具体实践中也受到教师自身水平、学生接受程度的限制。因此,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据此,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建议与看法。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模式;群文阅读;阅读素养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下,教师将把复杂的学习目标分解为难度较小的学习任务,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为学生搭建支架,使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前提下达到其“潜在发展区”。[1]
群文阅读是指教师与学生围绕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内进行集体建构并达成共识的一种多文本阅读形式。[2]
一、课程实践中的发现
1.支架作用明显,学生对课程适应较快,接受度高。教师在课堂中始终遵循“搭建脚手架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引导,将简单的问题开放给学生讨论,将复杂的问题步步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很快适应群文阅读的课程环境,并对老师的问题做出积极的回应。在课后访谈中,有学生提到:“老师提出的问题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了文章的内涵,老师也没有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带着我们一步步思考,倾听我们的看法。”
2.课堂情境的营造非常重要。课堂情境其实也是支架的一种,课堂情境的营造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解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时,老师巧妙地借助《凉凉》这首流行歌曲,以“听歌识曲”的有趣形式為学生构建情境,使学生感受那种生死离别的叹息,帮助学生穿过历史的尘埃走近苏东坡,拉近学生与古文之间的距离,更深入地了解苏轼这一历史人物,同时培养学生多维度建构人物形象的能力。课下的访谈与数据分析也映证了课堂情境对推动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
3.思维导图支架受到学生和老师的一并推崇。思维导图使一种很好的阅读梳理工具,而群文阅读课程因为涵盖内容较多,更加需要系统的整理。所以思维导图支架和群文阅读的结合对于学生理清文章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有益的。思维导图工具可以将每篇文本的核心要义抽离出来,在群文阅读的最后一个环节形成完整的思维体系,帮助学生掌握此类文本。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学生自行制作思维导图之前,应该为学生详细讲解思维导体的制作方法。
4.学生更倾向于将课堂所学用于应试。在课堂中,教师明确提出了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群文阅读说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们扩大阅读面,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掌握阅读理解的方法。但在课后的访谈中,笔者发现,学生似乎跳过了阅读这一步而把关注点直接投向了考试。在问到:“你觉得老师交给你的阅读方法对你今后的阅读学习是否有帮助时。”许多同学下意识地回答道:“这种方法对考试非常有帮助。”
5.提高阅读素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相对于阅读兴趣(4.62),初中学生在阅读习惯(4.47)以及阅读能力(4.38)方面的得分相对较低。这与初中阶段学生的发展认知特点也是相符的。可见,学生对于这种课堂形式的接受度虽然高,但若要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还需要长期坚持这种课堂形式。
二、课程实践后的启示
1.要更加深入地理解支架的形式以及作用。但在观摩、阅读名师课例之后,笔者发现很多时候图片、音频、视频并不是仅仅起到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而是更多地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情境。王君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暴力之幸灾乐祸型”时就播放了一段有人想要跳楼轻生,其他群众起哄的视频。[3]这个视频很好地解释了幸灾乐祸,帮助学生达到了自己所不能达到的高度,充分体现了支架的作用。在研究中笔者发现,不同类型的支架对于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提示、情境、范例支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基于“小步子”原则的提问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思维导图、图表支架帮助学生梳理文本之间的关系,将知识体系化。
2.群文阅读课程的实践也必须严格落实教学目标。在对有群文阅读教学经验的老师的访谈中,许多老师都强调群文阅读的实践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切不可天马行空,忽视了原本的教学目标。在实地课堂观摩中,许多老师在群文阅读实践初期,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有所不足,有时给予了学生太多的讨论时间,忽视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有时在原有文本基础上拓展太多,而忽视了学生的基础。这也说明了,教学目标对群文阅读课程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需要被重视的。
3.在关注学生的阅读素养时,也应注重学生的应试需求。当前的初中语文教育还面临着相当大的应试压力,阅读也是许多学生的重点失分区域。因此,在群文阅读的教学中适当地传授应试技巧,是非常必要的。除了应试技巧的传授,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也应有意识地运用群文思维,在比较、整合中进行阅读教学。
三、结语
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群文阅读实践任重而道远,在已有的实践中,笔者发现了支架对群文阅读的优化作用,也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还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以及学生对阅读的长期坚持。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2]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06):62-66.
[3]王君.更美语文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119-12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