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标当中以德育为中心的核心素养和初中政治学科当中的德育教育具有相似之处。笔者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以培养学生们的优秀和健全人格为目标。在适应课程标准改革的引导下,教师们应该严格开展新课程标准教学的要求。本文以德育为导向,对初中政治学科中的德育教育展开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初中政治;德育教育;教学探究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素质教育成为了当今初中教学任务当中的核心任务。在素质教学当中提出了以德樹人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德育教育是对学生优秀品德和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推动力量。
教育教学的不断优化和发展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在初中政治学科的教学实践当中加入德育教育是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落实和贯彻,目的是让学生们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学生们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综合能力较强的新时代人才。
一、开展以德育为引子的教学内容
初中政治学科和社会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的日益繁荣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都对当今人才培养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以及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把渗透德育教育当作初中政治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
笔者在开展以德育为引子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开展以理论为主的教学。其次还需要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在课堂当中开展实践的过程较少,可以在课下组织学生们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比如进行送爱心活动,社区卫生服务活动或者其他的公益活动。而在教学开始前,需要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精心设置,在其中插入德育教学的内容,并且在课下督促学生们完成好实践过程。
笔者在教学《感受法律的尊严》一课时向同学们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基本的法律常识,告诉学生们哪些是属于违法违规的行为,以及同学们如何才能够避免违反法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并且在依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一些实践性的课堂互动,比如设置情景教学,提供给初学生们生活当中的案例,让学生们来分析案例当中的主人公是如何触犯法律的,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们的印象,还有助于提高学生们活学活用的能力。通过加深学生们的法律道德意识,从而培养学生们的道德情操。
二、德育中多鼓励,建立学生们的自信
在初中教育阶段,自信心对于一个学生一生的发展都起到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为人处世方面都有着奠基性的作用,那些缺乏自信心的学生们也会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并且尽心的缺乏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也十分不利,要帮助学生们建立好自信心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课堂教学当中我国更加注重尊师重道,把课堂教学变得过于严肃化,从而影响了学生们的自主性。在古代的时候,学生们对老师具有天然的恐惧感,使得学生们在学习过程当中充满着畏惧和胆怯。
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学校通过开展“小活动”,落实“大德育”,使学生通过完成德育作业。在集体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可以体验到帮助他人、服务集体,还可以明白一个道理——“生活不仅仅需要收获,更需要付出与奉献”,从而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觉自身的价值。让小小的德育实践作业,成就学生的大未来。
三、注重为人师表的引领的德育功效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实践中,要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先坚决不做。比如教师希望学生上课不要东倒西歪、萎靡不振,自己就应该端庄大方、精神抖擞。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树己树人的效果。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开展,在政治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们应当扮演引路者的角色,在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上,适当的对学生们的行为作出指正和点评。多给学生们提建议,一方面有利于建设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有助于减少学生们的逆反心理。
在教学《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一课时,教师们应当用自身的言行来教育学生,因为学生们时刻关注着教师的言行,教师的言行也会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当自身建立起良好的德育示范作用,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应当将这种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引领到生活中。注重言传身教的教学作用,对于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言语习惯和待人处事习惯具有重大的作用。除了在课堂教学上的言传身教之外还可以和学生们分享自身的所见所闻,或者是所经历过的和德育教育相关的事件,讲述给学生们听,从而树立学生们正确的德育观念。
四、结束语
根据真实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当中的定义,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们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开展中学思政思想政治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郑志阳. 浅谈如何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快乐阅读,2012(9).
[2]李成 .浅谈如何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新课程学习,2014(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