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语》直接引用《诗经》所表达的儒家思想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下旬刊 热度: 14727
宋海颖

  摘 要:孔子对《诗经》极其重视,“不学诗,无以言”。《论语》作为儒家代表作,广泛征引《诗经》来表达儒家的观念,除去其中对《诗经》的评论,《论语》中儒家直接引用《诗经》诗句的例子大致有五处,本文针对这五处进行分析,体会《论语》对于《诗经》的解读、运用与己化,从中感悟孔门儒生在《论语》中,通过对《诗经》的引用所表达出的儒家思想。

  关键词:《论语》;《诗经》;儒家思想

  《论语》中,孔门儒生直接引用《诗经》诗句的五处分别为:

  《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论语·子罕》,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论语·颜渊》,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衹以异。”

  这五处表达的思想即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学而》、《八佾》展现了儒家举一反三、教学相长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八佾》、《泰伯》分别从礼乐和孝道这两个方面阐述了“仁”的内涵;《子罕》、《颜渊》则层层递进,安贫且乐道,此道树德,忠义以崇德。

  举一反三,教学相长

  《学而》中一段为孔子与其弟子子贡探讨身处贫或富之所为,子贡领悟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道理,而孔子进一步升华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继而子贡直接引用《诗经·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子贡由玉石的雕琢,延伸到师徒二人对贫富理解的推敲精进,形象地表达了对于孔子循循善诱使自己得以领悟更高一层境界的愉悦。这一段的意义就从对贫富的探讨转而进入了举一隅而反三隅的儒家教化境界。孔子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启发式的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子贡引诗之意与孔子启发式的教学目标相契合。子贡在此时引诗,不仅做到了对《诗经》的深刻理解掌握,还展现出儒家“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观念。

  《八佾》一段,孔子对子夏引诗亦回以“始可与言《诗》已矣”,与对子贡引诗的回答相同,然而同样的句子,其内涵却有差异。孔子赞美子夏,除了对子夏能够和子贡一样做到举一反三的赞叹,更是因为子夏在师教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提出更高一层“内仁外礼”的境界,可谓是教学相长。子夏的高明之处是在理解《诗经》的基础上,把诗的内涵运用到仁礼关系的实践中,从而提出“仁先乎礼”这样更深刻的见解,思维联想、举一反三的同时,用自己的见解启发了身为老师的孔子。

  礼为仁饰,孝为仁本

  《八佾》阐述仁礼关系,《泰伯》传授孝道,而孝为仁之本也;此二者皆围绕孔子所倡导的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仁”展开,分别阐释了“礼为仁饰”、“孝为仁本”儒学思想。

  《诗经·卫风·硕人》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句本为形容卫庄公夫人庄姜艳丽绝伦的容貌,《八佾》中,子夏根据孔子“绘事后素”的解答,深化理解,将《诗经》中“素以为绚”的理论投射到仁与礼的关系上,指出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仁义就像绘画是铺陈打底的素白,礼乐则为描绘图画的绚烂色彩,绚后乎素,仁先乎礼。“仁”是儒家一直主张的核心观念之一,“仁”是一切道德的前提,“礼”必须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成为“仁”的修饰,质不素白何以绘绚丽色彩,不仁之人如何遵循礼乐?

  儒家谈“仁”总是绕不开“孝”,“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泰伯》中,曾子在生病时召集弟子,以己身为例,引用《诗经·小雅·小旻》中三句,说自己小心谨慎,好像面临无底的深渊,好像行走在薄冰之上,这样战战兢兢地保护好自己,从今以后,不再让自己的身体受到损伤。而儒家要求爱惜自己的身体,其观念并不是从己身出发的,而是为了能够对父母尽孝道。《论语》中儒家的孝道不同于后世封建社会的过度解读,是“色难”,服劳奉养、敬事父母皆从自己内心出发,《论语》表达的孝是君子修德务本的必备条件之一,孝为仁本,行孝道就是在践行“仁”,在根本上是使自己受到裨益的,修己德也。

  安贫乐道,忠义崇德

  《子罕》一段中,孔子引用《诗经·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一句,此句原意为思妇指责批判贪名图利的贵族,而孔子則以此赞扬子路不嫉妒、不贪求荣华名利,心无所求,即使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也不会感到耻辱。孔子十分看重弟子们对于身处贫困或是富裕态度,子路心中没有贪欲,行事坦荡,没有愧对自己与他人。富贵者为汝,而吾视富贵如浮云,无所求便无攀比炫耀或者自卑苦闷之心,这是安于贫困,不悲不怨。然而“是道也,何足以臧”,在《学而》中,孔子提出了“贫而无谄未若贫而乐”的观点,子路只做到了安贫,而没有体悟到真正的乐道。孔子何以更喜爱颜回,颜回身贫处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是安贫且乐道也。

  何谓乐道?道,即为儒家所信奉的道德,乐道者崇德。何以崇德?《颜渊》一段中,孔子是这样回答的,“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君子忠于道,以忠信之法行事,则合德守道,反之,以爱憎之欲乱生死,则惑也。这里孔子引用《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的末句“诚不以富,亦祗以异”来表达崇德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朱熹,《诗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