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访谈(访谈问题详见附录1)高中历史教师对新课改的抱怨较大,在肯定新课改积极作用的同时,从各自的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普遍都认为存在问题和矛盾。
关键词:初中;高中;历史教学
第一,教学内容过多与课时量有限的矛盾。很多高中历史教师都提到必修(Ⅰ)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课标要求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但是实际教学中仅仅是最基本的识记层面要求就涉及到:皇帝制度、中朝与外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和三司、元朝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之、州县两机制、观察使、节度使、行省和宣慰司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教学中就要花很多时间去解释这些枯燥、陌生的概念。当问及:怎么不提前布置下去让学生课后完成呢?高中历史教师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学生的时间比我们还要紧张呢。
的确,学生各科都面临如此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理论上喊着“减负”,实际上是越减负担越重。
第二,过高的估计了初中毕业生的历史基础。甚至有一个重点中学的老师举出一个例子,他们学校的学生有60%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朝代不能完整、准确的梳理清楚,最最基础的东西都没有掌握牢固。
其他非重点中学的学生的问题就更多了,授课老师面临的问题也就更多。初中历史基础不牢固就无形中增加了高中历史教师的任务量,需要在课堂上大量补充知识,就更使得有限的教学时间捉襟见肘。更有高中教师直接把矛头对准了初中历史教师,“什么初中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就这样啊!”
第三,学生的基础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个层次学校的高中历史教师都有这种感觉。初中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的现象,但并不排除有基础很好的学生,重点中学的老师和普通中学的老师都有这种感受,教学中即要照顾基础较好的这部分学生,又要考虑基础不好的同学,有些知识讲了部分同学觉得是“热剩稀饭”,不讲又使很多同学听的一头雾水。
第四,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教师对待中考成绩的态度出现了反差。重点中学的历史老师认为中考成绩并不能说明问题,“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特别突出”,中考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识记层面也许做的很好,但理解运用起来就相当困难。
普通中学的教师普遍认可中考成绩,“中考历史成绩都那么糟糕,基础如此不理想,再怎么教也出不了成绩。”。对于中考开卷的态度出现了一致,普遍认为中考开卷是造成学生基础不好的重要原因。
针对高中历史教师反映出来的问题,初中历史教师有着不同的感受:
第一,初中历史教材大量删减内容,使得一课时45分钟的内容很难上满,特别是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部分的内容,正文所占的篇幅远远少于小字和图片。时间过多就开始讲历史故事历史背景,学生听的倒也认真,很感兴趣,只是与中考关系不大。
而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今天,跟考试关系不大的内容是否该讲,教师心里也没有底。
第二,初中历史教师普遍觉得很冤,“我们严格按照課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完成了我们的任务,从考试情况里看,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达到了你们的要求,否则你们也不会录取他们的。”
而且为了保证学生的基础扎实,虽然初中毕业考试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实际操作中都是初三下学期才开始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初一、初二和初三上都是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避免学生一味的翻书找答案,而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第三,初中生的基础差异的确是存在,假设基础分是100分,给学生打分的话:85分及以上处于优秀的占30%,85分到60分的占60%,60分以下不及格的占10%。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同学的基础都符合要求。怎么到高中历史教师眼里就成了绝大多数学生都不符合要求了呢?
第四,初中历史教师对于中考也有怨言。认为中考作为衡量教学水平、职称评定、奖金发放的重要指标太绝对化,虽然还有其他指标,但是都是很难操作,因此事实上这是唯一的硬性要求。中考开卷使得初中学生不重视历史科目的学习,而且是普遍现象,很多学生平时不花时间,如果能在期中、期末考试和中考前临阵磨刀的学生还算是学习认真的学生,中考历史科目开卷是最大的原因。
第五,高中教师反映的学生基础薄弱,增加他们工作量有着其他的原因,初中历史在淮南市采用人教和华师大两个版本的教材,本身教材版本的多样,这就很容易导致问题的出现,不能一味的把问题归结到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上。
参考文献:
[1]邹永发.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2)
[2]高畅.巧用多种方式打造魅力历史课堂[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4(03)
[3]刘波.吸纳新成果,培养新思维——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 2008(04)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