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呈现教学效果,并且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帮助他们形成物理思维,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应用这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应用
基于物理学科的实践应用性,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概念、定理以及其它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都能够找到实物依据,并且都能够通过实验得到验证,因此,强化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非常有必要。并且,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在这里谈一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一、合理分组,任务细化
合理分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合理的分组能够有效地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层次和形式,使学生能够发挥各自的特长,并且构建积极有效的合作机制,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验学习效率。在小组划分过程中,教师要秉承均衡原则,基于对学生学习能力、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综合考量,首先对全班学生进行层次划分,然后将这些学生按照三个层次以六人左右的规模分成几个小组,并要确保班级学习过程中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时,要将物理实验的程序目标进行细化,然后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将这些细化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小组成员的身上,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实验参与度。
二、寻找合作契机,开展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毕竟体现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形式,如果整节课都展开这样的合作学习,无疑会弱化实验教学的程序化和组织化,会影响教学的有效生成。
因此,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越多越好,要体现出适宜性与精准化。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开展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针对于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具体环节,寻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找准合作学习的突破口,精准的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一般来说,教师要选择具有复杂性、拓展性和挑战性的物理实验。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还有就是教师要在这样的实验中寻求趣味性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调动他们自主学习能动性。例如有关流体液压与流速关系的实验教学,教师就可以结合这一实验环节多、有趣的特点,将学生分成几个四人合作学习小组,让每一小组的四个成员一个人拿好小纸片,两个人用嘴向相邻的两只燃烧蜡烛中间吹气,以形成“龙卷风”,另一个同学做好记录。这样的实验由于新奇而有趣,并且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具体的任务,因此可以激发他们的实验兴趣。并且基于任务驱使,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中来,从而完成实验教学的任务,实现实验教学的目标。
三、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成效不能采用传统的评价标准来进行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既要考虑小组成员个体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成果,更要考虑小组乃至全班在这三个方面的学习表现,这样才能够使教学评价更具立体化,更能体现实效性。
首先,教师要基于对学生实验动手操作参与度、合作路径、合作态度来评价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
其次,教师要将集体评价和个人评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要基于班级的整体学习成效,具体的肯定某些小组成员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贡献。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实验过程中独特的想法和建议,并且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学生的合作精神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小组合作模式应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够很快的完成实验任务,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却不能够按时完成实验任务,这样就影响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学生没有具备合作精神,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因此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将人文教育融入实验教育中,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建立积极互动沟通的小组合作机制,从而使他们在实践学习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优势,强化他们的合作意识。
五、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互动沟通的平台,使他们在互动过程中能够形成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够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形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并且通过小组成員之间的沟通互动,能够开阔他们的眼界,帮助他们形成物理思维,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广大教师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更好地拓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路径,更好地体现物理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立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学周刊,2019(34):22.
[2]付娟. 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中如何高效开展小组合作[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476.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