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如今年轻人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自觉地进行传播和继承,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教育部逐渐要求加强学生阶段的传统文化培养,如何在中学阶段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学方式改革,应用人才培养创新策略,逐步融入传统文化教学,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策略;传统文化
新课程改革后在中学生培养标准中提出,要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尽可能多的融入传统文化教学。我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浪潮后,不断蜕变和去糟取精的,是我们中华文化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中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具有高度可塑性,而在我们的教学中,语文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是涉及传统文化最多的学科,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起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传承的问题,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初中语文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不断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本文从寓言故事,提升学习趣味性;古诗词鉴赏,扩展课外阅读;动手实践,切实感受传统文化等三方面进行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研究,用以同行交流。
一、寓言故事,提升学习趣味性
中学阶段学生的年龄仍旧相对偏低,采用有趣的、多元化的、可以参与其中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比如采用寓言故事、情景模拟剧、诗朗诵等方式,在其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有效提高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學中的传播。
教学案例一:比如在带领学生进行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的讲解学习时,就可以通过愚公与智叟的对话,“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带领学生学习愚公坚韧不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精神等优良品质,继而扩展到对其他传统文化熏陶下所孕育出的优良品德,培养学习和品德双优秀型人才。
二、古诗词鉴赏,扩展课外阅读
课本上的传统文化相关学习始终是有限的,因此要多多联系相同体裁或者相近行文模式的内容进行辅助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学案例一:比如在学习诗经中的《关雎》时,就可以带领同学们领略其中包含的风景和感情,这是《诗经》中的第一篇,后人评价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再引入同样体裁的《诗经》内容《木瓜》,通过“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等句子来让学生领略古文中的言语描写之美,感受其中传递出来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情感”。选取一些言语优美,描写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内容让学生进行课内外联合学习,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自发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学习和传承。
三、动手实践,切实感受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传播不止是宝贵知识进行继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陆续有非物质文化技艺失传的消息传出,对于这类文化的传承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要在实践中增加对非遗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教学案例一:组织学生对非遗文化长廊进行参观,旨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参观过程中,通过对非遗绘画作品、手工艺品、表现形式,如像“井隆拉花”;太平板;霸王鞭等进行观看、听取语音介绍,让学生们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学生在参观后表示,原本以为遥不可及的非遗文化,原来只是一种不脱离民族实际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我们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主要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身口相传,从中体会到先人们的勤劳、智慧。这次活动成功的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进校园的活动主旨,学生们参观后纷纷表示“原来从没见过”、“我们的祖先原来这么厉害”,改善了行为取向和审美趣味西方化的现象,提高了文化自豪感。
教学案例二:为了实现对非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乐非文化遗产手工艺品的制作,活动包括脸谱绘画、剪纸、面花灯的制作,活动后对学生的制作成果进行集中展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加强文化传承。学生们表示,在活动中学生学到了脸谱的不同颜色代表了人物性格,面花的制作还要求与豆类、红枣等的组合,怎么样把一张简单的红纸变为精美的艺术品,他们说:“这些都是我们的先辈在生活实践中智慧的体现”、“非遗手工不再遥不可及”、“原来我也可以进行非遗技艺传承”,活动以其日常的“暗示力”作用于每个动手操作的学生,实现集体的、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和增强。
四、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是容易又艰难的工作,简单的是可操作的环节多,难的是如何融合的完美,对此,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坚持创新意识,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教育改革中通过实践探求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康庄大道,让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参考文献:
[1]蒋衍华,郑汉华.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合[J].中华少年,2018(14):112.
[2]解艳华.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融合策略[J].新课程·中旬,2017(4):13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