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奥运争光战略;竞技体育发展;体育改革
在当前我国社会新常态的背景下,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大势所趋、国运所系和民心所向,竞技体育也不例外。然而创新必须建立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事物的现实状况是创新的基础,更是起点。所以,在创新之前必须对现有的事物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回顾。在我国深化体育体制改革进程中,奥运争光计划是深化体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中国竞技体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梳理和回顾奥运战略的发展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其历史地位,也为未来发展及实施战略创新提供正确的视角和方向。
一、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多种途径查阅和研究国内外有关奥运会备战的资料;采用访问调查法对专业人员进行调查,深入了解中国备战奥运会相关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意义;运用逻辑分析法对所得数据、资料进行定义、归纳、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国家队奥运争光战略的源起、发展及意义。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奥运争光战略的源起——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
1979年随着我国在国际奥委会等国际组织中合法权利得到恢复,面对国际竞技体育敞开的大门,中国竞技体育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适应社会需要,振奋人心,中国竞技体育迅速调整战略,制定了以奥运会为核心的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1]。依据“为国争光”目标取向,“赶超发展”的指导思想,政府为主、社会为辅的发展思路以及“突出重点、带动一般”的工作方针,我国竞技体育先后采用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缩短战线,保证重点”、“适度赶超”和“集中双轨”几个发展模式。国家和省市区的竞技体育工作都以在奥运会上力争佳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竞技体育资源的配置必须以奥运效益为基础和导向,在项目发展上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把有限竞技体育资源配置到奥运效益高项目上。
2.奥运争光战略的巩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战略。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战略是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民生产总值的持续高速增长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体育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提出的。随着社会对体育需求的日益高涨,原有的偏向于竞技体育的发展战略不得不调整。
1984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要求全党全社会都要重视加强体育工作,进一步发展全民族的体育运动。1987年国家体委提出了“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战略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1989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提出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并把它作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指导方针。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战略思想更加明确,内涵更为丰富。1995年,国家体委正式提出“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并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等战略发展规划,并首次以法律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确立了“各类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方针。伴随着1995年正式颁布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奥运争光战略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奥运会夺取金牌成为竞技体育压倒一切的政治使命,争金牌成为恒量国家队为国争光的唯一量化指标。
3.奥运争光战略的新使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國于1983年提出并确立了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1996年,我国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体育的全方位发展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自此,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始引起政府和体育研究者的重视。
伴随我国竞技体育奥运战略(以下简称奥运战略)的实施,“奥运争光计划”作为“滚动性质”的纲领性文件,《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分别于1995年和2002年颁布,用于指导和引领中国奥运战略的实施,在《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指引下,我国连续在两届夏季奥运会和三届冬季奥运会上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竞技体育整体水平跃居世界先进行列[2]。2011年4月29日国家体育总局又正式印发《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奥运战略是我国竞技体育最高层次战略,也是民族战略,唯一战略,是国家和地方的共同战略。在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历程中,奥运战略始终主导着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主导着所有体育运动项目在中国的发展命运。
三、研究结论
我国的奥运争光战略源起于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经历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战略阶段,肩负着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使命。竞技体育优先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阶段的交替组成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个转变过程既体现了实践上呈先启后的探索与寻求,也反映了我国体育思想的日趋成熟,并在新的社会形式下,推动着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庄毅佳.刘茸.腾讯战略法[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186
[2]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N].中国体育报,2011-05-18002.
作者简介:
李秀红(1981),女,就职于沧州师范学院,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国家队管理及项目发展研究。
注:本文系沧州市科技局自筹项目研究课题,课题编号:192206003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