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下旬刊 热度: 14574
段寒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圈是世界文化最优秀的部分之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历代发展沉淀的精华部分的结晶。新时代的中学生要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因此我们中学历史老师要在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一、初中历史课程的性质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

  1.思想性。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的发展有着不同的文化现象,今天我们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发展的总结和升华,是对中国历史的传统变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思想的科学发展,所以说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深刻的思想。

  2.基础性。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过程的同时,了解整个人类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以及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让我们吸取人类社会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吸取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教训,所以说我们在学习历史中要用正确的传统文化去分析历史事件。比如说我们在学习三国鼎立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传统上的,戏剧上的,包括我们看到的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我们学生要学会用历史的观念看待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使学生掌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对历史的形象和历史事实有自己的判断根据,根据传统文化发展的观念产生自己的价值观和认知观,这也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性。

  3.人文性。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史实,还要逐渐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够长远发展。例如,南宋朱熹所提出的理学,就是先于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但其同时又是与自然共存的,所以人只有在遵循自然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生活活动,才能够安定和谐。

  4.综合性。个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人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的总结,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说,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人物和任何事件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是他有综合性的,都是在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下历史进程的结果,是中华民族传统传统文化条件下的一种产物,是综合性的产物。

  二、初中历史课程的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吻合

  中学历史课程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师要通过历史课堂的教学向学生传输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自我的学习能力,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在历史长河中,德育教育也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如“进德修身乃齐家之本”,一个人的道德才是其发展的基础,每个人虽然对于社会、历史和其他一切事物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观点,但又会因每个人的生长环境和人生经历的共同之处,对一些事或物形成一些相同的认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历史这门课程让所有学生形成正确且积极向上的社会历史观。例如,在“戊戌变法”失败的时候,戊戌六君子为了坚持变法,牺牲了自己,这正是体现了六君子为了唤醒国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表明了自己为国为民族坚定的信仰。这一史实的阐述正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历史学习的进程中,教师发挥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使学生在学习中吸取了历史人物的经验教训,形成了自己的独到的价值观。例如,在讲解“隋唐时期的文化”部分知识中,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唐朝时期的两位高僧:鉴真和玄奘。鉴真和尚多次东渡失败,还因劳累过度导致双目失明,但其仍未放弃,坚持进行第六次东渡,最终抵达日本,而其对于日本的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等多方面也都起到了深渊的影响。与鉴真不同的是,玄奘法师是为了学习更多的佛教文化,于是也在克服了千辛万苦之后到达了印度的那烂陀寺,最终得到了佛教的精髓。返回大唐后,将数量众多的佛教经文,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带了回来,为唐朝时期乃至今后的中国佛教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由其弟子所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也成为了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从这二位高僧的人生經历中不难看出,只要坚定自己的目标,为之不懈努力,最终一定能够成功,造福后代。

  四、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分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所涉及到的主要教学资源,在新课改背景下,新教材中在引导学生较为全面、具体地了解多民族的发展,而其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就是教学重点之一。

  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较多的是中国古代史部分,首先,七年级教材中涉及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原始的农耕生活”“华夏之祖”“灿烂的青铜文明”“中华文化的勃兴”等等,如其中夏、商、西周三朝是中华文明的形成阶段,而青铜器和甲骨文作为商周时期文化的代表,极大影响着之后社会的发展。青铜制造业反映着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甲骨文则是中国历史发展从传说到有确切文字记载的象征,因此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等相关内容是对于学生认识和学习中国历史发展及思想文化演变历程的重要一点。在之后的“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百家争鸣”涉及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儒、墨、道、法等多学派的代表人物和其思想内容,了解这些学派的代表人物和其不同的思想观点,对于学生形成关心国家命运和发展的理想人格有着积极作用。

  在中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客观要求。在中学各个学科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历史学科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可以是一个核心的学科,要发挥其独到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为学生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奠定基础,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长远的基础。

  注:本文系衡水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教育与初中历史教学资源的整合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类别:学科教研基地专项课题。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批准号:ZX02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