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初中古诗词引生入境教学策略探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下旬刊 热度: 14550
魏翠英

  中国古诗词,如一位白眉须发的仙人,从遥远的古代款款而来。几千年来,以其洗炼的语言,丰富感染力强的意境而如一颗璀璨星辰,永不坠落。诗中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是真正的美之所在,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学生才能将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引向深入,培养他们欣赏诗歌的能力。引生入境,引生入关,学诗变得清新有趣。

  教学实践中,诗词教学往往是最容易也是最不容易的。或是读读,背背,抄抄,记记,这相对来说,教师比较容易操作,考试内容也多以课内的篇章为准;但是,随着中考改革的步伐,更加重视学生品析赏美能力的提升,陶冶其情操,继承老祖宗文化精髓,单纯的抄抄背背,显然不足以跟上考试步伐,学生学习诗词也会淡然无味,怎样然学生拿到诗词,爱美的心灵就能兴奋起来,喜欢这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意境,给他們一双发现美得眼睛吗,进而染香一颗青春的心。因此,本文探讨了如何让学生在初中的古诗教学中进入诗歌的意境。

  一、整体诵读,反复吟诵自悟境

  课标说:“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中也曾这样表述:“诗具有‘歌的特征,可以通过声音来表达情感,因此朗读有助于进入诗歌的情境。”

  以诵读体味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在诵读中体味蕴于文字背后的境界。拿到一首诗词,通过对其节奏,韵律,关键字词的重读以及停连的诵读策略,将诗人的情感读出来,将诗中的氛围读出来,诗歌的感悟之光诞生了,它可以在瞬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诵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诵读的多了,自然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如雄鹰翱翔于天际之中,自有无穷乐趣。诵读,还可以将呆板的文字化为有生命力的声音。诸如一些古诗名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诗句不吟诵,是很难体会到其中的音韵美和意境美的,老师需指导学生诵读,反复吟咏,进入它的意境里。笔者在平时教学中,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文言文,都非常重视运用朗读这一方法,帮助学生们完成师生对话,生与文本的对话,感知课文内容,靠近作者心灵。如:教学崔颢的《黄鹤楼》时,让学生通过背景了解读首联时的心理落差,从满怀希望到真正见到黄鹤楼时的失落,“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读出遗憾之意,读的要低沉,语速要缓慢,“空悠悠”心中的空荡要读出来,所以重读这些词。颈联情绪忽转,看到明媚的景色,注意朗读时语调的升高,由美美的景物联想的故乡的景色,所以有了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思乡愁绪。学生在诵读中,走进诗歌的意境,走进诗人崔颢的内心,可谓顺利至极。

  二、捕捉思维,披文延展探情境

  古诗词使句子变得非常精细,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距离诗人所处的年代,人情风俗,社会状况相距遥远,因此课上创设诗歌背景相同的情境,打破他们之间的隔膜,引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是相当必要的。作为教师,借助多媒体渲染,视频播放,还可以配乐介绍相关背景,纵情地渲染诗味,捕捉学生思维并加以引导。这样可以短时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开始对于诗歌的品悟,玩味。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应该应用于课堂适当的环节,可以用于导入,也可以用于课中,这就要根据需要自然的运用。知人论世,是了解诗词内容,探究作者心境的好的方法,批文入境,就应该注意这项内容情境的创设,比如教学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学生们都会被西湖美丽的春景所吸引,感受到白居易的欣喜之情,学生的理解只是肤浅的停留于此,此时,补充白居易当时为官一方,造福杭州百姓,万物欣欣向荣,学生对于诗人情感的把握顿时提升了一个档次。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先配以适合背景音乐的表演诵读,再让学生将这简练的18个字想象还原为画面,通过学生的联想,丰富了内容,进入了凄苦的情境,对于诗人的羁旅之苦,孤独之悲体会自然提升了一个高度。

  因此,在教学中,一定善于营造情境,捕捉学生点滴的思维之水,让学生能在思维活跃时进入诗歌的情境,受到积极的感染与熏陶。

  三、巧妙补白,展开联想化诗境

  古诗词语言简练。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反复吟咏想象而得之。古诗词语言一般极为含蓄凝练,句子间跳跃性。有的仅是简单的组合,形象若有若无,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创造;有的精炼含蓄,富有哲理,意蕴无穷,需要在教师的点拨下,感受诗的底蕴,引导学生凭借想象,联想对诗中隐藏的画面,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意蕴的情感,走入作者所描述的世界,从而把诗人的意境全部展现出来。

  在教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把握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设计了写给好友王昌龄一封书信的环节。“我寄愁心与明月”,明月在这里成了能够传情达意的信使,进行补白,设置问题:“李白会在心里说些什么?”让学生对此进行补写,小组交流,板上展示,学生一下子对于李白牵挂、担心、同情友人的心境就完美的体会到了。

  四、总结

  诗歌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情”,进入意境,是通往诗人情感的路。从意象之感,到进入意境,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完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被吟唱千古,在传统文化的星河中熠熠闪烁。相信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文化熏陶感染的过程中,民族文化的因子将逐渐融入学生的骨髓,为他们的生命着上民族的色彩。

  参考书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注:本文系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号:191053)系列成果之一。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