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逐渐实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因此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开始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是一门语言,但是英语的魅力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字,更多的还有英语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教学;渗透;研究
从根本上来说,核心素养就是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通过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让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获得良好的学习品质。
所以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的时候,需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认知力,更好的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人才。
一、改变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
1.建立一个良好的英语环境。
英语本身就是一门语言,与中国的汉语一样。良好的英语环境,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对语言的学习,最为重要的就是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的时候,需要为每个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
教师在日常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可以采用英语,确保学生逐步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采用纯英语的交流环境,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引导。
2.通过新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全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通过将新媒体应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可以实现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更好的保障学生个人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新媒体中的知识内容较为繁杂,所包含的方面十分广泛。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教学,获得不同的学习兴趣,逐步的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
学生可以通过英语电影或者是书籍,逐步参与到英语诵读环境中,实现发音的模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确保学生逐步感受到英语的魅力,获得学习的乐趣。
二、从简单语句开始,学会英语交流
1.简单对话,发现问题。
为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充分的培养,需要从简单的英语对话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逐步学习,感受到英语知识的魅力。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很多时候羞于启齿,无法在课堂中及时的应用英语进行表达。
教师可以采用引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引导,学生学习逐步跟着教师进行相应的发音,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从对话中发现各种问题,然后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习到正确的发音。
2.建立小组学习团队。
小学学习团队教学方式的应用,可以确保学生之间的充分知识交流。通过小学合作方式的应用,学生可以对同一个知识进行不同方向的学习,实现自身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小组学习的时候,对于知识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处理,实现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逐步利用学生学习的带动性,为每个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3.创新英语教育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属于教学的主体,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学生逐步转变原本的被动学习状态,成为了教学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学习的引导者。因此教师需要转变原本的教学模式,采用合理的引导方式,让学生逐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积极的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小學英语的教学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需要认真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更多的学习认识到英语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需要结合不同班级的情况,合理的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充分激发。
三、通过英语阅读体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的方面很多,所关系到的是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需要结合英语阅读,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的阅读知识,进行合理的调整,确保学生逐步获得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障学生自我人文素养的稳步提升。
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榜样的作为,以自身良好的品德,带动学生自我修养的不断提升,实现自身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保障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
四、结束语
将核心素养应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各种日常的英语应用,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语言的精髓。结合不通过班级的学习情况,采用小组学习方式的充分应用,应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综合认知,逐步创新教学方法。我国的小学英语教材本身较为完善,但是教师的认知水平不足,导致教材的应用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为了更厚的发挥出教材的重要作用,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充分培养,更好的发挥出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燃.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研究[J].学周刊.2017(14)
[2]张霞.小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的渗透研究[J].校园英语.2017(41)
[3]叶素玉.浅谈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率的策略[J].学周刊.2018(30)
[4]周敏.探究情感教育和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J].英语广场.2019(12)
[5]洁琼.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李学周刊.2019(28)
[6]王悦.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英语教学[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9)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