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思路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下旬刊 热度: 19869
刘雅娟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朗读教学,朗读教学与小学生的识字、口语表达、写作等技能的提升有着直接的联系。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朗读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口语更加规范,同时对于学生思维及语言的提升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对朗读教学引起高度的重视,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字: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朗读是一项重点工作。小学生只有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自身的语言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进而促进自身理解能力与创作能力的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将阅读教学落实到位,就需要在朗读教学上下足功夫,教师要以“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对课文内容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深刻感受文章所抒发的情感,这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朗读时间要充分,知意悟情

  教师在小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课文所抒发的情感进行准确的把握,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进行朗读。文章不同,所抒发的情感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应把握好训练的重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探索出最佳的朗读方式,做到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在开展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文章的重点词句,对于一些重要的段落,应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对其进行灵活的掌握,这样学生在进行朗读的过程中,目标就会更加明确,从而对文章进行更加深入的品悟,通过朗读,使小学生语言品悟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每堂课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的内容和时间。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进行通篇的朗读,读准生字和新词。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一遍文章往往都无法读完,更不用提学习字词了,这样就导致朗读流于形式。学生朗读文章的时间不够充裕,因而很难对文章形成全面且深入的认识,对于文章的思考与感受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只装下教师的认知与思想,无法感受到自身的真情实感。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结合教材合理安排朗读时间,要让学生掌握朗读的主动权,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教师要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读完、读好,这样学生才能细细品味文章,读出自身的情感。教师应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而不是以自身的分析感悟取代学生的朗读。

  二、精读领悟,重在“巧”

  朗读不仅是学生的自悟自得,还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细致的品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内涵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学生的“悟”离不开教师科学的引导,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例如,在学习《小鹿的玫瑰花》时,教师在学生对文章有了初步的认知后,提问学生小鹿的玫瑰花是不是白栽了,并说出原因。大部分学生回答是玫瑰花很漂亮,这就是由于学生没有准确理解文章。这时候,教师引导引导学生朗读文章,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找出体现玫瑰花美丽的句子,随后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黄莺、微风的话,想象他们会说些什么,并组织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角色扮演,这时候学生就会被代入到角色中,感受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会感到快乐的道理。

  三、发挥想象,演绎揣摩人物

  在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时,人物情感的领悟离不开想象,通过情感的领悟,学生对在感知情境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深化。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体现情境的词句,比如描述动作与神态的词语或句子,应引导学生加上自身的想象,将其再现出来,这样学生就能以最短的时间代入到情境中,感受文章的情感。

  例如,在进行《草船借箭》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使学生通过语言,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以及动机,随后再引导学生在相关的提示语中,加入自身的一些内心想法的词句,从而对文章形成更加深入的理解。

  四、朗读形式多样,激趣入境

  朗读有着十分丰富的形式,例如齐读、范读、领读、角色分读等。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形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调动起来。其中范读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有着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适当的进行范读,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将学生朗读的兴趣与热情充分的激发出来。

  例如在范讀《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教师满怀深情的朗读,将学生带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感受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教师同时还应注意,避免学生对自身的语调进行机械的模仿,应让学生带着自身的真情实感进行朗读,只有领悟到了文章的内涵,学生才能读出真切的感情。

  五、培养朗读习惯,受益终生

  对于朗读教学而言,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读到位,边读边想”,还应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并进行及时的纠正。例如语速过慢、唱读以及朗读平淡乏味等问题。此外,还应重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一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进行圈点勾画,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同时也能了解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还应使学生对精读、略读、跳读等阅读方式进行灵活的应用,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这对其阅读效率的提升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有效的朗读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内涵与情感有一个深入的认识。

  总而言之,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带着情感,进行正确的朗读,使学生逐渐喜欢上朗读。

  参考文献:

  [1]胡登舟.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讨[J].语文课内外,2019,(27):81.

  [2]汤翠飞.关于小学语文语文朗读教学研究[J].数码设计(上),2019,(8):99.

  [3]刘祥民.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考试周刊,2019,(66):45.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