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响应时代的需求和召唤,教学工作在许多方面都做出了改变和调整。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主要科目,也应当做出改变,尤其是对于写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应该注重学生真实情感的表达。对此,有人提出了“1+2+3”生态作文教学模式:“1”即一个目标,追求原生态;“2”即两个原则,多样与平衡;“3”即三个层面,生态点线面。
关键词:中学写作;生态作文;写作教学
语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情感,文为心声,抒发自己的感慨,这是写作的最初的追求。然而,由于中学生承载着迎接中考的重压,许多人选择采用固定的模板和套路,以求达到一定的分数,至于情感的表达,可能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是无情感可言。
生态作文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授课观念的更新,同时更加注重让学生的写作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即以文载声,用文章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流露最真实,最本真的思想。
本文主要从这三个点探讨一下生态作文的教学策略。
一、“1”——一个目标,追求原生态
原生态是最原始,最本真的东西,它不惨杂任何杂质和污染。生态作文模式的目标就是追求原生态,让文章表达的是写作者感受到地最深的情感,思考到地最透彻的想法。写作的目的,是为记录美好,创造和表达美感,交流新思想。有新思想的文章肯定是好文章,文章为思想而写,这是每个写作者永久的追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情感抒发,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写其所想,表其所感,而非拘泥于模式与框架,纯粹地追求分数和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放下负担,采用疏导的方式,让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不要停留在中考分数上,写作可以获得分数,但不仅仅是用来获得分数的工具。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经典美文赏析,从不同角度向学生阐明真实情感在一篇文章中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思想观念上的改变,让学生对写作的追求保持一颗纯真的心。
二、“2”——两个原则,多样与平衡
生态环境中,存在着不同的物种,每个物种之间都是互相平衡和制约的,这才保证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写作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学生性格的多样性,写作擅长区域的多样性,思想深度的多样性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解决。
比如,学生擅长的方向不一样,有些人擅长于写议论文,有些人则擅长写记叙文,而有些人则偏爱写文言文,诸如此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应当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的思想不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扼制学生的自我发展,要鼓励他们在文体上追求创新,尽量使用不同的文体。
同时,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在题目上要加强立意,做到立意新颖。让写作这个圈子变得多样化,丰富多彩,让学生能更加乐于使用擅长的文体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另外,多样化的教学可以针对学生,也可以用于教师的评价方式上。教师的作文评价方式应当抛弃传统的“一人打分制”,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师生互评的方式,让作文的评价方式多样化,同时对优秀的作文进行传阅和联系投稿,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写作的快乐和认识他人的实力,形成一定的竞争约束。
生态中的平衡总是物种之间的相互制约,然而影响这一平衡的因素有许多,就像在教室教学过程中一样,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课堂模式和学生接受能力的因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程度。这里主要讲解如何平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处在主动地位,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客体。为了拉近师生距离,教师在对学生布置写作任务时,可以和学生同时进行写作比赛,然后写完后,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客观评价。这样一来,不仅会拉近师生关系,还会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对写作的看法有所改观。
三、“3”——三个层面,生态点线面
生态环境是由一个个不同的物种组成,其中不同物种之间又组成了生物链,各种因素加起来最后形成了生物圈。生态作文模式也是类似这样的结构:“点”是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的感受在写作过程中不尽相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学生个人的真实感受,就像生态圈中各个物种都有其自由生长的空间;“线”是指学生之间存在的是相互制约、互相平衡的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
教师可以让學生形成互帮互助小组,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才是这一模式最成功的结果;“面”则是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写作目的变得单纯,原始,不单单为了分数,不止是为了中考,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同时让学生的写作回归生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文字记录一些随感。写作源自生活,打开生活的大门,写作时的情感才会更加饱满,真实。
四、总结
总之,生态作文模式讲究的是追求真实情感的表达,让写作回归到最原始,最本真的样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这一点,对培养素质型人才而非应试型人才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魏义全. 携手导学,共舞读写,“2+1”作文教学策略浅谈[J]. 作文成功之路(中), 2015(10).
[2] 张克慧. 轻松作文1、2、3[C].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 201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