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他失望了
◎刘忆如

写《月薪三万,年入百万》这本书的时候,因为要拍封面照,企划要我把家中所有的名牌家当都带过去拍摄。我告诉他可能要让他失望了,因为我家中并没有太多的名牌,顶多是一些施华洛世奇的水晶饰品和一些造型独特的香水。
“真的吗?怎么可能?” 企划问。
“当然是真的,而且我觉得读者应该是因为书中的内容而买书,而不是因为我身上所穿的名牌而买书。”
没错,我只买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因为是我自己付钱。假设我一辈子能赚到一定数量的金钱,在扣除生活的必需花费之后,我当然要好好想想剩余的钱怎么用最有意义。
尤其是现在,我的一场演讲或是出席一场活动的酬金足以购买一个名牌包,但这笔钱在我看来还能够发挥更大的用途,比如捐助慈善基金会,为自己购买足够的保险保障,给孩子更多的学习机会,带家人出国旅行,这些都是我认为很有意义的事。
当然,在我更年轻的时候我可不这么想。在美国担任电视台外景主持的时候,我也经常买东买西浪费不少钱。我还记得从美国回到台湾的前一个月,还有两大箱的衣服带不回来,我现在也想不起来那些被丢掉的名牌衣服到底是什么模样。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自己的第一份工作、第一位领养的孩子以及曾经与朋友、家人度过的时刻。
最大的原因在于年轻的时候始终不知道自己适合的“型”是什么,因此每个月总是买太多一次也没有穿过的衣服和一大堆没有机会上场就已经过时的皮包、鞋子。更可怕的是如果买回来的东西卖不到应有的价格,一段时间之后,总是令人分外后悔。如果能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商品,又能兼顾价值提升的功能,那么这样的购买是否更有意义?
当然,价值的提升不一定只有金钱,但也绝对不是只在于追求短暂的快感。第一次上台表演时穿的小礼服,参加好朋友婚礼买的第一个菲拉格慕名牌包,母亲送给自己的成年礼,都有不同的附加价值。如果在购买的时候能够先了解自己的需求,聪明地选择经典保值款,同时细心地保存,这些就能成为自己资产的一部分,甚至能传承给下一代,这样是否能够让花费的金钱更有意义?(摘自《想成财女,要趁早》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图/豆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