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机构,特别是唐宋时期,是书院教育的辉煌时期。建于南宋的台州黄岩樊川书院,由于朱熹曾经来这里讲过学,应该说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有一定的渊源联系,在南宋时期也有较大影响,被列为南宋三大书院之首,史书称“堪与新安、考亭鼎列为三,以宇内鼎峙之书院”。因历史演变,樊川书院被淹没在深山林莽中,人们对它的了解越来越少了。作为热爱历史的黄岩学子,在寒假期间,我与父亲、历史老师一起实地考察了樊川书院遗址,并通过查找资料对它作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一、樊川书院渊源的考察
1.杜氏南迁,创办书院。
樊川,原是西汉名将樊哙的封地,是陕西西安城南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的一片平川。
是汉唐时代权贵名流聚居的风水宝地。
唐代杰出的诗人杜牧(唐丞相杜佑的孙子)晚年居住在长安南郊之樊川别墅,有诗集《樊川集》传世,故后世称杜牧为“杜樊川”,唐朝后期,北方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公元877年间,杜牧的从兄弟杜羔(杜佑的孙子,),为避黄巢之乱(875—883年),举家南迁到黄岩院桥柏山之杜家岙。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杜羔的后裔杜垂象成为黄岩首中进士(台州各古志称“台州首中进士”),从柏山迁至黄岩北城翠屏山下,开辟了一个杜家村。南宋时,杜椿因对先祖居住地的怀念和对先人杜牧的敬仰,自号樊翁,把自己和儿子(杜烨、杜知仁)读书和宴游之地称作樊川,在六潭山的第二潭与第三潭之间建立书院,称之为樊川书院。
这就是黄岩樊川书院名字的来历。
它既是历史变迁、文化传承的见证,也是古代文化精英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坚守。
2.朱子讲学,鼎盛樊川。
南宋时期,朱熹于1151年、1174年、1183年先后三次来台州访友、任官盡职,期间足迹遍及天台山、临海、黄岩各地,兴学传道、赈灾免税、兴修水利、整顿吏治,留下了多方面的业绩,因而与樊川书院结下不解之缘,也促使樊川书院走向兴盛。
朱熹(1130-1200)字仲晦,别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福建尤溪,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他以毕生精力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学文化体系,把孔孟儒学发展到程朱理学阶段,国际学术界认为朱熹是中国孔子、孟子之后最大的思想家。
南宋高宗时,1151年五月,朱熹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福建同安主簿,22岁的朱熹奉母亲之命、以感恩之情,特地到黄岩灵石寺拜访隐居在这里的对他父亲朱松有知遇之恩的老友谢克家之子、太常少卿谢伋。受谢伋点拨,朱熹对理学大有参悟,也是他在理学历程上的一个新起点。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朱熹任礼部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观,管理敕建宫观等工作,是个闲职。第二年春,黄岩县令孙叔豹得知这讯息,邀请朱熹到黄岩学宫给学子们讲学。杜家村的杜烨(又称杜煜,号南湖)与胞弟杜知仁(号方山)请朱熹到樊川书院讲学。朱熹发现这地方很好,就常来此地讲学,人们知道朱熹在这里讲学,汇集的人越来越多,朱熹也越来越卖力地致力于他的讲学活动,传播他的理学思想。黄岩著名学者赵师渊、赵师夏、赵师雍、赵师端、赵师林鼐、林鼒、杜烨、杜知仁、杜贯道、池从周等人都曾师从朱熹。当时,还有临海的石敦、天台的潘时举、仙居的吴梅卿等等,亦赶来听朱熹讲学。志书记载,“从师朱熹受业者,几遍大江之南,而黄岩为独盛。宛然邹鲁之遗风””黄岩文风大盛,科举登榜者激增,仅南宋时期黄岩人考中进士的达183人,涌现出大批的名人英杰。朱熹除了讲解《春秋》等儒家经典外,还与赵师渊等人共同编写了《资治通鉴纲目》。朱熹认为宋司马光编修的《资治通鉴》,史料翔实,很有学术价值,但太繁,太冗长,他拟定提要与条例,指导赵师渊等以纲目体改写成《资治通鉴纲目》,简称《通鉴纲目》。朱熹与黄岩的情缘也在不断加深,朱熹的理学思想经过他的弟子、再传弟子的不断弘扬,使黄岩文脉日益鼎盛。
杜家也在此时对樊川书院加以扩展,并在旁边还建了座凉亭,叫擘翠亭。
朱熹理学讲廉耻、厉气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浩然正气在黄岩起到巨大的引领作用,对后世黄岩人刚正不阿、忠孝仁爱,清正廉明,励志勤学等优秀品格的铸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3.元初战乱,书院停办。
公元十三世纪后期,元兵破黄岩进行大屠杀时,杜范夫人黄氏(为临海杜桥人,封一品节义夫人)为避战乱,率整个杜氏族人迁往临海小芝,后人遂居临海,故今北城杜家村、院桥柏山均无杜氏后裔。兴盛上百年的樊川书院在战乱中书院停办。
明朝时期,理学家黄绾又在这里办了石龙书院,但不久即迁出深山,以后的书院都是逐渐向人口聚居、条件便利的黄岩城区移动。我想,樊川书院的衰落,除了社会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地理原因,就是它处于深山峡谷中,出人极不方便。
古人为什么要选这么一个今天看来极不方便的地方修建书院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爬涉来到黄岩翠屏山中的樊川书院遗址——书院基。
二、樊川书院遗址的考察
2019年初春,我们怀着朝圣之心去翠屏山寻找樊川书院旧址。
朱熹这样描述翠屏山:“黄岩秀气在江北,江北秀气在翠屏。”翠屏山在黄岩城北
三公里处,为黄岩临海交界,有翠屏、六潭、灵岩四座山峰。山下即新宅村、杜家村(无杜姓人家).
我们从六潭山下的新宅村六潭溪口上山,一路拾级而上,约五百多级至灵岩洞,灵岩洞正在修复中。洞口石壁上有明朝礼部尚书黄绾题写的“少谷峰”,笔力遒劲,下边多石刻,但由于年代久远,风化严重,读起来非常费劲。洞上方有朱熹手书“寒竹松风”,洞左右岩壁上有黄绾《小有呤》摩崖石刻,现字迹剥蚀,基本看不清楚了。
过了灵岩洞,我们沿着羊肠小道,披荆斩棘,翻过灵岩山,过水库(第四潭)大坝,连小路也没有了。我们沿着六潭溪东侧进入山谷,整个山谷杂树丛生,郁郁葱葱挡住视线,根本看不出山谷的大小。直至我们看到书院的墙基,才知道到了本次朝圣的目的地——樊川书院旧址。
从远处山坡望去,书院旧址处于灵岩、六潭三峰夹峙之中,两溪交汇之处台地上。山谷间即是溪水,树林茂密,根本无路可走,不知古人如何进出山谷。
就是到了书院基,也很难发现古代建筑痕迹。整个书院长满各种树木与小苦竹,进入其中,由下而上有三级墙基,估计原来书院就分三级建造,根据院基墙面分析:书院坐大东北,朝西南,被三山怀抱,山峰陡峭,南望谷口,只有一线天空可以远眺黄岩县城,基本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书院房子分上中下三进,上下两进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左右,中间最大估计有250平方米左右。书院东边有一条迷你小溪。西边有大瀑布,在第二潭与第三潭之间的峭壁上,山壁高20多米,溪流自第二潭溢出从崖顶沿壁挂下,如白练落入三潭。此潭是6潭中最深者,现因冬季,瀑布已无往日壮观,而深潭也日渐变浅,潭水清澈见底,约有一米左右。潭右前侧是一小片竹林,林中亭基犹在,基高约2米,4米见方,竹子与藤蔓所封,但尚可见亭石遗迹,这应该就是擘翠亭旧址。想当年,此亭翼然于深潭之上,白练挂于侧,苍山碧水翠竹呈于前,的确是游人揽胜、擘翠的好处所。明代黄绾与弟黄约也曾住过此亭,故又有“二公亭”、“枕流亭”之称。两条溪水在书院前方汇合。
樊川书院选址,为何要在交通极为不便、远离村庄的山谷里呢?
我们讨论认为,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任何社会现象都有其一定的现实社会原因,首先是与当时社会的频繁战乱有关。南宋王朝自建立开始,就长期处于和金、西夏、特别是蒙古元政权的战争中,只有躲避战乱才能保全性命,避乱求安的意识应该是当时全社会的共识,黄岩杜氏家族本来就是为躲避战乱从北方南迁而来,避乱求安的意识尤其深深的根植于这个家族的生活经历中,因此,樊川书院建于这个十分封闭、隐秘的山谷中,安全考虑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与书院的价值追求、审美追求有关。唐宋时期著名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都建在风景优美的山中,书院的主持人也被称“山长”,反映出一种重视修身养性、高于世俗的精神追求。兴办书院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科举考试;另一方面,在一些大学者看来,官学一旦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就严重丧失了教书育人的能力,并日益腐败和衰落。在他们看来,一个空灵安静的地方,更有益于超脱世俗干扰、专心讲求学问。正如朱熹奉劝他的学生:“莫问无穷庵外事,此心聊与此山盟。”、“好去山头且坚坐,等闲莫要下山来。”
三、樊川书院现状的思考
关于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意义,习总书记有过许多论述。他曾经说: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他强调指出:“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几百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苟全性命于乱世”又能保持文化命脉不致中断,在荒山野岭中筚路蓝缕、披荊斩棘创办书院,弦诵典籍,自强不息,正是习总书记说强调的精神命脉。
在很多地方宗教建筑全面恢复、假古董建筑泛滥的情况下,恢复黄岩樊川书院具有充分的必要性,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经济价值,必将大大提升黄岩的文化品位,扩大黄岩在浙江以及全国的知名度,促进黄岩发展。
首先,樊川书院是在南宋时期具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机构,又具有朱熹讲学名人效应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樊川书院形成的文化传统几百年来对台州、黄岩文化教育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它就是台州教育的古代版“黄埔军校”,恢复、研究、发扬光大樊川书院的优秀传统,是推动黄岩文化教育发展的宝贵资源。就对待樊川书院的态度这件事来说,我们黄岩人认识还很模糊,可以说是“捧着金饭碗讨饭”。
其次,从旅游角度分析,以樊川书院为中心,翠屏山南有晋代古刹灵岩禅院,南宋宰相杜范祠堂,黄土岭上有供奉抗元英雄杜浒塑像的将军祠,翠屏山具有比较集中、丰富的人文资源,又有六潭瀑布、悬崖峭壁、奇峰并峙的自然景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距黄岩主城区很近,完全可以开发出历史与自然相融合的优质景区。我觉得,重建樊川书院既能发扬朱熹及杜氏家族为代表的优秀的地方民族文化,启迪后人,可以作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为台州市民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旅游休闲基地。
黄岩古代以至近代的先辈为了延续书院开创的传统,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如果让樊川书院这样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遗址继续在林莽中沉没,最终在历史上完全消失,那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历史的失职。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