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纪的现代中国,社会正处在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剧烈变动中,都市文化的变迁使得人们的生存图景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而引领了新的文化思潮,成为了影响现代文学发展和特征的重点因素之一。我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兴衰和都市文化的变迁有着重要且紧密的练习,现代文学作家在都市变迁带来的异乡情节中逐步探索都市浪漫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并且针对该文学思潮的兼容性和艺术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盛行和消解过程表现出了鲜明的特征,在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关键词:都市文化变迁;唯美主义;文学思潮
研究唯美主义现代文学思潮,必须要意识到都市文化变迁过程中,其独特的生存空间和生命特质的巨大影响,才能够深刻理解唯美主义文学思潮中的操作和表现模式。在20世纪的文学界,面临都市文化变迁,主要运作方式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思潮,而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已经日渐式微,仅仅表现为大海中的一朵浪花,被写作者坚守。但是我在我国现代文学中,唯美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现代作家进行思维和情感表达的基础。因此,20世纪的现代都市文学中,唯美主义倾向十分浓厚。
一、工商业繁华和都市形象的建构
俗话说的好“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艺术的现代性往往是随着现代都市生活的繁荣而产生的,并且随着都市文化的变迁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文学思潮类型。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头活水,巧妙的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启发和引导,是可以帮助理解文学作品的。悉数20世纪各个知名作者所撰写的文章,如《异国情调》、《春琴抄》等,它们都是对生活的简约、唯美、现实高度概括。谈到唯美主义文学思潮,不得不提到的是上海这座都市。20世纪的上海是中国最大的都市,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工商业传统形式,迅速成为了外国资本在华活动的中心。上海都市的繁荣和物质的丰富,使得现代文学作家纷纷产生了表现冲动,为唯美主义文学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上海都市由于靠近海岸,交通便利,因而在工业发展中独领潮流,在1933年其工业总产值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作为现代商业之都,上海经济的繁荣积累了雄厚的财富,为现设现代化的都市提供了物质基础。在20世纪,上海人口呈现爆炸式增长,电影院、有轨电车、霓虹灯等新奇事物不断涌现,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现代都市风景。
当时的上海有着来自世界各国的商人和资本家,建筑风格更是多种多样,海派作家张若谷在《异国情调》一文中充分描写这种异域風情:“……纽约的第五街式的南京路,日本银座式的虹口区,美国唐人街式的北四川路……”这些求新求变的价值观念也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众多新鲜事物被兼容包并,跑马场、跳舞场、咖啡店、时装表演等多种新鲜场所和活动不断涌起,使上海成为一座充满感官刺激的欲望之都。
二、都市文化变迁中的现代性和兼容性
都市在本质上并没有浪漫气质,根据社会学理论来讲,都市是高度物质化的社会,因而在理性基础的演化中对于传统的唯美主义文学思潮是一种抑制。但是由于都市文化变迁过程中,物质极度丰富带来的颓废、癫狂的美。虽然都市文化中在本质上是非唯美的,甚至是抑制唯美主义的发展,但是现代的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具有非常强大的包容性,都市文化的开放性对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又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首先,在都市文化的变迁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开放和包容,人性得到了充分的解放和发展,人的个性从传统的理念和价值观中解脱出来,成为了独立自主的生命个体。而个人在都市社会中追求自由的权利,自主意识的崛起成为了现代都市中人格的基本内涵。在个体价值至上的基础上,现代都市中建立起爱情的神话,将爱情作为都市生活中至高无上的精神寄托。
其次,都市文化环境中,高楼大厦、霓虹灯、广告牌、广场街道等等新鲜事物的精心设计,使人们为新奇和梦幻而感到沉醉,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诉求。在五光十色的梦幻之境中,人们的欲望更加膨胀,消费和娱乐不仅仅是满足生存需求,而是与奢侈、身份、唯美、浪漫等艺术化功能联合起来。都市文化变迁中的这些特点,使人与人的交流在物质层次更加便捷,多变的世界带来了更多的新鲜和不稳定。这些不稳定关系是人们内心感到不安和失控的关键,并且伴随着颓废和焦虑,伴随着压抑和恐惧都融入到了都市文化环境中。当生命面对这无法把握的现代都市文明时,往往陷入到文化消费的麻醉中,产生各种浪漫虚构想象的契机,最终产生唯美主义文学思潮。
最后,在20世纪都市文化变迁中,电影作为现代文化工业的支柱,无疑成为了大众发泄白日梦的重要途径。当时大多数的电影内容都是恋爱和情感主题,极尽妖媚和魅力。电影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进步,它使人们开始在虚构的世界中获得愉悦和陶醉。
三、现代都市生活方式和唯美文化氛围的营造
20世纪现代都市在生活中,百货公司、电影院、歌舞厅、咖啡馆等都市公共空间的出现,使得都市从理性演变的基础上转化为注重娱乐和消费的都市生活方式。这些商业建筑和活动,以华丽的外观内饰和琳琅满目的商品刺激着人们的欲望。在刺激商业活动开展的背景下,不少公共空间的运营商人还是开辟游乐设施招揽顾客,包括京剧、影戏、双簧、魔术、三弦、梨花大鼓等等。这些文化游乐设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使人得到极大的心理愉悦,逛商场成为了减轻都市生活压力的重要方式。
以看电影为例,鲁迅先生在上海期间看过的电影场次超过百场,电影中蒙太奇的镜头表现手法,使现实都市生活里的那种稍纵即逝的感觉深入人心。不管是电影院、咖啡馆还是歌舞厅,作为深受作家和艺术家喜爱的重要休闲场所,成为吸引男性作家的臆想,加速了城市对人的物化。对于唯美主义文学思潮来讲,这点既是需要揭露和引申的,又是需要批判的主要内容。
当都市文化变迁过程中普通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发生改变时,时尚和开放成为了人们模仿的方向,落后和保守受到了人们的嘲笑,尤其在女性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20世纪繁华都市中的女性,穿着以短旗袍、短大衣为主,发饰以水波式的卷发为主,多穿丝袜和高跟皮靴,在化妆上有浓厚的脂粉和口红,是追求时髦和摩登的重要表现。在这种审美趋势的盛行之下,传统的“笑不漏齿、行不露足”被彻底抛弃。
都市文化变迁中审美观念的变化为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20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作家面临的是都市文化中普遍的物化和世俗化,精神家园呈现出无比的荒芜和颓废,生命信仰和憧憬无法支撑个人信念,因而现代作家从现代文学的其它文化语境体系下找到新的情感支撑。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都市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由盛而衰,曾在二十年代中期达到高潮,鲁迅、矛盾、巴金、老舍等作家虽然以现实主义倾向著称,但是在表现都市文化和生活中,也闪现着一种唯美和浪漫的气质。
都市文化的变迁给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提供了一片沃土,个人主义思想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在新的都市经济环境下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都市社会不断的扩张和成熟,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中心观点不得不最终走向解体,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思潮逐渐接管了历史话语权。在中国都市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中,经常处于其他思潮的影响中,缺乏独立性,也没有坚实的唯美主义文学作品。
四、结束语
都市文化的变迁使我国一些都市不如大都会行列,例如上海。而繁华都市下奢侈的生活也找到了对应的文学表达方式,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与都市意象的崛起,离不开唯美、颓废的文化氛围。这些华丽、梦幻般的物质和商品,刺激着现代作家对自我意识和文学观念的重新构建,以适应新的社会经验。唯美主义思潮的发生与大都市文化语境和变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曹静.世纪末思潮下的中国新感觉派[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林文.现代漩流中的都市书写——“新感觉派”文化意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
[3]郭志云.从文艺思潮到艺术方法[D].福建师范大学,2010.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