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句乃是古人讲的做事前的准备。对于我们的数学学习,则更应该从提前准备入手,让学生事先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要去预习,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现在的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的知识密度比较大,加上数学的逻辑性强,若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则会导致整节课都无法理解,甚至会影响到下一节内容的学习。那么作为老师我们该采取什么办法帮助他们呢?我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前预习;布置作业;能力性
在教学中,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掌握更多的预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要展开教学中预习策略的探讨。但是,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找出学生在预习中面临的问题并分析出解决策略就显得很有必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如果能够帮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对学生的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老师应该在预习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与学生不同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前预习,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如下的积极意义: 第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复习、掌握一些旧有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构架和网络,使学生能自己去发现旧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在上课前补上这部分内容,也为教师的"补差"找到一个切入点,为学生掌握新知识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第二,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可以主动地对自己不懂的内容做一些标记,使听课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第三,预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促使他们更愉快地、主动地学习。第四,有效数学预习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动脑能力。在预习中学生会发现许多问题,也会想到很多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动手动脑能力。由此可见,在数学学科开展课前预习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前预习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合理布置预习作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布置预习作业,一方面可以明确预习任务,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预习。另一方面,布置预习作业也可以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去预习,从而自觉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当然,作业的布置量要少,要求要低,一般课本中一两道练一练、试一试比较适合作为预习作业。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要强求学生都到达相同的水平。在预习中,要动动笔,哪些问题看不懂,有点懂,完全懂了,自己学会圈圈点点做些标记。学生在预习新课时,会有不懂的内容,这属于正常现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这就是带着問题走进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除了有赖于教师的“善导”这一外因外,更有赖于学生学习这一内因的调动。这内因,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预习把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
三、注重能力性预习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能力。在预习过程中,我们的预习也要真正提升学生的能力。不死记硬背书本概念、公式,解题过程不依葫芦画瓢,不死板硬套,学习的过程中会灵活运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甚至是跨学科的应用。比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如何认识函数的分布,我们在学习一次函数时,学过用描点法来分析函数的特点,那么在我们预习反比例函数或者二次函数时,对于描点法应该是要熟练掌握的,这就是学生思考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方法,也是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的一种能力,所以在预习环节中,我们这种能力的应用和提升应该得到充分的展示和提升,从而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课前通过预习画出相应的图像,课堂上借用学生描绘的图像一起进一步分析,这样做不仅可以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还能提高课堂效率。
预习是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因其数学自学能力较差,教师应当尽快培养学生预习数学知识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预习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数学老师应当改变传统的忽视初中数学知识预习、预习内容流于形式的观念,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课堂知识的预习的习惯,根据实际情况布置预习问题,并及时在学生预习过程中加以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总而言之,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预习活动开展的效果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老师的教学效率,如果老师不注重引导,可能会拉大班级中学生的差距。因此,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对学生的预习加以指导,并通过不同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引导学生总结反思。通过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正峰.初中数学自主预习浅谈[J].学周刊,2015(08).
[2]左坤.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1年2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