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三花”不如“一娟”

时间:2023/11/9 作者: 爱你 热度: 22894
◎ 杨劲松

  “三花”不如“一娟”

  ◎ 杨劲松

  在越剧110年历史中,被誉为“越剧皇后”的是姚水娟,给予她美誉的是京剧大师梅兰芳。

  那是1938年,在上海,梅大师对“三花不如一娟”的姚水娟已有耳闻,在一次会演中与她相遇,发现她的舞台表演果然名不虚传。经友人牵线,两人在“知味观”相聚,梅兰芳即兴挥毫书就“水娟艺家,越剧皇后”几个大字。此后,姚水娟盛名远扬,那年她22岁。

  “三花不如一娟”,这是1937年姚水娟在杭州演出《碧玉簪》时得到的赞誉。“三花”是指当年红极一时的名旦施银花﹑赵瑞花和王杏花。其实“三花”当年已达到表演水平的高峰,但姚水娟还是在越剧创新上略胜一筹,她是第一个在越剧舞台上使用机关布景的人,更是开拓了越剧团设专职编剧的历史先河。

  1938年,姚水娟邀请《大公报》记者樊迪民编写《花木兰》。不惧日伪汉奸的恐吓,她在天香剧院连演27场,轰动上海。后来,她将编剧引入越剧创作,通过改良结束了绍兴文戏的旧时代,从此越剧正式定名。1962年,《碧玉簪》被搬上银幕,姚水娟应邀在片中出演了李夫人。

  樊迪民成为越剧史上首位专职编剧,此后他还创作了《卧薪尝胆》《冯小青》等剧。抗战胜利后,他重回《大公报》工作。1954年,他到宁波越剧团当编导,曾在65岁时随团支援新疆。而在1949年之前,在“越剧十姐妹”呼吁严惩戏霸的社会活动中,《大公报》也起到了很大的舆论影响作用。(摘自《大公报》 图/千图网)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