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英语复习的方法对提高学生中考成绩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英语学科特点,明确中考的指导思想,运用有效的复习策略进行有计划、有重点、有方法的巧妙安排复习,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达到英语教学的目标,取得最优化的复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英语;复习教学;指导思想
一、明确中考的总体指导思想
中学英语大纲对学生在听、说、读、写、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作了具体的要求,规定了相应的目标,而且大纲所踢得目标与要求通过不同类型的中考题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在复习时的指导思想是:以大纲为中心、细过教材、适当拓展、循序渐进、全面系统、阶段侧重、精讲巧练,听、说、读、写、译5大技巧并用。
二、采取有效的复习策略
1.有计划的安排复习。周密的计划才能使复习工作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根据英语学科考试特点有计划的复习,复习工作必须有重点、有方法。在复习之前,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实际情况征求学生的意见。针对提出的问题,按照中考考点大纲要求.以学生难理解,容易混淆的语言现象及技能方面的弱点全面地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复习时能找出重点和难点,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科学安排复习时间。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合理的复习的时问间隔先短后长:第一次几小时,第二次一两天,第三次四五天,第四次一个星期,第五次一个月,第六次几个月。可以看出第一个星内复习的频率最高,一共有四次,后面的两次虽隔的时间较长,但必不可少。在时间间隔上,采用先短后长的形式,当天内容当天复习,然后间隔一、两天复习,继而隔一周复习,而后隔一个月复习,期中、期末再总复习。实验证明:学习后的9小时以内复习10分钟要比5天后复习1小时的效果要好。
3.复习要重视词汇的积累。一些由于受环境和条件所限,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不好,单词发音水准,句子读不通,词汇量不太,对語法更是稀里糊涂,写出的句子很多是中国汉语式的英语,大多数学生都远远达不到中学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水平。在这样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提高复习质量,首先复习要从基础入手,分层次、多角度,清疑点。循序渐进,从易入难.难易结合,因材施毅。到了复习阶段,都先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巧记单词、记牢单词,以便打好基础。对于难记的单词,要让学生反复经常使用,以加深印象。启发学生学生记单词要多方面串联起来,依旧带新的记。比如复习have,可以一起复习到has,had,having,have breakfast/lunch/super,以及在状态句子中用have来替换buy等。
4.复习要重视课本中的内容。中考试题的词汇、句式主要来自课本,中考试题中涉及的语音、语法也离不开课本。只有将课本中的内容消化了、吸收了,不管将来中考用什么题型,也不管中考的阅读、写作内容选什么题材、体裁,一切尽在掌握中。几个单元的课木中有哪些短语和有用的句式,在课本中它们是怎么用的,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些都要通过“通读课本”来发现。因此,复习课本时要把课外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每一段对话、每一篇短文都应该认真、细致、反复地读在此基础上,再运用“间隔循环阅读”的方法进行巩固。通常教师会让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3-5人为一小组,互相复习、互相监督,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
三、树立信心,投入激情
有些学生基础较差,一知半解,对复习感到茫然;有些学生对复习比较迷信,认为只要一复习,就什么都会了。针对这些情况,老师要做好引导工作,既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他们相信通过复习,自己的成绩一定能得到很大提高,又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复习观念。复习不是知识的重复和堆积,而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最终使之成为我们自己的知识,并为我们所用。这需要我们投入激情和精力,有了激情,有了兴趣,什么事做不好呢?在第一轮复习中,我引导学生复习单词时用多种器官协同活动法,即眼看、耳听、口念、手写、脑记等,我还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自己记单词的好方法,并和学生一起背一些对话和课文,这些活动很受学生欢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旦发现学生有畏难情绪,就主动询问,及时进行疏导和鼓励,用关爱和信任让他重建信心。在复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时时感到有所收获,乐在其中,这需要老师做大量的工作,让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在老师的带领下,享受复习的乐趣,在复习中受益。
四、总结
初中英语复习的策略不计其数,只有教师站在每一层面的学生那考虑复习策略,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活力,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复习效果更加明显,一定不会让学生落下 “记了忘,忘了又记”的不良习惯。
参考文献:
[1] 郭波霞.提高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策略研究——以温州市某农村初中为例[D].浙江师范大学,2011.
[2] 聂震宇.小学初任英语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问题研究——以辽宁省大连市金州新区小学英语初任教师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2.
[3] 周鹃.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