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三学生的我,几年的中学学习生涯,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顾几年的学习历程,有一些体会和感悟想与大家一起分享。在此仅从语文学习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吧。
一、学好语文的三个关键点
语文的学习贵在平时积累。比如文言文,上课老师讲的重点字词、语句务必记牢,有时一词多义也要留心。古文阅读注重知识迁移,课外古文的阅读其实是课内的延伸,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适当记一些具代表性的语句是有必要的。文言文的阅读就是翻译的过程,实词积累就像背诵英语单词,特殊句式就像语法。作文素材的积累在议论文领域显得尤为重要,但也是有讲究的。大家熟知的事例就不要了,尽量多积累些鲜为人知的。了解时事使你的议论文与时代结合,立足于时代无疑增添了议论文的时代意义。
语文的学习贵在多练习。高一时我们班有同学每天坚持做现代文阅读,我非常支持这种做法。有时我们做阅读题会有不知如何答题的困惑,其实是题目练得少。平时有针对性得多做一些阅读题,总结答题模式渐渐就有了所谓的“感觉”。我认为这一点上与数学有相通之处,多做题目无疑是语文提高的速成法。
语文的学习贵在勤思考。积累练习是铺好路基,那思考就是浇灌沥青。课本中《逍遥游》《兰亭集序》的主题思想需要揣摩才能读懂,又如阅读的探究题对作者思想情感、文章的主旨、价值取向的概括,对我们的要求就高了一层,要求我们深度剖析。平时多思考一些社会现象也许对议论文有作用。
二、语文学科的特殊之处
语文是个杠杆,不可小觑。作为高考考试学科,首先,语文与数学等理科学科的学习其实有共通之处,那就是要有一定量的做题训练,一度我们曾提出语文学习要理科化,虽然有矫枉过正嫌疑,但也不是没有理由的。也就是说语文学习要虚功实做,各类高考题型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总结解题规律也是十分必须的,而这些训练也是不应弱于理科的。其次,作为文科性质的语文,还需要我们有大量的语言积淀和较强的语感悟性,因而光靠做题目也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试想,语文试卷上大量的语言材料你读不懂,再强的解题能力也是白搭,所以学好语文,多读、多背、多写是必不可少的三大环节。第三,作为一门祖国母语的语文,又有别于其它文科学科的地方,语文试卷上所选材料无不与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息息相关,从社会的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可谓包罗万象,所以学好语文,还必须要了解甚至熟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有效读懂表现这些生活的语言文字,也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这些个人情世态,从而写好高分高考作文。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又是一门首先要学会做一个健全的中国人,然后才能真正学得好的学科。
三、语文学科如何得高分
可能大家都有一种感受,考完试后对语文的估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毫无意义的。这就涉及语文试题的一个关键特点: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曾有老师把由韩寒的一篇文章改编的阅读理解题寄给韩寒。一道道匪夷所思的题让韩寒感到不知所云的“寒”。恐怕,纵然遇到他本人的亲笔,他照旧雨里雾里。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要想考好语文得思考好两个问题:(1)明白文章的作者想说什么。(2)明白出题的老师想考什么。不管做语文的何种题型,都应该遵循这两点。当然,这会引起一些同学的不平:凭什么作者说的就是对的?凭什么参考答案就是作者所想?所以,我们就能看到同学们为自己的想法与老师据理力争,为与参考答案的出入而郁闷不已。
其实,我所说“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放大来看是比较客观的。也就是说,参考答案(尤其是高考)所代表的观点是绝大部分人所能接受的。这并不是抹杀大家的个性思维,其实,现今很多同学在追求个性思维时,往往没有及时反思它的正确性而固执己见。
我们要有客观意识,这不是“妥协”,考语文,阅读、审题、作文构思,每个环节我们都要完成对作者、考官、自己内心的解读。做到这一点当然很难(我本人也并不擅长),我们只能在练习、阅读中不断地体会。
可能大家对“读人心”不甚明白。不知大家有没有感受语文的科技文阅读和英语的阅读理解很像,高一时的一道英语理解题使我很忿忿地想:文科试题没有逻辑。人类社会不通行机器语言。为什么我们能从“枯藤老树昏鸦”的纯景物堆叠中看到凄凉?为什么我們能从乐景中看到哀情?同样道理,科技文阅读的题干中最能看出命题老师的心理,往往一个字就把命题老师的倾向表露无疑,往往这一个字就能决定答案。同学们不妨试一下,自己出一套科技文阅读题。你会发现试题的难易与遣词造句的谨慎与否关系密切,你肯定也会感叹老师们出题时的“心力交瘁”并不亚于我们做题时的“痛不欲生”。
以上所说只是一些想法,具体到语文学习,我建议大家做两件事:
(1)多读古诗词,把握赏析诗词的思路。古人的心绪感情蕴含其中而难为人所察。倘若你通过多读诗词,成为诗人肚里的“蛔虫”,那么即使遇到“云深不知处”的朦胧,也能尝试“吹尽狂沙”始得“真金”的快感。
(2)多“空想”,“有空就想”。很多同学都有同感,看到一个作文话题,脑海中冒出的一个个事例和观点都因为太老套或太幼稚不得不胎死腹中。其实,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同学,都没有“看到一块牌坊,上下五千年的沧桑感就立刻涌上心头”这般的文学修养。那么,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如老师一样的“备课”。有空时,阅读一些素材、事例,围绕其中一个想开去,充分挖掘。训练自己想问题的思路、角度、深度,久而久之,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就能达到考场上所无法企及的思想深度,对一个问题的思考会引发对一类问题的感触。
最后,强调一点,大量的阅读和思考是语文学习的决定性力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谓的文学的气息,很大程度上不过是文字积累在肚子里发酵而来的。endpri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