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完半山舞人的《生》,国内外舞团的演员观众均情不自禁地模仿起作品中那段冲击力十足的绕、穿、连动游走的手舞来,可见“描声”(一种描绘声音的新兴街舞)舞风的刺激性着实很大。这种急走急停的用力方式可在瞬间中完成连接,精准的动作与音乐融合得丝丝入扣,的确全方位地调动起了观众的视觉、听觉与动觉。它的出现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种崭新的身体技术以及中国现代舞当下的如火如荼。
2019年7月24日“焦点舞台”上演的这台作品是来自长沙“半山舞人”的创团之作《生》,由新生代编导潘宇、海翔创作,并与其创团者兼艺术总监周格特力加合力打造。该团2018年3月成立,《生》以“生命在浩瀚长河中啼鸣,时光随河流荏苒渐逝”为主题,9位舞者则以描声技术为基础,将亚洲身体的描声语汇融合了瑜伽、太极等东方元素、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传统形态,并以重复、变化的编舞手法与多场景的灯光效果,表达了最质朴的生活与信仰,最终演绎了一场阐释人类从无到有、坚持耕耘的祭祀典仪。
《生》演出照,照片提供:半山舞人
《生》是动静相宜、静谧而激荡的,族人在其中行走,无畏无惧,生生不息。开场时,黑暗中涌来阵阵的海浪声,一群族人从光束中走来,而一位男子赤裸上身,在舞台前方,用肢体线条刻画出流动的音乐。随后,是阿尔沃·帕尔特《镜中镜》的小提琴声缓缓流淌,在悠扬、舒缓且绵长、静谧的氛围中呈现出一人分别推举、搬移三人的“傀儡舞段”,而被移动的舞者则身体僵直,木偶一般,在绝对静止中对比着相对移动的空间画面。紧接着,三者身体的触碰显示出三种命运的聚合、缠绕与消融。而后出现一人踽踽而行,如人生过客般在空间中移动,空气般轻盈的步伐新颖而独特,缓慢中呈现出顿挫与强悍的肌肉控制力,这一舞步贯穿作品的始终,具有穿针引线的效果。一段女声吟唱带来十足的异域感,强弱节拍的冲击,描声与现代舞的融合,以及蒙古族舞姿的闪烁,使得舞者的肢体呈现出精准的顿挫感与独特的动律性,并伴随着方块结构的光影,共同奏响这个群族旺盛的生命赞歌。随后出现的四段独舞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描声”舞风那精准的节奏控制力与肢体刻画音乐的强大动能,以及由此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三段男子独舞与最后一段女子独舞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而男演员的帅劲十足,用身体演绎着极强的节奏,并在强力动作冲击下立即收住,进而在极快中产生瞬间的顿点,这种在同一个动作中掌控好两种极端的力度与时间,并在力、时、空的交合下演绎出宏大中见细微、流动中见爆点的独特肢体穿透力,很见功夫。而女子独舞则是在女声吟唱中,通过大量手臂、胸腰对音乐的描摹,呈现出阴柔、圆润、细腻、神秘的艺术感和生命力的厚重感,可见在不同节奏下呈现的描声舞风是风格多样且气质多端的。当然,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接近尾声时,9位黑衣舞者在固定马步上完成的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穿手群舞”。在急速刺激的节奏下,舞者们将左臂曲折地置于胸前,右手围绕左手重复顺时针或逆时针的绕转,在忽而变换的节奏间进行灯光、动作、队形的变换。前方舞者们的右手在左臂间反复地上下穿行,而后方舞者们则用双手指尖带动手臂,进行高速链条式的连动,在左侧完成了重拍的处理,反复中显变化,静止中显畅快,风格独特且炫目。最后,伴随着海浪的声音,族人聚集,迎着光影渐渐地走向远方……
整个作品除了运用描声舞风作为舞者表演的肢体基础之外,编导们还运用了双人舞和使用衣服、袜子作道具的群舞,进行语汇的开发和主题的表达,其手段丰富且不拘一格。音乐的使用也是变化多端、中外交融的,并有明显的重复与拼贴痕迹。舞团的舞者们大多为非专业出身,但在经过一年以“描声”为主的训练后,便登上了北京舞蹈双周的“焦点舞台”,并能表现出风格如此独特的效果,充分说明了这个训练体系是有其独到之处的。虽说他们离高水准舞团的舞者还有较大差距,但这种训练方法若能继续开发和完善,相信舞者们定能呈现出更具标志性的风格与身体质感。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任何一部好的作品一定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尽管当代人对于现代舞的认识莫衷一是,甚至有人将艺术归结为纯粹的感性过程,但我以为艺术创作,尤其是现代舞的创作,更需要十足的理智与智慧,而没有经过精细思考和揣度拿捏,只是将自己的喜好、感觉作为依据,将各种艺术元素进行感性的拼贴和杂糅,再冠以编创者初出茅庐的舞蹈观与世界观的帽子,这种创作显然低估了观众的眼界与思维,更违背了“现代舞跳观念”的本质特征。
尽管“每部艺术品都是艺术家的自传”,但现代舞的精品力作理应是编舞者借助强烈的感情冲动,将其感受深刻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加以选择、提炼,逐步形成明确的思想,经过精细化思考后,遵循艺术原则与规律进行创作的结果,进而成为高级的、引人深思的、可反复回味的作品,而不是逻辑不清、风格杂糅的试验品。
当然,从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过程,美国现代舞大师多丽丝·韩芙丽曾指出:“你想编一个出色的舞蹈吗?那么,先编出100个糟糕的来再说吧!”有鉴于此,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刚满1岁的半山舞人能够登上北京舞蹈双周的“焦点舞台”,不仅因为它采用了新颖的“描声”技术,并出现了独特的舞蹈意象,更因为“双周”的创办人曹诚渊先生一贯推行的多元包容、鼓励新人的开明理念。为此,我们有信心期待半山舞人日后能够拿出更加成熟的作品,为拓展中国现代舞以新为美且不拘一格的面貌作出独特的贡献。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