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油画作品展参展画家的师承关系梳理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2863


  [内容提要]“一路守望 对话未来——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油画作品展暨学术论坛”于2019年8月7日上午10点在北京开幕。展览作品涵盖了俄罗斯从巡回展览画派大师列宾到当代艺术家的精品力作;也包括了中国从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罗工柳油画研究班、马克西莫夫校外班,再到老中青多批留学苏俄的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生动而直观地呈现出中俄多年以来的最真实的艺术交流面貌。

  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油画作品展共展出作品137幅,分为两大部分,中方画家作品78幅,俄方画家作品59幅。展览作品涵盖了俄罗斯从巡回展览画派大师列宾到当代艺术家的精品力作,也包括了中国的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罗工柳油画研究班的学员,以及老中青多批留学苏俄的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生动而直观地呈现了中俄多年以来最真实的艺术交流面貌。

一、参展画家之间的师承脉络梳理

(一)中俄艺术家对现实主义的传承

如果对此次参展的作者做一个梳理,不难发现,此次参展的130余位艺术家,大部分都是同门或是具有师承关系,这在历史上的展览中是较为罕见的。在这里不可能对每位参展画家一一介绍,但可以分为几个大的脉络。第一条线:列宾——费欣;第二条线:列宾——格拉巴里——梅尔尼科夫——李天祥、戈留塔、苏高礼、王铁牛、古棕;第三条线:科罗温——约干松、谢·格拉西莫夫——康·马克西莫夫——“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第四条线:科罗温——约干松——叶列梅耶夫、萨卡洛夫、林岗——布里奥克、郑光旭。

  列宾无疑是俄罗斯最伟大的画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1873)、《库尔斯克行省的宗教行列》(1883)等。他毕业时获得了金质奖章,被公派法国学习,但因着手绘制《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留学日程推迟了三年。此画画了三年,列宾终日跟着纤夫,体验拉纤,傍晚与纤夫聊天,逐渐得到了纤夫的接受和认同,彼此成为朋友。此画在第3届巡回展览画派(以下简称“巡回画派”)的展览中展出时,震动了全俄乃至欧洲。他的学生有库斯妥基耶夫(Б.М.К у с т о ди е в)、格拉巴里(И.Э.Г р а б а р ь)、玛利亚温(Ф.А.Ма л я в ин)、费欣(Н.И.Фешин)、谢洛夫(В.А.С е р о в)、伊·布罗茨基等大师。列宾传下来的不仅是创作技巧,更是关注生活、深入生活、热爱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此次展出的列宾的作品《尤利雅·马科夫斯卡雅》(1881)(图1)是其重要的肖像作品,且是在中国第一次正式展出。画中的人物是马科夫斯基(К.Е.Ма к о в с кий)的妻子。马科夫斯基是1863年参加皇家美术学院(列宾美术学院前身)的“十四人暴动”者之一,是“彼得堡美术家组合”和“巡回画派”的重要成员,同时他也是伊·列宾的老师。1863年,皇家美术学院依照惯例制定了毕业创作题目《瓦尔哈拉宫的酒宴》。即将毕业的学生们对这些神话故事提不起兴趣,集体向学院申请画和现实生活相关的题材,遭到院长的断然拒绝。结果14名学生竟然视皇家美术学院的毕业证如粪土,集体退了学(该届一共15名应届毕业生)。此事让沙皇也格外震惊,一时间轰动了整个俄国,故被称为“十四人暴动”。这次“暴动”迫使美院后来不得不修改教学和创作原则。这14个人退学后并没有散乱,而是组成了“彼得堡美术家组合”,伊·克拉姆斯科依被推为领袖。他们聚集在克拉姆斯科依的家里,接受符合自己意愿的订单,一起探讨美学、诗歌、人生和社会问题,同时也接受预备考美院的学徒。列宾初次参加美院的入学考试并未通过,在伊·克拉姆斯科依的工作室学习了一年才通过美院的入学考试,后来与彼得堡美术家组合的成员皆成为好友。其后,伊·列宾、尼·亚罗申科(本次展览的参展画家,巡回画派第二代领导)都经常参加他们的“周四晚会”。俄国画坛自此活跃了起来,甚至有人从莫斯科或东部不远千里来参加聚会。这个活跃的团体正是日后把俄国绘画推向巅峰的“巡回画派”的前身。1870年11月2日俄内务部批准“巡回画派”成立,原“彼得堡美术家组合”中的15位成员中,两人已故,剩余13人中8人加入了“巡回画派”。巡回画派提倡面对现实,主张艺术要有思想性,坚持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就是生活”的艺术思想,反对俄国艺术上的西欧化,强调民族特点,以反映本国人民的生活为责任,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在创作题材上,巡回画派多种题材并重,有历史画,如苏里科夫的《女贵族莫罗佐娃》《近卫军临行前的早晨》;有风俗画,如彼罗夫的《三套车》《猎人》;有肖像画,如克拉姆斯科依的《无名女郎》,列宾的《列夫·托尔斯泰像》;有风景画,如希施金的《森林的早上》等。

  

  图1 列宾·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尤利雅·马科夫斯卡雅》布面油画 50x60cm 1881

  

  图2 费欣·尼古拉·伊万诺维奇《我的父亲》布面油画 64x77cm 1911

  

  图3 林岗 《蓝衣女站像》布面油画 106x68cm 1957

  列宾的学生里,最有才华的非费欣莫属,他的毕业创作《菜娥》拿下当年的学院最高奖,一举成名。此次展览的费欣的作品《我的父亲》(1911)(图2)也是其代表作之一,是费欣最重要的肖像作品,其艺术水准达到了艺术家的巅峰。费欣后来移居美国,以画肖像订单谋生,加上妻子早逝,他又身染肺疾,再没创作出像《菜娥》和《我的父亲》这样的精品,实为憾事。列宾的另一位学生菲·玛利亚温1899年曾创作出了《笑》(现藏于威尼斯现代博物馆),在巴黎世博会上获得金奖,轰动整个欧洲。后来的《旋风》(1905)、《两个农妇》(1904)也是佳作。1922年他侨居法国,再没回到过祖国,“二战”时,不幸落入法西斯军中,经历百般磨难,后从比利时徒步返回法国的家中,饥寒交迫,抑郁而亡。他感慨道:“离开祖国,没有艺术。”

  梅尔尼科夫师从奥列什尼科夫、格拉巴里等大师,奥列什尼科夫师从伊·布罗茨基,而伊·布罗茨基正是列宾的学生。列宾的另一个学生格拉巴里,其性格木讷,但却是列宾的所有学生中的集大成者,他是著名的教育家、理论家、建筑师、画家,他担任过莫斯科国立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的馆长和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院长,他是第一位把外光写生纳入美院课程的教授。梅尔尼科夫也是他的学生之一。梅尔尼科夫用笔轻松潇洒,总是给人一气呵成之感,但实际上他的每一根线条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有些看似一两个小时就完成的作品,实际上却花费了好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反复推敲才得以完成。正如他自己所说:“在作画的过程中,我总是要进行长时间的思考,我的画不是一蹴而就的。譬如《告别》这幅创作,进行得十分艰难,我曾设计过几十种方案,其中有许多被堆积在画布上了,最后,不得不全部洗掉。”此次展览中的《春》(1965)是梅尔尼科夫青年时期的精品,其笔触潇洒,充满诗意。梅尔尼科夫不仅是伟大的画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担任过列宾美术学院院长,在列宾美院任教五十多年,可谓桃李满天下。在此期间,中国的留学生(本次的参展画家)李天祥、苏高礼、王铁牛、孙韬等人先后跟随梅尔尼科夫学习。本次的参展画家戈留塔(Калют а Юр ий В и т а л ь е в и ч)也毕业于梅尔尼科夫工作室。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巡回画派的活力不如从前,逐渐出现一些模式化的创作方法,对于年轻画家渐渐丧失吸引力。此时的俄国画坛涌现一股股新思潮,一个个新社团相继成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艺术世界”。康·科罗温(1861—1939)是“艺术世界”的成员之一,他的老师是巡回画派的风景大师阿·萨夫拉索夫(Ал е к с е й Ко нд р а т ь е в ич Саврасов,1830—1897)和瓦·巴列诺夫(Василий Дми т р и е в и ч П о л е н о в,1844—1927)。科罗温深受“巡回画派”的影响,始终热爱并坚持表现生活,他也参加过“巡回画派”的展览,但他不是其成员,他从不排斥吸收别国的经验。他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融入印象派的成果,逐渐强调外光和色彩在外光下的变化。后来他和谢洛夫、弗鲁贝尔等人进入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校授课,完善色彩教学体系。他的学生有鲍·约干松、谢·格拉西莫夫、马·萨里昂、帕·库兹涅佐夫等,此时的阿·普拉斯托夫(本次的参展画家)也在该校学习。后来这些画家都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科罗温的色彩教学体系影响深远,其中马·萨里昂成为“蓝玫瑰”的重要成员,他多次到土耳其、埃及、波斯(伊朗)等地写生,后来一直在亚美尼亚一带描绘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山川河流。他的创作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被西方公认为世界级的色彩大师。

  鲍·约干松则是科罗温色彩理论最重要的发扬者,鲁德涅夫、叶列梅耶夫等都是约干松的学生,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郑光旭去列宾美院留学时便师从叶列梅耶夫,叶列梅耶夫教授时也常用约干松乃至科罗温的话来指导他。此次画展中的参展作品《我的小木房》是代表叶列梅耶夫典型风格的作品,他把科罗温色彩体系和俄罗斯传统的马赛克镶嵌法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造型风貌。他用色用笔老辣浓郁,初品味苦,但越品越香,久久难以忘却。该作品是郑光旭老师在俄留学期间,叶列梅耶夫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他们二人常在此小木屋写生创作。王仲先生讲:“光旭的油画确实学得很像叶列梅耶夫,但大家也只是凭直观的大概印象这样说,其实光旭并不是表面上地模仿他老师,他是通过大量的写生实践并反复体验而深得老师艺术精神真传的。”另外,此次参展的画家中安·斯克里连科(列宾美术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少伦、张谢雄都曾跟随叶列梅耶夫学习。

  本次的参展画家鲍·乌加洛夫(曾任列宾美术学院院长)、瓦·索科洛夫、维·扎果涅克也是约干松的学生。

  本次的参展画家瓦·西多罗夫是苏联美协主席、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教授,他1948年考入列宾美术学院,四年后回到莫斯科,在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继续学习,其导师也是本次的参展艺术家、苏联人民艺术家费·列舍特尼科夫。当时的苏里科夫美院教学自由宽松,导师列舍特尼科夫以人物见长,本次他的参展作品《少先队员》(1950)就是鲜明的例子,但西多罗夫始终钟爱风景创作,导师并未因学生的创作题材和自己有所出入而冷眼相待。在列舍特尼科夫的帮助下,西多罗夫完成了毕业创作《未来的拖拉机手》,还接到了前往美院位于沃洛乔克乡间的创作别墅的通知,契斯恰科夫、列宾、列里赫、列维坦等大师都曾在这里创作,这是个常年大师云集的地方。西多罗夫在这里创作出了《五月的小雨》,普拉斯托夫(本次的参展画家)曾到他的画室进行交流指导,这对年轻的西多罗夫是极大地鼓励。乌加洛夫曾对西多罗夫做出极高的评价:“西多罗夫之所以成为一位富有深刻民族性的画家,不仅仅是其出身使然,更重要的是在于他对俄罗斯的土地,深刻的责任感所取的态度。”

(二)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

康·马克西莫夫是谢·格拉西莫夫的学生,谢·格拉西莫夫和鲍·约干松曾是同学,都师从色彩大师科罗温。1955—1957年康·马克西莫夫在中央美术学院开设油画训练班时,不仅带来了现实主义油画的创作理念,也时常引用科罗温到约干松、格拉西莫夫传承下来的色彩理论指导教学,强调用色彩造型的理念。“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以下简称“马训班”)的22名学员后来全部成为中国油画建设的栋梁,其中的17位参加了此次画展,他们是冯法祀、俞云阶、武德祖、秦征、何孔德、陆国英、高虹、魏传义、张文新、汪诚一、王恤珠、袁浩、侯一民、詹建俊、谌北新、靳尚谊、任梦璋,可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马训班”最大规模的集体展览。侯一民的《地下工作者》、詹建俊的《起家》、靳尚谊的《我的一位朋友的肖像》等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

(三)留苏专家

1953年李天祥,1954年林岗、全山石、肖锋,1955年罗工柳(1916—2004),以及后来的郭绍纲、邓澍、冯真、李俊、张华清、徐明华等先后被国家公派赴列宾美术学院学习油画。他们被安排到五个不同的工作室(鲍·约干松工作室、维·奥列什尼科夫工作室、尤·涅普林采夫工作室、叶·莫伊谢延科工作室和约·谢列布良内工作室)学习。其中李天祥和全山石在奥列什尼科夫工作室学习,这时梅尔尼科夫已在该工作室担任助教;冯真在莫伊谢延科工作室学习;林岗和张华清在约干松的画室学习,约干松不仅是“巡回画派”的传人,他的导师是尼·卡萨特、谢·马柳京,同时他也是康·科罗温的学生。他非常重视色彩,用色彩造型,而不是过多地强调素描。当时约干松已是一名大家,即便对苏联的学生来讲,能跟随约干松学习也是一件可求而不可得的事。冯真在叶·莫伊谢延科工作室学习。虽然五个工作室的绘画风格差异很大,但是他们都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以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为己任。此次林岗先生的参展作品《蓝衣女站像》(1957)(图3)是其代表性作品,是以色彩塑造形体的经典作品,此作品自问世以来就一直作为美院油画写生教学的范本。这一代留学生是真正学到本事的人,即便在今天,如果问中国最会画色彩的人有哪些?恐怕还得说林岗、张华清、李天祥等人。

  罗工柳在谢列布良内画室学习,谢列布良内曾跟萨文斯基(В.С а в ин с кий,1859—1937)、雷洛夫(А.Рыл о в)等老师学习。萨文斯基的老师是巴·契斯恰科夫(1832—1919);雷洛夫是“艺术世界”的成员,又是库茵芝的高徒。谢列布良内不仅传承了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的精华,也继承了雷洛夫的以色彩造型的理念。罗工柳除了跟谢列布良内学习之外,还经常到其他四个画室参观学习,研究他们的教学和创作方法。他还跟伍必端、谭永泰、肖峰、林岗、晨朋到黑海一带写生,去博物馆临摹原作。1959年罗工柳学成归国,在京举办了“罗工柳访苏作品汇报展览”,影响深远。罗工柳出国之前在油画艺术方面就很有主见,出国之后,一边学习各个导师的长处,一边挖掘自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后来前往俄罗斯学习的还有苏高礼、王铁牛、孙韬、叶楠、钟剑秋、王少伦、郑光旭、张谢雄等等。苏高礼、王铁牛、孙韬毕业于梅尔尼科夫工作室,叶楠毕业于珐明工作室,钟剑秋毕业于列赫特工作室,郑光旭和张谢雄毕业于叶列梅耶夫工作室。此次展览不仅聚齐了这些留俄人员的作品,也聚齐了他们导师的作品。

(四)罗工柳油画研究班

罗工柳油画研究班是文化部委托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一次研究生性质的干部培训班,在全国地区选拔了青年教师与画家19人,安排了3年的学习,课程包括基础造型训练、外光写生、赴敦煌新疆等地考察等,最后以一年的时间深入生活进行毕业创作。此次展览中罗工柳油画研究班的学员有闻立鹏、妥木斯、杜键。闻立鹏的《致高原》、杜键的《黄河激流》(本次的参展作品)都是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另外罗工柳先生还担任过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简称“二画室”)的第一代领导人。随后李天祥、赵友萍、杜键也先后担任二画室的领导人。他们皆为培养中国油画人才作出了很大贡献。李天祥和赵友萍二位老师合著的《写生色彩学》《色彩之境》等书籍也为中国油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二、本次油画展览的价值和意义

(一)本次展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首先是对俄罗斯近现代的油画的发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油画在中国的教学和创作的脉络的梳理;其次是展出的作品来自中俄两国130余位名家,从巡回画派到列宾美院的教授,从“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学员,到三代留苏俄的画家,本次画展的涵盖面之广前所未有;第三是此次画展对我们当下的油画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它告诉我们艺术不应“耍花腔”,而是应该诚实地、本分地以在学院里或老师那里学到的技艺反映现实生活,坚持反映现实的、人民关心的题材和景物。

  我们看到,无论是俄方的参展作品还是中方的参展作品,创作的时间跨度都很大,画家们处在不同的时代,描绘不同的人或景物,风格和手法也各不相同。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一系列的作品中感受到某种血脉相通的东西,那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他们都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他们都有扎实的造型基本功,有以色彩塑造形体的造型理念,他们使用的都是最朴素的油画语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俄方作品还有三个特点:

  1.新。除了尼古拉·费欣、乌卡洛夫的作品为第二次在中国展出外,其余作品均为首次在中国正式展出。

  2.小。除了特卡乔夫兄弟的作品《流浪儿》外,其他均为小幅作品。

  3.学术价值高。因为尺幅小,多是画家的直接写生的作品,笔触潇洒,形色兼备,其质量从学术价值上讲要优于大型创作。这便于研究人员清晰地看出画家的作画思路。

(二)本次展览带给我们的思考

艺术创作是自由的,但这个自由也是有其自身的限制的,它受现实的、历史的、人们认知的限制。一旦打破了这个限制,那就成了凑数,成了恶搞。只有那些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益处的,让人赏心悦目的,或者触动人们心灵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本次展览的作品从“巡回画派”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再到俄罗斯当代的学院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术上的继承关系。费欣的画有自己的特色,但他也有对列宾的传承。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强调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这也不是凭空出现的思潮,而是对“巡回画派”的“艺术就是生活”“艺术要反映俄国的现实”的继承。正像本次展览中特卡乔夫兄弟的作品《流浪儿》(1868—1990)不正是对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继承吗?有容乃大,我们在艺术学习上从不拒绝别国的经验,例如,“马训班”是“请进来”,派李天祥、罗工柳、林岗等人到苏联学习是“派出去”。无论是“马训班”的学员,还是第一代留苏人员,他们都学到了真本事,他们的作品分量十足,这个“分量”并不是因为年代久远,而的的确确是因为作品的质量。这些都是经历过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经典。反观后几代出国学习油画的人员,其整体质量是不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先生们的,这一点,我们在此次画展上不难发现。

  俄国美术史上有著名的“十四人暴动”,以克拉姆斯科依为首的应届毕业生,因不满学院的创作理念集体退学,并在学院附近组成“彼得堡美术家组合”,宣扬创作自由。但需要注意的是他们并非全面否定学院里的一切,尤其是学院里严谨的素描教学体系、色彩塑造形体的方法等。即使在“彼得堡美术家组合”与皇家美术学院在艺术主张方面针锋相对的时期,克拉姆斯科依仍旧鼓励工作室的学徒参加皇家美术学院的入学考试,不是让学徒去当“卧底”,而是他认为只有在学院才能学到最扎实的造型基本功,这在创作中是必不可少的。伊·列宾就是最好的例子。

  油画作为一个画种,是不分东西的,有人非要在油画前面加上个定语,如“中国式油画”“法国式油画”“美国式油画”等,急着把每个地方的油画“套路化”“程式化”。这个定语是多余的,因为它违背了油画艺术发展的自然规律。创新和个性务必建立在对前人经验的继承之上,画家所处的国家不同,地域不同,自然环境不同,审美认知不同,所写生的作品自然是不同的,因为对象本身就有差异。对象的形状、色彩存在差异,画家在写生的时候不得不重新思考并寻找适合该对象的表现方式,这样,新的表现手法就诞生了。我们在吸收苏联的创作经验时,苏联(俄罗斯)的艺术家也在研究中国文化。比如此次参展的艺术家西多罗夫,其作品《下雪了》(1957)充满诗意,他毕生都在研究中国的写意画,研究齐白石,研究中国画里的线条和构图。他的作品不仅俄罗斯人喜欢,中国人也喜欢。他加入了中国画的线条和写意性,难道说就不是“纯粹的俄罗斯油画”了吗?同样的,林岗先生本次的参展作品《蓝衣女站像》(1957)是其在列宾美术学院留学时所作,其形、其色、笔触等都很娴熟,造型的技艺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有人说他的作品“太俄罗斯”了。这种看法是狭隘的,油画的优势和魅力便是用色彩去造型,而非用线,这是工具所限。林岗先生恰恰是悟到了也学到了这点。

  我们讲发展,讲创新,但发展和创新都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并不是“不一样”“有个性”就是发展与创新。第一代留苏人员李天祥、林岗、罗工柳、李俊、张华清、晨朋等人是学到真本事的,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和罗工柳油画研究班的学员也是学到了真本事的,而后来的留苏留俄的画家其整体水平却并不出色,在技巧上、语言上并未见到新的突破,在思想上、内容上也未看到反映时代精神的东西。

  当下中国的艺术教育环境是多元自由的,我们的学院里除了讲古典主义,也讲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基于中国人口的基数,中国从事油画创作的人也是全世界最多的,我们经常可看到浩浩荡荡的写生“大军”在全国各个“写生基地”写生创作,这种热情是空前的。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过,在西方的历史上也没有过。这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油画的喜爱和逐渐接受的过程。然而我们当下学院里的油画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又不得不去面对。比如:

  1.当下中国美术高考模式化严重,90%以上的高校都采用“画照片”的考试模式,考试模式又决定了中学的培训模式。由于美术生在考前只对着照片画画,而不是对着实物或真人写生,久而久之,就丧失了从三维的世界转化为二维的画面的能力,也没了体验生活、搜集素材、塑造经典形象的耐心。“美术高考”变成了通往大学的捷径,大江南北的美术生画着千篇一律的苹果、罐子和人头像,很多学生大学毕业后纷纷转行,从事和美术毫不相干的行业。

  2.美术学院里的很多老师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由,对学生恶搞式的创作现象过于纵容。新鲜的事物总是抓人眼球,很多老师和学生对于博物馆的经典不闻不问,反而对于当下流行的艺术思潮不亦乐乎。学生毕业后真的成为艺术家了吗?学生在大学几年里真正学到了什么?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我们在展览中看到列宾的作品、费欣的作品、莫伊谢延科的作品、林岗的作品、靳尚谊的作品,他们的绘画风格和造型手法区别很大,但是他们笔下的人物形体都很准确,解剖、结构、透视等基本的绘画要素都不存在毛病,这就是他们在学院里学到的。

三、结语

本次展览作为对“中俄建交70周年”的一份献礼,既是对中俄两国油画教学和创作的一个梳理,也对中国当下油画发展起到了一个导向和借鉴作用。

  艺术家要坚持现实主义的道路,认真学习前人的经验,以“真”为前提,反应真实的生活;以“善”为导向,宣扬和引导善的能量;以“美”为原则,锤炼技艺,以创造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品来奉献人民,其作品才能在历史中立得住脚。

  注释:

  [1]晨朋.美术史话一家谈[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98.

  [2]全山石.梅尔尼科夫[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11.

  [3]王仲.郑光旭——得法的油画家[J].时代美术,2016(10):90.

  [4]全山石.西多罗夫[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