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俄建交70周年。值此重要历史节点,“一路守望 对话未来——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油画作品展暨学术论坛”于8月7日在北京中国油画院美术馆拉开帷幕。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与俄罗斯国立艺术研究院院长希波夫斯卡娅·娜塔莉亚·弗拉基米尔洛夫娜代表中俄两院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主持了开幕式和签约仪式,近百位中俄艺术家、专家学者以及各界领导嘉宾莅临出席并共同见证了这一国际交流盛事。
此次展览与学术论坛对中俄油画交流进行了历史性的成果梳理,特别是在8月7日下午举行的学术论坛上,与会的中俄艺术家、专家学者就中俄油画艺术交流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一路守望”强调中俄油画艺术中的互通性,是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共同坚守与相互守望。“对话未来”是基于中俄建交70周年的庆典,中俄两国艺术家积极探讨油画艺术规律,在未来寻求更高层次的对话、交流与合作。俄罗斯国立艺术研究院希波夫斯卡娅·娜塔莉亚院长、卢金娜·卡利玛·乌拉罗夫娜副院长,俄罗斯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苏霍韦茨基·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采钦·尼哥德·维克托罗维奇教授、纳瓦谢洛夫·亚历山大·尤里耶维奇副教授、特先科·亚历山大·瓦列列维奇副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晨朋研究员、王仲教授、左庄伟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主编尚辉研究馆员,著名油画家俞云阶之子俞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棕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孙韬教授、叶楠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吕品田研究员、郑光旭教授、杨明刚副研究员等学者出席了此次论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研究员担任了此次论坛的主持人。
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70年的历史经验充分表明,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俄都是搬不走的好邻居、拆不散的真伙伴。让我们以庆祝建交70周年为新起点,携手努力,并肩前行,共同开创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美好未来!”本次的中俄油画作品展与学术论坛,旨在以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一带一路”持续深化为契机,本着文明互鉴、文化交流的原则,围绕“交流·合作·展望”的主题,加强中俄艺术互动交流、深度展示文化合作成果,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学术论坛将围绕中俄油画的师承关系与交流历史、中国学生留苏留俄学习油画的历程、俄罗斯油画特别是巡回展览画派的美学特质及其艺术表现特征、苏俄油画对于中国油画的意义等主题,展开友好对话与深度研讨。
希波夫斯卡娅·娜塔莉亚·弗拉基米尔洛夫娜(俄罗斯国立艺术研究院院长):此次论坛具有特殊意义,既可回溯中苏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又可回顾中国现代艺术家学习苏联绘画艺术的历程、苏联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还可以看到现代中俄艺术彼此之间所开展的互有成效的合作。俄罗斯的现实主义学派给中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丰富了中国绘画方法,中国的传统艺术对俄方艺术家也有非常强烈的吸引力,从油画艺术来看,两国之间并非单向度的师生关系,更凸显出教学相长、相互学习、文明互鉴的特色。
晨朋(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原副所长):中俄两个国家、两个民族有非常友好的来往,油画从俄罗斯引进的那段历史,见证了中俄两国的艺术交流,其中的许多文献资料相当珍贵。在中国学生之中,最早到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学习油画的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李铁根先生,他当过苏联红军,而且在俄国战争时期,还得到了苏联卫国勋章。其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胡蛮先生,是第二位到俄罗斯学习的中国油画家。另外,最早在中国宣传巡回展览画派的人有徐悲鸿先生和胡蛮先生,他们在中俄油画交流的历史中作出巨大的贡献。今年正值中俄建交70周年,大家应该通过纪念70周年的活动想起他们、纪念他们,他们是中俄油画及友谊关系上的搭建者与传递者,也是中俄油画交流史料文献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人物。
王仲(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原主编):现实主义艺术就是关爱现实生活、重视艺术规律、追求现实生活不断趋向真善美理想境界的艺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现实主义艺术遭遇到猛烈冲击,甚至边缘化,但是资本兼并、战争破坏、工业困惑等带来的悲观主义、虚无主义永远不会成为人类艺术的主流。现实主义艺术是不会过时的,它是人类艺术最基本的、最具普遍意义的原创作方法,它是人类对艺术的选择,是人性对艺术的选择。只要人类永远热爱现实生活,人类就会永远喜爱现实主义艺术,这恐怕正是现实主义艺术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秘密所在。中俄艺术在人类艺术史中显然各具有独特的发展脉络和民族性格,但却也有很多共同的审美追求。中俄艺术家在美学理想上、艺术理念上、视觉造型艺术美的把握上,共同认知是很多的。近三十年来,我们两国的艺术家来往频繁,艺术交流活动越来越密切,我们两国的艺术家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振兴人类现实主义艺术的前卫和先锋的角色,进而联合更多国家、更多民族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共同来振兴人类伟大的绘画事业。
苏霍韦茨基·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俄罗斯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艺术科学院院士):现实主义对当代艺术创作来说是一个具有奠基石意义的理念。一部分当代艺术缺乏一种亲和力,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准确描述,缺乏轮廓,把艺术的界限给搞得模糊不清。有的现代艺术学派则丧失了民族属性,看不清楚他们是哪个国家的艺术作品,作品里面没有自己的个性。作为世界瑰宝的绘画艺术的规律,也正在变得冷漠与退化,甚至消亡。例如,现在古希腊的绘画标准或者建筑标准在哪里呢?目前在希腊已经消失得很厉害。现今,人们对于现实主义艺术还是很感兴趣的,人们总是跟随、跟踪或尾随着那些崇高的艺术,这是他们内心的呼唤,是他们本人对生活的理解,是他们在生活中所悟出的哲理。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没有刻意去引导人们怀旧和复古,而是与社会同步共进的艺术。
左庄伟(南京师范学院美术史论系原主任):我们那一代人的少年、青年时代都是在苏俄文化艺术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因而,也都有一个情结,那就是俄国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影响。现在的现实主义应该从更宽泛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我们的艺术也仍然要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向。现实有两种存在形态:一种是物质的,还有一种是精神的,看不见的精神世界,即“精神现实”;我们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不能只是停留在物质现实的层面,如果停留在这个层面只能是物质的模仿,艺术家关注精神现实所表现出的艺术形象,同样可称之为“现实主义作品”。
卢金娜·卡利玛·乌拉罗夫娜(俄罗斯国立艺术研究院副院长):2019年是俄罗斯国立艺术研究院建院75周年。俄罗斯国立艺术研究院有300多个研究人员共同研究俄罗斯的艺术问题,涉及到西方艺术、拉美艺术、非洲艺术和亚洲艺术,其中,当然也包括中国的艺术。俄罗斯国立艺术研究院站在俄罗斯艺术研究的前沿,每年都会举办50多次研讨会、论坛和学术交流活动,能够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深度合作,我们感到非常高兴,也确信中俄文化艺术领域未来将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合作前景。
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今天在这里参加中俄建交70周年的油画展览与学术论坛,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同时也倍感亲切。因为这让我回想到将近40年前,我刚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参加工作时,很有幸参加了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俄罗斯国立艺术研究院的一次双边学术研讨活动,今天,我们两个国家级的学术机构又重新签订了合作协议,今天的签约是续写历史。在西欧的美术史里我们一般是看不到苏俄美术的地位的,但现在看来,只有把苏俄美术包含在里头的欧洲美术史才是一个完整的美术史。而且,应进一步区分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美术的关系,应使现实主义美术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加紧密地勾连起来,应进一步凸显现实主义美术的特征和价值,直面困境,继续提升现实主义美术,使之成为蕴藉着价值追求和艺术精神的创作方法论。
中国和俄罗斯是好兄弟,是好邻居、好伙伴,中俄在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认知上有一些共同点,两国的艺术家都有一种深切的艺术情怀,作品中都透着一种人民性,并和大众的审美情感相关联,关注现实人生,去揭示生活的意义。
尚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主任、《美术》杂志主编):今天看了中俄建交70年的油画展览还是有颇多的感受,俄罗斯艺术家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非常鲜明的、严谨的再现性绘画道路,写实主义油画创作的艺术高度依然屹立在中国油画家的前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今天的展览里面,从列宾、费欣到特卡尔乔夫兄弟的画作,以及前不久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俄罗斯美术协会主席谢多洛夫的作品,都还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中国油画目前欠缺的造型能力,特别是在空间当中如何体现“型”的存在,还有对色彩的微妙性的把握,这些都是需要提高的。俄罗斯文化艺术特点的形成与其高纬度北方地区的地理背景相关联,那种辽阔的大地、奔腾的河流所产生的英雄主义的壮阔感,是俄罗斯油画艺术中力量性语言得以形成的一个重要来源。
中国油画的发展还需要漫长的过程。油画的引进、学习不是一次完成的,不是五六十年代那一代人就已经完成了对俄罗斯油画的引进;我们需要不断回到西方欧洲油画的历史和传统,学习他们的历史和传统,才能够再回到中国的现实表现中,促进中国油画的发展。
采钦·尼哥德·维克托罗维奇(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教授):在我同中国的艺术家们谈论起油画之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对现实主义创作抱有浓厚的兴趣。作为列宾美术学院的一名老师,希望我们能够一代一代把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传承下去,让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根深叶茂。
纳瓦谢洛夫·亚历山大·尤里耶维奇(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副教授):在俄罗斯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发展过程中,对古典的继承是比较多的,包括当代的油画创作实际上也是继承,这给艺术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为仅仅简单地复制那些艺术大师的杰作,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他将永远走不远。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基本上恪守传统,我们要持比较保守的教学方法,任何一个艺术门类,如果想要发展得越来越好,则首先要学习艺术大师的技巧。中俄未来合作的前景非常广阔,我们不仅仅可以共同学习油画的技术,也可以共同学习版画的技巧,绘画领域所呈现的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技巧和方法,既可以丰富油画创作,也可以丰富水彩画、水墨画的创作,这对我们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都起着很正面的作用。
特先科·亚历山大·瓦列列维奇(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副教授):智慧的民族不会放弃传统,我们不能在画布上仅仅复制自然,而是要表现它带给人们的感动。绘画是能够给人激情、能够给人灵感的,文明互鉴艺术才能提升。
俞力(著名油画家俞云阶之子):马克西莫夫油画培训班(以下简称“马训班”),是中国美术教育在谈及油画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时不会绕过的一段历史。马克西莫夫播下的种子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马训班所提倡的写生理念,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以及艺术反映人民生活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没有过时。
古棕(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俄罗斯艺术的各个门类实际上能够形成一个整体,其中体现着俄罗斯的国家精神以及民族精神。1993—1996年,我有机会在俄罗斯梅尔尼科夫大型壁画工作室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俄罗斯的教学体系具有相当的严谨性、周密性与经典性。现在,我回国已有25年了,在我所从事的教学工作中,俄罗斯艺术教学体系中那种最基础的、最具有经典价值的理念,在不断地释放出来,希望我们两国今后有更多的深化的交流活动。
孙韬(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我曾经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留学7年,学习应该说非常的深入系统,回国后则一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现已执教22年。对于两个国家、两所学校的教学我都有深刻的体会。目前,我所担忧的还是当代艺术对现实主义创作的冲击,在中央美术学院学生的作业中,似乎已失去了对油画基本艺术规律的训练课题,对于这些问题,还是应该有一些忧患意识。当然,我们在油画的技术上还得真心地向俄罗斯这些同行,尤其是他们最辉煌时代的艺术大师们去学习。长达四小时的现场发言与讨论中,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们学思精深、新见迭出。中俄油画交流史上的往事是需要回顾与怀念的,油画交流中的历史细节也需要重新追忆和回味。此次的油画展览与学术论坛,不仅为中俄油画交流史留存了珍贵的学术文献,同时也再次证实了中俄油画艺术家之间真挚的情感和友谊,以及他们在创作理念上的互通性。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中俄两国油画艺术家的共同坚守,真正做到了“一路守望”,同时,中俄两国的艺术家在油画领域还将进行更加积极的交流与合作,“对话未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