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国际视野下认知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1034
周 星

  [内容提要]国际视野既包括从国际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影,也包括中国电影认知自己在国际电影视界中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中国电影需要在立足自身传统和优势、坚守价值观和文化精神的前提下,克服简单模仿、一味迎合市场、为了走出去而俯就商业趣味、追求外来类型却失却自身传统和样式优势等问题,更为开阔地面向世界去建设我们自己的中国电影。

一、本土记忆的基础

近年在认知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时,“中国电影学派”成为重要的热点话题。而中国电影学派的一个任务,是要为世界电影确认中国优秀电影的符号和命名。因此,中国电影已经到了将其放在国际视野中来认知的阶段。谈论国际视野首先要有本土意识,这是一体两面的认识。影像记忆是可能牵连着历史的!210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曾经做了一组老电影的放映。由于2018年是谢晋逝世十周年,在向大师致敬单元举办了谢晋影展,一共展映七部影片,其中包括修复的《芙蓉镇》和《大李小李和老李》在内的六部影片。而“《大李小李和老李》经过沪语重新录制、2K画面修复、音乐重新录制,以焕然一新的面貌亮相,吸引了众多观众。线上开票后不久,排映的三场票就全部售罄。电影节组委会征得片方同意,追加了两场,又很快告罄”。这到底是怀旧的情态,还是因为好电影的召唤?无论是因为人们对于过去电影的怀念,还是对于当下电影缺乏某些东西的不满,有一点是确定无疑,即出色的好电影和历史记忆在经过时间的淬炼之后依然闪现出她的光芒。电影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记忆,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样的电影,即便在某种形态上可能有缺陷,但从更大的角度上却闪现出她的光芒。这就是谈论中国电影认知和反思必然依存于本体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已经在高校的教学中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来。北京大学李道新教授曾经在不同场合谈及,他没有想到在北京大学的授课之中,久远的《五朵金花》《刘三姐》等“十七年”的电影影像,居然引起了80后90后乃至00后极大的兴趣。你绝对不能说这仅仅是好奇,而是学生们没经历过的那个时代人的天真、热情、真诚,透过影像确实地表现出来。“事实上,本个世纪以前的那些‘老电影’,已成值得后人珍视的宝贵文化遗产。不会因为时间的淘洗而逊色,更不会因为全球化浪潮的到来而被遗忘。”所以时间是衡量好东西的一个重要的尺子。重要的是影像表现出的某一个时代的生活风貌,某一个时代人们的聚焦情感。表现某个时代的电影影像的独特性一定是有超越时代的感召力的。而反过来说,喧嚣、娱乐的东西只有一时一地的快感消费。按西方电影所说,是一种“流行性的电影”,未必有流行之后的长远的价值。这就是我们开题强调的,对于中国电影认知和反思的首先的立足点,一定是好电影具备的时代性。电影反映的时代特色,才具备某一个时期人们思想情绪的感知。这些憨直的电影在今天看起来也许不那么随着科技步步高升,但是在影像声音之后充满着一种浑融的情感、语言形象和精神魅力。

  电影首先需要确认本土传统和本体价值,没有则无法确立自身的意义,但随之也需要更为扩大的国际视野来认识自己、定位特色。国际视野也许比简单的强制性走出去更为重要,因为自身的国际化基础在于视野和观念。

二、国际视野的辨析

国际视野既包括从国际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影;也包括中国电影认知自己在国际视野中的价值和意义。

  坦率地说,看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电影未必一定要有国际视野。但是很显然,当你具有自己扎实的一种民族风情和文化表现的时候,它似乎就具备了一种国际视野。从根本上说国际视野是具有全球性的独特性,足以被人们感到清新稀罕和觉得可以激发自己另外的情感的一种电影创造。电影就是要创造刺激与超越熟知的感知的更大的空间,一种更好的生命力和精神体现的对象。这也就是为什么在80年代的时候,世界人看到了中国三四十年代的一些创作——从《神女》到《马路天使》,再到《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时候的惊讶。应该说,那些电影是更多地依存于民族文化的历史而产生的现实性的创作,但是从国际视野的角度来说,根本性的人心相通和理解,和异常认知之中的一种感悟,那就是国际视野。所以我们说伊朗电影曾经不仅是让好莱坞、让欧洲也让中国人感到骄傲,你说它有多少国际视野的主观性?很难说,但是它的确有立足本身独特扎实的、按照民族风情、人心感觉和文化氛围所取而真实创造的电影,于是得到了国际上不同种族国家的人们的欢迎。它就具有了国际视野。因为它成为其他国家电影的一种关注对象。如同中国人对于伊朗电影《小鞋子》爱不释手,因为他们感觉到一种丢失已久的纯真的孩子气,和美好的感情的真实朴拙性。当然,我们这里说现代性的国际视野,也包括从国际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影,也包括了中国电影在国际比较之中看自己特色的坚守和个性的霸气如何这个特点。从国际的角度来看中国电影,我们首先要明白中国电影是世界电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过去是张艺谋、陈凯歌等等用电影的革新来呼应国际,却表现的是独特的中国民族化的话语体系和情感感知。尽管那个时候,我们自己站在相对狭隘的角度对这些电影给予很多的贬斥,强化它们似乎是投合于西方电影的趣味的一种狭隘性。事实上,这种认知本身也许就有狭隘性。我们不否认有些电影为了向国际靠拢,所以似乎有多多少少的一些西方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神奇和奇异,也难免会有所谓的投合。但是它暗中表现的却是中国的独特性。批评者自然也有站在中国民族性的角度,但事实上这里也包含着一种狭隘的电影观,以为只有以往的一些电影传统,只有不合西方眼光的电影才是中国电影的狭隘性理解。在这一点上,从国际的角度来看,我们要认可,中国的题材从好莱坞的角度来看是独特的。中国的市场从国外角度来说有巨大的包容性,因此它先天具有自己的优势。中国电影在相当大程度上对西方电影所展开的翅膀和心胸,也使中国电影能够更宽容地看待各式各样的技术、各式各样的题材和各式各样的样式类型,来扩大自己和西方的联系。

  而我们现在越来越务实,看到了关于周边亚洲国家的一些电影和中国电影之间构成了一种共鸣和可以相互学习的特色。由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国际视野当然要从国际的角度来看电影。但是这个国际的角度要强化我们的认识,需要更多的能够关涉到国际的一些电影对现实表现的深刻性。对于自己的民族风情表现的独特性,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前之后,还是市场化的前前后后,我们看到的各式各样的观感和议论可以证明一点:好的电影有它独特的故事吸引不同地域的人,有它的高明手法和普泛性能够被人们所理解。从国际的角度来看电影,炫技和故意的张扬是所谓末流的一些技巧,肯定不是国际所期待的。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思想情感和由精神需求所构筑起来的电影形态,会得到人们更多的认可。今年九月份张艺谋的电影《影》,在西方电影节之一的威尼斯电影节放映的时候,我们看到记者现场采访非常有意思。西方的一些观众发表的观感是:非常好,尽管我没怎么看懂,但是我知道这是非常好的电影 。这种反应是异常,也是电影的一种独特的反应,说明电影的品质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的认识复杂性。好的电影应该是在整个的质量与水平线之上。人们看了未必会直接了当地说懂与不懂,但是他知道这是好电影,它有历史的传承和对于将来的呼应性。

  紧接着,问题就是中国电影认知自己在国际视野中的价值和意义。毫无疑问,电影本身要对自己发自于内心和民族文化的创作有自信心。如果没有或者过于多地去屈就别人,或者是你自己知晓不能完全地用电影艺术的语言来很好地表现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知。这是一个判断的基础。我们越来越欣喜地看到新的一代的电影人,在2018年创作出出色的电影。他们对自己的创作的一种自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过去的一些电影人对政治需要或者市场辅助某种题材的受众需要的服从。后者别别扭扭地创作一些应时的电影却缺少开拓和创造性。所以在国际视野中的价值和意义,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即电影人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情感和生活阅历,来表现中国生活、中国在世界上的独特性。有了这一切,无论是和国外电影的合作,无论是创造自己的电影还是国际合拍电影,都能自成一体。哪怕只是在国内市场和外来电影同场竞技都能显示出自己的特色。近年来中国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比拼,很大程度上一些年轻人创作的电影,大大地超越了好莱坞出色的电影在中国市场上的票房。我们从各种数据都可以看出,比如:“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影市场拿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202.18亿元的总票房超越同期的北美市场,先后刷新全球单一电影市场单日、单周、单月和单季度票房纪录。其中,国产电影票房15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3%,国产电影票房占全国总票房的74.2%,牢牢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流。”这就证明一点——在国际视野中首先需要自己电影的独特性。就像《战狼2》能够在国际的排行榜中突显:“最终票房56.8亿人民币,位列全球票房榜第55名,这也是首部跻身全球票房top100的中国电影。累计1.59亿的观影人次,也让《战狼2》成为了全球影史单一市场观影人次的冠军。”自然也就带来了在世界电影上的位置。我们反对用简单的、能不能在国外放多少场来作为电影的好坏的标志。它首先要在国际的竞争背景下,在内地市场能占据好的位置、拔得头筹。所以以“我”为准同场竞技是基础。至于想拔高自己去打入已经很稳固的西方电影市场,来判定它的好坏,就如同创作一样,缺少主心骨就无法成为中国电影的翘楚。而知晓国际电影的一些规则,来创造中国文化和中国现实的创作者,从贾樟柯一直到新的一批电影人反而在国际电影竞赛中能得到更多的拥戴就证明,什么叫国际视野中的坚守和国际视野中的被看重,以及在国际电影中独特的价值和意味才是我们的发展需要。

  而综合而论,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电影最需要的,是认清中国电影在整个世界电影中的特色、位置、价值观和表现能力的得失。

三、如何做到国际视野下的创作

(一)中国电影已经成为国际视野下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中国电影显然还缺乏和国际视野相联系的电影创作重要的一些元素。

这就是站在世界电影的视野下来看待我们中国电影的得失,那么它的不足部分显然阻碍中国电影成为世界电影视野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的质量。电影就是人类对于要超越自己生活,去追逐梦想的一种精神性的影像表现。因此,在中国电影之中要更多地表现不拘一格的一种浪漫情怀和对于精神生活一种开阔性的认知。不能拘泥于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情趣本身,而是要去探讨各式各样的人物共同性地对于超越现存的精神理想所需求的生活的拓展。好莱坞是向星球之外更大的世界拓展,因此具有始终站在人类提升或者促发需要而向更长远的生活去探讨的那种潜力。大胆的幻想拓展对中国电影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我们整个的国家是欣欣向荣的,是向着前方跃进的,而我们电影的拓展还远远没有达到一种打开思路去开拓新境界的能力。比如,对我们来说相当缺乏一种科幻电影的创造性。我们已经知道科幻小说,一直到科幻电影,实际上为人类的现实生活拓展了无限的可能。许许多多的科幻小说所表现的一种幻想性的东西,后来成为人们创造的动力。无论是生活景观,还是武器装备再到探索月球都从这里出发。显然,电影的巨大价值在此就体现得特别明显。

  还有,我们的电影在拓展超越现实的一些幻想性上远远不足,中国几乎没有真正的科幻电影,而去学着好莱坞的魔幻、玄幻,以及满足于仅仅是一种青春气息所表示出来的穿越架空等形态。更大角度超越国家地域、超越地球星际的一种人类更深命运的探索,还远远没有达到。因此对于更大的拓展所谓的折叠空间、人的精神理想在天国和地狱之中的一种可行的夸张性的表现,确实是中国电影所不足。因为这些不足,电影所具有的一种潜力和技能就受到了抑制。

  而中国电影对于现实的这种认知,又受到种种的限制。两相叠加在一起,显然电影表现的范畴和拓展的余力,也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紧接着站在国际视野下,中国电影还有许多方面存在不足,包括对于蓬勃的国家主义精神和个人主义精神的表现还不足;对于现实生活中细枝末节的一些困境,和人们所期望解决问题的表现不足;对于社会历史的认知和众生性的挖掘和表现还是不足。而实际上,近年在这些方面有开拓的少量影片,一下就打开了中国电影的境界,只可惜很少。我们以三部有开拓性的、有影响力的电影作为例子。这就是《战狼2》《我不是药神》和《芳华》来说明三个层面认识深化。

  《战狼2》迄今为止是中国电影最高票房影片,其原因显然是最大规模地触及了中国电影人所表现的中国欣欣向荣发展的国家意识形态,和个人精神情感两相融合的典范的作品。依托着个人的报仇雪恨,依托着主角对于现实拆迁的恶霸行为的出击等构成其现实力量;扩展到他在国外的发展,去非洲寻求自己受难的女友为之报仇。中国强大的趋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去,却遭遇到暴乱危难。冷锋以勇武的个人的气节,依托祖国给他培育出来的特战队员的勇气,以一种精神昂扬的气质出手去拯救危难中的人民。他代表国家的威武之气,呈现中国人的勇武气节。这个电影相当精彩地把国家强大之后的成长气度,为人民、为拯救人性而具有的气质,与个人无惧强悍,不惜牺牲个人教训邪恶、惩戒暴力结合在一起。中国人长期受到的压抑、束缚,和伸展开的中国人在世界上的不能受人屈辱的意义,都得到了表现发挥,一下子激发起人们对于民族自豪感,和对个体精神世界的肯定,这两者叠加,产生了巨大威力。

  而《我不是药神》是少有的直接针对现实最底层普通人民在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困厄。由于当时的医药制度和商业经营中过度的维护投机者而导致的危难,白血病患者处在生死挣扎的边沿,却因为所谓的专利保护得不到能拯救的机遇;终于有了机会可以买便宜的救命药却触动了现存制度的限制。程勇作为小业主,因为特殊的迫不得已原因而成为拯救小民的救世主。在影片之中,现存的危难得到了不加遮掩的表现,现存制度中人心的搏击也得到了全面性的展示。要克服的困难是,拯救人命这一条国家理应做的事情,他却要通过躲躲藏藏来加以表现。最终还要按照既有制度,导致拯救者遭受责罚服刑。然而影片难得的直露呈现出现实社会的直观景象,人民无法在这些现成的法则之下摆脱病痛,最终这种个体英雄的行为无论在情感上还是人物的表现上,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影像尊重。影片表现开放却又呈现出一种适度的节制分寸,没有拔高也没有掩饰现实矛盾,但也没有遮掩人们所处的困境,还极大地表现出与现实人心相吻合的影像。最大限度的一种现实直观表现,而自然获得了观众极大的认可。影片得到34亿的票房证明:中国人对于电影的期望如同改革开放之初《邻居》那个电影所揭示的住房困境一样,只要对现实生活有真实的反映,并不会违反现实生活的秩序和法则,能够激发起人们对于影像的尊重,和对于影像表现的感恩戴德。同样,在对于历史生活的表现上,冯小刚的《芳华》触及了一些表现的禁区,也同时很稳妥地表现“文革”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历史。而对于文工团时代生活的表现真切而充满情感,理所应当地使观众在记忆中所勾连的那些生活闪现得栩栩如生。没有避讳历史的现实,更没有避讳从历史现实延续下来的人在历史中的生活表现和情感碰撞。电影大胆地去触及影像应该无所顾忌地去表现的内容,也用情感的真实和必要的分寸来勾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乃至于从“文革”后期、改革开放前期的生活的线索脉络,都没有断绝,真实地表现出人在历史境况之中遭遇的真实的命运图景。

  上述三个影片所揭示的就是对于国家历史和现实之间关系的把控,要不遮蔽历史,敢于触及现实,同时,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之间的相处的关系的一种贴切表现。因此这些影片都即刻得到市场的良好反应,得到了大众对于电影的尊崇。而人性的表现、现实的揭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等也是世界电影共同拥有的因素。

(二)中国电影试图脱离开自己已有的传统和成绩,一味地靠拢所谓的国际却丢掉了本色传统,应和或者迎合国际而不是创造自己的国际特色。

中国电影有自身的传统,从它诞生开始,戏曲的一些传统、影戏观赏的一些传统,和现实表现的一些传统等形成了中国电影的特色。而关于西部的影片、关于少数民族影片、有歌舞性的一些表现的影片等等都有它自身的优秀传统。乃至于散文诗化的一些电影的创作也都形成自身的特点。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一段很好的时期中,中国电影自身的创造和对艺术手法的探索,都曾经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世界电影的关注。比如第五代电影对于电影语言的探索,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对民族文化表现的,哪怕有些被称为“出格”的民俗的表现,也对形成中国电影自身的优势起了作用。中国电影散文诗化的一些传统,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中涌现出许多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影片。但是市场化之后,对于自身已有的成绩和传统的丢弃,导致中国电影在整体上失去了自身的一些独特的东西。

  比如在市场化之后,很成功地试图以大片的方式来夺取市场。应该说,从《英雄》开始到《十面埋伏》接续,各种大片的风行的确使中国电影拓展市场,并和好莱坞的大片慢慢形成交锋的状态。这是值得欣喜的。但是基于市场的这种大片,在无形中对于中国传统的人文化的影片、现实表现的影片却形成了一种疏离。大片一度兴旺,但同时又慢慢遭到人们的诟病。因为它要有巨大的投资、高片酬和大场面等等来表现,无形中也淡化了中国电影具有的一种抒情性的、对现实生活中小民生活关切的表现。在这一过程之中,反思大片简单化也促使人们期望多样化的创作。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创作依然是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必须注意的问题。中国电影以往的传统是在人文影片的拓展上,形成自己的特点。无论是《小城之春》还是以后的一些人性化的影片,并不以巨大的规模来呈现出表现景观。而诗意深入和细致的艺术表现,成就了中国电影至今看起来出色的一些创作,如《那山,那人,那狗》等这一类的影片。《钢的琴》在一个简单主题的创作中将现实表现的良好传统和当下时代相结合就是证明。大片固然不可少,人们情态的创作也必须要有,不能只为了市场,只为了一种宏大的投入而忽略了整个中国电影表现的多样性。

  在人文价值上有更重要的一些表现的影片的存在,因为市场为主的认知逐渐占了上风而受到冷落,无意中阻碍了艺术创作和表现人们情感的影片在市场上的生存之地。于是从世界范围来说,从理论界的倡导到电影拍摄的追随,所谓的西方的类型,就成为中国电影顶礼膜拜的对象。固然类型有它自身的成绩,但是急于商业化的表现,必须要靠批量化的生产维持市场,类型就起了这个作用。但是一味地类型创作,尤其是以产自于西方电影的各种类型来左右和支配中国电影的创作,显然会有很大的局限、很大的缺陷。这种局限就是从电影的题材表现和情感表现来说,西方电影的类型自有它的优势,并不是全部适合中国的电影。而对于人们情感的影片表现来说,它并不是以一种固定的规则、桥段来规范的。陈陈相因的创作是为了商业电影能获取大众,却缺少造就更细腻、更多样、更创造性的电影的可能。所以虽然类型电影在中国引起过多次的不同潮流,比如青春题材的创作等等,但也一度走入死胡同。有类型的参照而打破类型的创作,尤其是对于异域的类型未必完全适合本土的警惕,才能使得中国电影的创作有更好的路径可走。

  高科技的创作更是近几年创作的一种趋向。跟着好莱坞的高科技而走的时候,它的优势在于紧紧跟随大众市场的需要来创作。于是我们也出现了一些与此类似的、包括警匪片在内的创作。但注重高科技的各种创作,仅仅关注于它的高技能的表现,忽略了它也有自身国家的价值观和人文情感的东西作为它的支撑。只注重高科技的炫耀,电影的苍白和对于内容的锻造功力不足,就会造成明显的两相背离的情况。因此如何结合人们情态的表现,像当初《捉妖记》那样,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利用高科技推进表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世中生活的多样和复杂性才是高科技的表现所可以给予影像感知的要务。

(三)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电影,首先要确立自己独立地位的核心价值观和固有特色并坚定不移。丢掉了自己传统文化固有特色,包括国家的自信心,一味地屈就走出去的需要和所谓的适应国际视野,反而没有了国际视野下可以看待的优势。

我们又回到国际视野上的中国电影的核心,是在孤寂中的独特性、独立性和独有性。作为有悠久文明的古国,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影像表现之中是需要坚守而且发扬。真正的好电影都是依存于它的环境的,蕴含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的气质。为什么我们会对几十年前的《小城之春》、几十年之后的《那山,那人,那狗》津津乐道?因为它们是独特的,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之中沉入内心咀嚼感知的体现。《小城之春》发乎情止乎礼仪的一种独特的人际关系,显然并非西方电影,也不是现代人的情感必须遵循的东西。但是,无论西方还是现代人都会被它独特的文化韵味所打动。《那山,那人,那狗》是中国农村青绿山水环境中的故事中感知生活的独特性的表现。那种青山绿水,那种抒情和体察人心的故事,独特而具有文化的特性。所谓独立性是说国家的国体和政体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电影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你可以说那个时候电影有它的缺陷,过于注重时代政治,但它的确体现出一种最初的朴质和一种热情笼罩的社会生活的表现。改革开放带来电影的复杂性,但是对这个国家、对这个民族的命运的关心和表现依然被呈现。对当下而言,越是面对整个国际环境,中国人心中的国家和中国的电影坚守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一点,一定会成为电影和现实人心达到共振的所在。中国电影永远不太可能按照西方的类型和模式去拓展。它要表现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你如何在坚守这一价值观的角度去进行多样的艺术探索。所以我们说《湄公河行动》让人眼睛一亮,因为它表现的是整个国家民族在受到侵扰之后的一种必要反应。“犯我中华者,虽其远必究”就是时代的声音。同样到了《战狼2》和《红海行动》,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必须成为我们电影之中巧妙地表现的但是聚焦的对象。

  我们要尊重我们表现的生活。我们有表现生活的独有的手段,和我们电影的独特的创作者。对他们的尊重是第一位的。比如说对于中国电影的武侠电影类型、中国电影的喜剧的一些表现的电影,自然这是我们独有的东西。不能按照西方的一些观点,或者是西方的电影市场保护下中国电影的能不能获得更大的受益作为判断电影好坏的标准。所以许多人指责说中国的这个电影在美国的放映如何如何,在什么地方放映又如何如何来作为判断标准值得怀疑。我们固然可以说一些影片未必多好,但是首先在国内获得很好的呼应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为之鼓掌并尊重。中国电影有不同时期的出色的代表性的创作者,给予他们极大的尊重而不是依从众语喧哗的各种挑剔和指责。无论是对于张艺谋所谓的“国师”的创作的必要的尊重,还是对于冯小刚超出喜剧类电影而返归对民族的苦难和社会历史的表现,即便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他们依然是中国电影这一代人之中佼佼者,有凸显的、出色的创作。以此类推,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对于似乎得不到市场更大的份额,但是表现的艺术和情感俱佳的创作,就应该给予更好的鼓励。

  从总体而言,对于中国电影自身的传统和自身的价值观的保持,而不是一味地追随着西方、追随市场的创作,才是中国电影继承人心希望的文化传统之中的中国化创作。作为我们电影发展的趋向,当然是希望能走出去。但是过于急切地以走出去作为标准,而忘了踏踏实实地对国内市场的拓展和拓深才是不可取的。对于走出去需要的世界电影人能认可的电影,它的价值观和共同性的把握需要辩证看待。为了单一地走向世界而采取以各种电影节来评价中国电影的这种并不恰当的方式,无助于真正的中国电影走出去,也无助于真正的中国电影坚守价值观,坚守文化传统、坚守过去已经做到了很好的模式来形成中国电影的样式,在此基础上的借鉴发展才是正确道路。

(四)基于国际视野下比照中国电影,正视我们的缺憾是发展跃进的前提。

无疑中国电影需要坚守我们自己的特色,但应当关注我们的不足。除了我们的确时不时地缺少像好莱坞电影一样坚守自己的爱国主义的情怀,很重要的是中国电影缺少和国际电影相匹配的关于现实深刻性、现实生活的内涵,和现实生活哪怕不如意却折射出坚定的认知。这就是我们的现实,而需用电影加以改造生活的坚定信心。

  而中国电影除一直缺乏的现实主义和生活现实的挖掘不足之外,对于中国人也就是世界人类共同的人性表现的偏颇,使得中国电影缺乏合适的、很好对话勾联的基础。中国电影不缺模仿吸纳世界电影的能力,但更需要深化对于人情世故的真实性的表现。对于常人生活深度的挖掘,对于人类共同需要的人性复杂性的揭示,是迫在眉睫的需要。只有如此才能和大众心曲相通而获得认同。

  紧接着中国电影缺少将自身宏大的价值观,落实到微小的民众普通老百姓血肉生活之中去的能力。基于大众生活来表现主流价值观而不是用故事去敷衍政策变化,是中国电影格外需要关注的难题。还有最为重要的是电影不是按照观念去表现,而是以对于生活的感知和内在的精神血肉的体现来印证自己的价值观,这一正一反之间的差别是中国电影极其缺乏的要素。

  中国电影不时地舍本求末,为了技巧、为了技术、为了高科技、为了市场而舍弃了电影之本是要表现人和人际关系及其社会生活的真实度。因此,我们时常比不过日本电影的细致性,比不过印度电影强烈的对人性情感和现实生活的表现,比不过泰国电影对人的行为方式的挖掘,当然比不过一些好莱坞电影对于自己的民族自信心的强悍的表现。但其实,强化内涵、注重内容表现才是电影艺术的根本之道。

  总而言之,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视野下的表现是需要一个从根本的理念、具体的创作方法到价值观如何呈现,以及对现实表现的细腻和真实度修正,和将人真正放在电影表现的中心,而不是以技术技巧为追求方向的综合性变化才能实现!

  注释:

  [1]周星.建构中国电影学派:传播视域的概念探究与其适应性[J].现代传播,2017(11);周星.中国电影学派:多样性建设呈现的思考[J].电影艺术,2018(2);贾磊磊.中国电影学派:一种基于国家电影品牌建构的战略设想[J].当代电影,2018(5);贾磊磊.中国电影学派建构的反向命题[J].电影艺术,2018(2);王海洲.“中国电影学派”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核[J].电影艺术,2018(2)等。

  [2]搜狐文化.沪语新配音老片成爆款——走进沪语版《大李小李和老李》幕后,2018-3-31.

  [3]李道新.永不消逝的老电影[N].北京晚报,2006-3-13.

  [4]电影界.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影市场拿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2018-5-31.

  [5]凤凰网资讯.你知道《战狼2》最终排全球票房记录第几吗?,2017-10-2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