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初中英语教师职业情绪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下旬刊 热度: 14637
李宗元

  摘 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简要介绍了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并对M aslach的职业倦怠问卷进行了改编。经检验,问卷的信度、效度较高。采用改编的英语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对朝阳市初中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初中英语教师情绪衰竭程度偏高,非人性化现象不太严重,个人成就感较强。女性教师群体的情绪衰竭水平明显高于男性,职称、学历因素在职业倦怠3个维度上没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个人成就感

  众多研究发现,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国外心理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的燃烧度(为职业献身精神,疲劳度)远远超过护士。据杭州市教科所2003年上半年对市区30所学校的近200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统计,有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许多研究表明,压力过大的教师不能像其他教师那样有效地工作,压力会使教师在教学中变得无能无效。

  一、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1.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纽约临床心理学家弗登伯格(Freudenberg-er)1974年首次提出的。自从Freudenberger提出这个概念以来,许多研究者都在各自的研究中对其进行了界定。对职业倦怠的不同的定义体现了研究者们对职业倦怠的不同的认识。在当前大量的实证研究中,绝大部分研究者普遍地将职业倦怠视为一种综合症候群,引用最为广泛的是Maslach& Jackson的定义,即职业倦怠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非人性化的成就感降低的症状。

  2.教师职业倦怠。

  在近年来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中,国外学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3.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类型。

  Farber提出了不同教师表现出的3种职业倦怠类型:筋疲力尽型、狂热型、能力富余型。

  (1)筋疲力尽型教师在压力下的表现是放弃努力,以减少对工作的投入来求得心理平衡。这类教师的职业倦怠一旦出现,就很难恢复,因为这些症状会得到自我强化。

  (2)狂热型教师有着极强的成功信念,能狂热地投入工作,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他们的这种热情通常坚持不了太长时间,整个信念系统突然塌陷,最终屈服于精力耗竭。

  (3)能力富余型教师认为凭自己的能力来做当前的工作是大材小用,因而厌倦工作。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1.初中英语教师的情绪衰竭比较严重。

  在职业倦怠的3个维度中初中英语教师的情绪衰竭达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这是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信号,它预示着职业倦怠问题的存在。初中英语教师的情绪衰竭维度得分较高,说明教师由于工作的过度压力而导致的情绪和生理资源被过度消耗后的感受较深。非人性化维度代表教师的师生人际交互作用维度,这个维度的得分过高意味着教师对学生以及工作的各方面表现出的一种消极、冷酷或过度客观的反应。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初中英语教师的非人性化程度不太严重。个人成就感是教师对工作成绩的一种自我评定。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初中英语教师的个人成就感较高。

  2.女性教师比男性教师更多地经历情绪衰竭。

  女性教师与男性教师在情绪衰竭维度上差异显著,但在非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维度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这种结果可能与教师职业本身有关,因为教师行业对从业者的职业要求不同于对其他行业的职业要求。与男教师相比,女教师更容易耐心地教育和辅导学生,但是尚处于发展中的青少年并不一定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导致女性教师更可能感受到付出与获得的不一致,从而在工作中感到筋疲力尽。

  3.在情绪衰竭和非人性化维度得分上本科学历的教师。

  高于专科学历的教师这说明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专科学历的教师职业倦怠严重。这与国外的研究认为教育水平高的个体比教育水平低的个体易发生倦怠相一致。产生这种结果很可能是因为专科学历的教师对工作的价值期待、自我定位与自我期待的水平均低于本科学历的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要求也低,于是在工作中较易产生满足感,不易出现情绪焦虑和非人性化,而且能体验到较高的成就感。

  三、初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策略

  1.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其次,要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夯实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再次,注重教师的心理感受,整个社会都应为教师营造一个公平、尊重、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建立对教育和教师的合理期望,形成良好的社会信任氛围。

  2.调控学校环境因素,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教师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纵贯整个职业生涯的历程。因此要重视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倦怠,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还要通过增强教师的参与感、紧迫感和归属感来加强学校软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

  3.教师自身要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缓解职业倦怠。

  教师个人要加强个性修养,努力增强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职业理想。同时教师自身要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并积极通过心理疗法缓解压力;并应掌握情绪应对策略,提高自身的耐挫性。

  参考文献:

  [1]薛文平.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探因及其自我调适[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9):52-5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