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8日,“雅克 ·贝汉自然纪录电影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的三十余位业界导演、学者与高校教授出席了此次会议。雅克 ·贝汉先生是国际知名电影人, 1941年生于法国, 6岁开始演艺生涯, 25岁因在电影《男人的一半》中的精湛演技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金狮奖,他参与制作和表演的电影《Z》获 197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天堂电影院》里他出演成年后的托托。后来,他转向自然纪录电影制作,先后以制片人和导演身份制作了《微观世界》《迁徙的鸟》《喜马拉雅》《海洋》和《地球四季》,因为精美绝伦的画面和热爱自然的情怀吸引了全世界的观众。他说:“我们需要与自然界的和平相处,因为人类不可能孤单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作为第 7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开幕影片、第 24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大师面对面”活动,雅克 ·贝汉的自然纪录电影《地球四季》在北师大北国剧场放映。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工作委员会执行主席陈大立分别致辞,赞扬了雅克 ·贝汉对自然纪录电影所做出的贡献。放映结束后,雅克 ·贝汉先生围绕自己的纪录影片,就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对中国自然纪录电影的启示等问题与中国业界、学界专家一道进行深入探讨。
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主持。他说,雅克 ·贝汉不是普通的电影人,他是电影圣人,他用电影带领我们修行。对于电影而言,他是一个传奇式的存在。威尼斯、奥斯卡、凯撒等众多电影节曾将桂冠敬献于他的座前,一位电影人能够获得其中一项就足以荣耀平生,但雅克 ·贝汉先生更看重的却并非这些,而是电影的人文价值与美学景观。他企图以美到屏住呼吸的电影画面,唤起人类的童心,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动物分享地球。如果只能从电影中看到祖先曾经生活过的生机盎然的地球,那将会是一个苍凉、悲壮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够有一点心思去欣赏《地球四季》这样干净、诗意,能够引导我们上升的片子。
雅克 ·貝汉先生借从剧情片转向纪录片创作的人生经历,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关注,对自然纪录电影创作的使命感。他在电影中描绘地球的美丽,以此来表现自然破坏、物种濒危的残酷。他谈到人与动物的关系说:人类不能像鸟儿一样,不受国家、地区和语言的限制,彼此能相互理解,这是人类的悲哀;动物本来习惯于跟人类共同生活,但因为人类疯狂的欲望,动物对人类感到恐惧;在母爱、生存能力、克服困难等方面人类能从动物身上学习到的有很多。科学为电影提供知识和技术的支持,通过影像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拍摄每一部电影,雅克 ·贝汉都要耗费四到五年的时间,用专业的方式去拍摄海洋、飞鸟、四季、森林,感受到自身的生命变成好几重,包括海里的生命、空中的生命、森林里的生命。雅克 ·贝汉提出想要了解动物,不能通过标本和照片,要在动物生活的大自然中了解它。
著名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认为,国内自然纪录电影与国外的最大差距在于我们在努力把故事讲清楚的时候,国外在追求把故事讲精彩。其次差距在于国内、国外纪录片制作团队在资金和周期上的投入,国内的经费投入相较国外数额很小;最后,中国两千年农耕文明的自然样态导致动物的种群和数量较国外有明显差距。我们的纪录片工作者常把纪录片当任务和工作,而兴趣和好奇心对纪录片非常重要,只有具备兴趣和好奇心,才会有艺术冲动。
著名纪录片导演书云讲到雅克 ·贝汉电影对世人的警醒作用,她认为今天的中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对自然的讴歌,都需要电影、电视制作者用艺术来警示这片土地上日益贫瘠的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对野生物种的破坏。围绕中国主题进行国际联合制作是提升中国自然纪录电影制作水平的可行方案,一方面使自然纪录片的制作水平提升,另一方面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提出:雅克 ·贝汉的作品唤醒着人类的高贵感,观看时需要仪式感的代入才会获得重返精神殿堂的新生;《地球四季》历经五年打磨,镜头一气呵成又引人深思,改造科技与艺术和意识相融合,处处显示着纪录片大师的工匠精神;影片中充满了对生态文明的哲思,这对当下饱受雾霾问题的中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是真正的“大众巨片”。
雅克 ·贝汉的自然纪录电影来到中国,北京香榭荔舍影视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是一座不可缺少的桥梁。李明
总裁讲述自己与雅克 ·贝汉成为合作伙伴的经历。她曾引进《迁徙的鸟》和《海洋》,《海洋》投资超过六亿人民币,雅克 ·贝汉在市场并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坚持发行,因为他承担的不仅是对自己的责任,也是对整个行业、所有纪录片人的责任。雅克 ·贝汉在《海洋》获得巨大成功后没有停滞不前,制作了《地球四季》。李明
在发行过程中从雅克 ·贝汉身上看到了勇气与坚持,接下来将协助雅克 ·贝汉在中国的新项目。
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教授认为,雅克 ·贝汉的作品是一道视听大餐,也是精神补给的盛宴。纪录片的差距,首先是人精神上的差距。雅克 ·贝汉站在上帝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镜头俯仰天地之间皆是大爱,纪录片是他生命的价值与体现,是他精神的寄托。大师的作品是净化灵魂的活水,也是启迪未来的标杆,让人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与中国的老庄哲学中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思想一致,是东西方文化在某种程度上的结合。
《北京青年周刊》主编余韶文结合中国电影市场,探讨了雅克 ·贝汉自然纪录电影对生活的作用:让人有超出日常物质之外的美好精神生活,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去仰望星空,探索诗与远方。作品优秀但市场反响平平,是观众的审美出了偏
差,需要媒体和电影从业者一道推广纪录片审美或者是优秀电影的审美,把观众的市场培育工作做好。同时社会要对纪
录片保持正常心态,理解纪录片的价值远不止票房,而在于引导大众,这种引导是多方位的。
《艺术评论》杂志社主编唐凌说,一切伟大的艺术作品讲述的都是生命本质。雅克 ·贝汉电影的价值和意义远远超出了环保、自然纪录的范畴,他纪录的是生命本身,从天空到海洋,从微观世界到广袤大地,最直接、深切地触及生命,展现不同生命各自不同的美丽、价值和尊严。雅克 ·贝汉的作品表达对不同生命的尊重、爱和珍惜,超越性地看待一切,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绽放精神的飞升。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王宜文教授阐释雅克 ·贝汉之所以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导演之一,是因为他关注的问题是这个世界最重要的问题。他有一个宏大的主题与叙事,这种宏大不局限在人自身,而是把人放在一个完整的自然系统中,让人成为环境中重要的改变性的因素,来探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雅克 ·贝汉找到了阐释宏大叙事的一种方法,创造性的当代的叙事风格,以纪实作为根基形成强大的伦理基础,融合叙事、抒情、个人化风格、当代的审美趣味和科技创新的表现手段,把宏大的主题落到了实处。雅克 ·贝汉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拍摄,创造性組织被捕捉和摘录的素材,在普通自然类纪录片中难能可贵的“关键性瞬间”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院长庚钟银教授认为纪录片讲故事、讲情感,雅克 ·贝汉的故事与情感在电影中延伸,他的作品之所以吸引人、打动人,与传奇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做纪录片必须以科学精神面对创造的对象,认真扎实学习的同时提高责任意识,雅克 ·贝汉的电影强调人类生存的环境,地球乃至宇宙不光属于人类,保护生存的环境的同时树立去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需要我们特别的责任意识。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影视系史馨副教授结合雅克 ·贝汉自然纪录电影的发展脉络具体分析了其电影的美学特征。《迁徙的鸟》《海洋》《地球四季》三部作品带有作者导演的标签性特征。结构都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展现精美的自然生命,以大量的自然生物作为主体;第二部分表现抽象化、概念化的人类困境,利用孩子的视点来看自然动物;第三个部分展现期望。影片的宏大叙事通过交响式结构展开,既有自然蓬勃的气势,也有具体的故事内涵和戏剧性的发展。雅克 ·贝汉最主要的拍摄方法是“拟物”的视点,贴近的方式拍摄动物的观点。他的电影是一种诗意的忏悔,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享的忏悔意识,这是他作品的核心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智锋做总结发言,他说雅克 ·贝汉有着高瞻远瞩的情怀、发自内心的大爱,他的自然纪录电影饱含人文精神。应当凝聚自然纪录片的力量,在理论上、学术上发起呼吁,通过雅克 ·贝汉呼唤更多人关注自然纪录片、创作自然纪录片。同时也以纪录片的方式,唤醒人们对世界的爱、对生命之尊严的敬畏。
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系、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第二十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北京电视台纪实频道、北京香榭荔舍影视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新纪实(北京)传媒投资有限公司等八家机构联合主办。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