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初中语文趣味教学策略探索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下旬刊 热度: 18942
种忠杰

  摘 要:要改变学生对语文的厌学情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趣味教学策略,课前导语引趣;渲染气氛增趣;生活化教学启趣;创设疑问激趣;和谐氛围固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趣味教学

  所谓趣味教学,是指教师用新的、充满趣味的教学观点、手段、技术支持来营造有趣、引人入胜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乐趣,产生兴趣,从而自主、积极学习的一种教育学新理念。趣味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如下趣味教学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导语引趣

  导语作为一课堂的起点,就像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一个精彩的导入能起到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激发兴趣的作用。导入的方法很多,比如复习导入、谈话导入、设疑导入、故事导入等,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利用中学生好奇心盛、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灵活巧妙地采用合适的方法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所作的《故乡》一文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曲由斯琴格日乐演唱的歌曲《故乡》,并让学生说说故乡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在学生颇有兴趣时笔者顺势说道:“正如歌中所唱,在每个人心中,故乡都是美丽、希望、善良的。然而在我们今年所要学习的新课中,故乡在作者的眼里又是什么样的呢?”边说边用多媒体展示如下两幅图片,一幅是文中第12自然段开头所描写的景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另一幅是文中第2自然段所描写的景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再以“为何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个问题顺利过渡到对新课教学中,使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故乡在作者眼中的变化进行分析。

  二、渲染气氛增趣

  初中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象,他们容易凭感觉来决定自己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渲染课堂气氛,增加课堂活跃的浓度,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形成亢奋的思维状态,迅速自然地进入教材所揭示的情感世界。

  例如,在教学《春》时,我切实注意教学语言与音乐、视频语言结合对学生的正效应,与优美的轻音乐伴奏下新春风光片同步范读课文,尽力使语言显得抑扬顿挫、变化有致。我饱含深情的语言与活泼欢乐的音乐节奏,鹅黄柳绿、桃红李白的春景,共同构成了一个美感体验的整体。化抽象为形象,变枯涩为生动,渲染了课堂的气氛,把学生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春天氛围之中。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情绪高涨,陶醉于语文课堂,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深思而专注,在盎然的兴致中很快就掌握了要学的内容。

  三、生活化教学启趣

  生活是语文的第二课堂,语文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获得了生命力。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规律,可以让学生从中积累更多更有意义的知识和经验,实现学以致用。

  例如在学习《我们家的男子汉》这篇课文时,笔者在班上组织了一个《我的儿时逸事》收集活动,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童年趣事”中为大家展示了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画面,在大家夸耀自己儿时“战绩”时,笔者告诉大家:每个孩子在长成过程中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请大家写一篇关于自己《儿时逸事》中最能体现自己“男子汉”作风的作文。这堂课不仅将课内与课外、文本与成长恰到好处地联系到了一起,还通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畅所欲言,使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了解了“男子汉”的含义。

  四、创设疑问激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凝。”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和解疑的过程。创设疑问可以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教师要做好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全面掌握教材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疑,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之处布疑,让学生的思维活动由疑问的产生开始,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能力,充分感受释疑过程中的 “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对于“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我没有直释其意,而是提出疑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顿生疑惑,急于想知道答案,我借此指导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明了“且”为“将近”之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对于“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我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学生:“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干什么去了?”学生看了课文都高兴得笑了起来,说:“他没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呀!”这样 “孀”“遗”二字之义便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疑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

  五、和谐氛围固趣

  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探究中来。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从教师方面接受大量的信息,并能通过学生敞开的心扉直接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设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说心中所想,敢问心中所惑,努力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生本之间交流互动的和谐空间,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质,拓展教学空间,营造出充满趣味的学习情境。

  参考文献:

  【1】周雪芹.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趣味性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2,(12).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