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黄龙戏传承中的文化功能阐释

时间:2023/11/9 作者: 艺术评论 热度: 11993
王颖

  黄龙戏是由“此地影”演化而来的民间小戏,当地俗称“地蹦影儿 ”,流传于农安及其周边地区。黄龙戏充分吸收和借鉴本地萨满乐舞、民间说唱等艺术手段,形成了具有悠久艺术传统、广泛文化基础、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黄龙戏传承的现状、特征及各种影响因素的研究,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龙戏的传承与保护提供理论佐证。

  一、黄龙戏本体构成

  (一)音乐基调与音乐板式

  黄龙戏的音乐基调是以本地皮影音乐为母体,与本地民间小调、曲牌、皮影专调、香调等民间音乐相结合,杂糅而成,整个乐调似影非影,既不离“此地影”调的母体,保持当地的乡土气息,又具备戏曲音乐的板式变化格局,体现出民间性和地方性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特色。音乐结构采用乐段体,可多次重复。如剧目《樊梨花》中“梨花女观兵书”唱段,即以皮影的旦行唱腔【一板平腔】为基础,由上、下乐句对应结构进行变化重复而形成。

  (二)器乐伴奏与行当分腔

  黄龙戏的乐队伴奏分文场、武场。初始阶段文场主奏乐器由于原皮影的四胡音量小,而改用大瓢板胡。演奏时不带指套,区别于评剧板胡。 20世纪 70年代末,文场改为高胡领奏, 80年代初,试制“黄龙胡”(红木杆、短铜筒、铜木板)领奏,并与正反四胡、小三弦组成“四大件”。武场在原有基础上,根据戏剧情节的需要,选择使用低音锣、吊钹、木鱼、碰钟和三角铁等。行当分腔有生、旦、净、丑四类,演唱多以真假声结合为主,以普通话四声字调为基础并与影腔的语气音势相融合,依字行腔。分腔主要在唱法、旋律、音色上分,而不在音区分。

  (三)表演程式与题材风格

  黄龙戏的表演程式,充分借鉴了本地民间艺术的演艺特点,多用象形写意,动作夸张(如动物:鹰、龙、虎)。在舞蹈上,吸收了本地民间歌舞、萨满舞等艺术手段,突出契丹(辽)、女真(金)等民族舞蹈风格。在题材选择上,广泛吸收了当地民间口头文学,历史风物传说,黄龙府历史重大人物、事件等素材,尤其以辽金历史题材为主,形成了鲜明的辽金民族风格。如剧目《大漠钟声》《圣明楼》《鹰格夫人》等。

  二、黄龙戏的文化功能

  功能结构学派强调社会各部分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有秩序地为实现社会的需要而发挥作用,认为弄清楚文化内部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功能关系是研究人类学最重要的工作 [1]。黄龙戏的文化功能构成体现在如下特征。

  (一)审美娱乐功能

  “‘乐者乐也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2]音乐艺术不但能提高人们修养,还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欲望。

  黄龙戏剧团的演出,除了参加国家和省里定期举办的汇演外,其他演出主要是在农民农闲时间及重大节日期间下乡演出,足迹遍布整个农安县。这样的演出时间段,也是承袭了黄龙戏前身——民间小戏的演出时间习惯。在农村,这两个时间段无疑是农民心中的“重要时刻”。在忙碌了几个月的农活,看着禾苗茁壮成长时,在丰收后的喜悦溢于言表时,黄龙戏的演出就像是组织了盛大的节日。村民们通过观看黄龙戏来抒发集聚在心中已久的喜悦之情。老人和小孩最是欢喜,早早地拿着小板凳坐在空场上,年轻男女的穿着一看就是经过了精心打扮,还有抱着熟睡的孩子看戏的,端着饭碗看戏的。几场黄龙戏,把男女老少的心都聚在一起,戏台上的灯光折射到台下,映照着他们一张张欢乐无尽的笑脸和全神贯注的认真劲。黄龙戏的演出使村民们乏味漫长的生活增添了些许情趣,它所带来的快乐在人们的表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教育功能

  音乐艺术的教育功能自古就得到了我国思想家、教育家的重视。“夫声乐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3]强调音乐艺术的教化功能对风俗民情,甚至对国家的兴亡都能产生直接影响,会起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的社会作用。

  黄龙戏主要是以历史故事、人伦道德作为其剧情内容。其中蕴含着我国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它的传播使观众既能得到文化知识的教育,又能得到社会伦理的熏陶,以及对公正社会的美好追求,起到了宣扬优秀传统和净化不良社会风气的作用。

  笔者在黄龙戏剧团进行田野调查时,注意到最新剧目《恩怨长山屯》,描写的就是农民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年轻有为的小伙子为了能让家乡长山屯摘掉戴了几十年贫困村的帽子,离开了家人和青梅竹马的爱人,远走他乡寻找创业致富的道路。他创业成功回到家乡后,倾其所有带领着全村人办起了砖瓦厂,经过大家的努力,人们的生活富裕起来,他也得到爱人及家人的理解和原谅,最后化干戈为玉帛,齐心建设美好的家园。这类现代题材的剧目非常贴近农民的现实生活,并紧随着国家对农政策的脉搏。农民仿佛能把自己在剧中对号入座,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精神在他们的生活中起到极大的启发和引导作用。而对孩子们启发最大的当属《大漠钟声》《圣明楼》等辽金历史题材的剧目,能使孩子们更进一步了解黄龙府悠久而深远的辉煌历史。

  (三)象征功能

  黄龙戏是在 1959年,农安县对全县民间小戏、太平鼓、萨满舞、民歌、说唱艺术、民间文学等进行整理,进一步充实、丰富、改革和完善后才被命名为黄龙戏的。黄龙戏是千百年来黄龙府的社会、历史、文化积淀的基本反映,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在文化上,它都具有鲜明的黄龙府印记。特别是黄龙府作为“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4]及“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5]的民族精神象征,黄龙戏是黄龙府人文现象的一种文艺反映。同时黄龙戏的经典剧目都是以黄龙府历史、重大人物和事件为素材,其代表作有《魂系黄龙府》《大漠钟声》《圣明楼》《鹰格夫人》,这四部作品曾多次在全国获大奖。可以说黄龙戏就是农安——黄龙府的文化名片。

  (四)社会组织功能

  早在远古社会,艺术活动就已显现出极强的社会组织功能。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举行的一些重要活动,诸如祭祀神灵、宗教仪式、祈祷丰收、图腾崇拜、巫术及驱鬼辟邪等,都是较大的群体活动。这些活动,首先使原始社会成员的集体意识和组织观念得到加强,其次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组织协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与集体保持一致的自觉性。

  黄龙戏都是在节日或农闲季节下乡演出,它的到来不仅为村民们带来愉悦的精神食粮,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固定的演出时间、演出地点也很好地整合和体现了人们的集体主义意识。观看黄龙戏的演出将村民聚集在一起,有时还会有邻村的村民,大多数人都会在毫无意识的状态中萌发出高尚的民族情怀,忘记彼此间曾有过的矛盾纠葛和平淡冷漠,产生一种特殊的凝聚力,使疏远的民心得到再次整合。笔者在黄鱼圈乡进行田野调查时,充分地感受到这股强烈的整合力量。在离演出还有两个多小时开始的时候,就看见家住在黄鱼圈中心小学(演出地点)附近的村民陆续聚集到学校操场上,把家里的所有能坐人的凳子都拿出来,准备给家远或邻村的乡亲们坐,还有好几个装满水的大水壶,也整齐地放在那等待乡亲们的“光顾”,随着演出时间的临近,操场上人越来越多,大家都聚在一起有说有笑,有两个人挤在一起坐的,也有席地而坐的,不时传来阵阵爽朗的笑声和孩子的嬉闹声。这样难能可贵的温馨场面,充分地体现出黄龙戏的社会组织功能。

  三、结语

  文化的传承演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从黄龙戏的起源和发展看,它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是在民族传统民间艺术的土壤上生成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本地各项民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是农安地方文化艺术集成式的创新传承,反映和体现了东北地区人民特别是黄龙府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反映和体现了黄龙府地域的传统人文精神和风土人情,具有极强的历史文化传承性。

  文化功能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一种文化元素或现象往往具有多种功能,可以达到多种目的。从功能上看,黄龙戏具有审美娱乐功能、教育功能、象征功能、社会组织功能等多种功能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国际 “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古城农安的经济环境、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的变化日趋加快,黄龙戏的传承与发展正经受着现代文化和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冲击,使其变迁的脚步也日渐加快。面对这样巨大的挑战,笔者认为,第一,应由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政策鼓励黄龙戏艺术的传承;第二,用学校教育的方式保护黄龙戏艺术的传承;第三,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繁荣黄龙戏艺术文化。

  传承和保护好黄龙戏艺术文化,才能更好地发挥黄龙戏的多种文化功能。黄龙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龙府地域民族精神与文化精神的重要标识,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6]

  注释:

  [1][英]布赖恩 ·特纳.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C].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96.[2][清]朱彬.礼记逊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6:582.[3][战国]荀况.荀子校释[M].王天海校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14.

  [4]民族英雄岳飞在抗金斗争中在朱仙镇大捷后勉励将士的诗句:“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

  [5]李大钊先生的著名诗篇:“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

  [6]邱安昌、崔建立.信仰文化、俗世文化与先进文化[J].东疆学刊,2007(1):1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